立体式平板战略布局
近年来,以长虹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已经布局平板上游产业链。通过收购韩国欧丽安(ORION PDP)公司并整合彩虹、长虹自有技术,长虹在短期内借助资本手段掌握了等离子面板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拥有了完善的等离子面板核心专利和一支有量产经验的研发、管理、生产团队。今年6月,长虹再度发力,宣布与台湾友达光电合作,进入液晶模组的开发与生产,首期将建设4条玻璃基板与背光模组组装制程生产线,最终实现对液晶电视的深度布局。
目前,长虹在等离子项目上的战略路线图彰显其竞争实力。初期,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等离子面板的规模化量产,在量产的基础上再以等离子面板为龙头产品,整合国内外科研与产业资源,最终实现对等离子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的升级换代。
来自DisplaySearch 2009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全球等离子市场容量正以11.2%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增长,国内等离子市场发展更为迅速,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随着国家“以旧换新”政策的出台,等离子电视成为客厅主角的机会已经出现。根据预测,到2011年,全球等离子电视销量将达到2620万台,中国市场等离子电视销量将达到370万台。
借助企业资金和规模化实力,长虹全面掌握并领跑等离子技术和相关产品的全球化趋势;同时,又借助自身的制造水平和整机研发实力,搭建合作平台巩固企业在液晶技术上的主动权;更进一步,长虹在OLED显示技术领域展开预研,最终在平板化的趋势中,构建立体式战略布局。行业观察家指出,在长虹立体式战略布局的背后,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竞争路线图也日益清晰,即实现企业在技术、市场、规模化制造、产业链控制等方面的系统发力后,获得市场规模、销售利润、行业话语权的全面提升。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长虹这一模式的最大借鉴之处在于,必须要构建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既能支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又能通过对技术的掌握从而获得在未来竞争中的主动权。
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徐明天表示:“长虹构筑了一个立体的纵横协力的大平板产业战略发展体系,后劲很足。”
长虹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发展等离子、液晶和OLED显示技术的家电企业,这很符合长虹“不做面板就放弃平板电视制造”的风格。按照长虹内部人士的说法,长虹投资等离子面板被称为“修道”,即无中生有走出一条路来,起初看风险很大,但项目进入稳定期后受益也更大;长虹与台湾友达携手做液晶模组被称为“借道”,整合双方资源优势,展开液晶电视一体化设计、制造,降低产业综合成本;而先行投资建设OLED显示屏生产线被称为“循道”,看好一种前瞻性技术,便有意识投入,一旦产业时机成熟,便可以迅速规模化。
在等离子技术方面,长虹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和约600项专利,绝大部分为发明专利,涉及新型等离子显示屏结构、工艺流程、原材料、电路的软硬件设计等,其中多项属于基础核心专利。长虹已经开始牵头进行多项等离子国家标准的制订、立项工作。相较其他同类平板产品,等离子由于采用自发光,具有亮度均匀自然、色域覆盖率大、响应时间短、可视角度大、动态能耗低、大屏性价比高等优点。长虹等离子整体性能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在等离子产业链建设方面,长虹在材料、器件、设备及研发等方面逐步实现本土化,建立完善的本土等离子产业支撑体系,取得持续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目前,一批本土化重大合作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体化设计、制造被看成是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长虹在等离子和液晶电视两大平板产品领域都实现了一体化设计、制造,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大大提升产品竞争力。长虹彻底掌握了等离子面板资源,创新达到原材料级,与日韩企业同步;同时进入液晶模组领域,创新达到芯片级,达到原材料级创新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是与日韩企业的距离。通过屏、模组和整机一体化设计、制造,可以发挥产业协同效益,对内实现产品标准化,对外实现产品差异化。一方面,形成更加准确高效的“产-供-销”执行机制,保持屏状态与产品状态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根据消费者需求迅速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中间环节材料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物流成本、质量成本和服务成本等。
长虹平板显示器件战略布局,契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对推动行业产业发展、推进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土化是显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推进新型显示器件的国产化、本土化,将带动包括原材料、元器件,工艺设备在内的产业链发展,建立完善的国内显示产业支撑体系,提升国内新型显示工业发展水平,从而提升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