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单价下跌过半的伤疤还没有好,面板厂商又不安分起来——扩产、建设新线成为他们这半年最兴奋的计划。合肥、南京等地方也不甘寂寞,纷纷投入到液晶面板生产的洪流中。一面是亏损边缘的挣扎,一面是义无反顾的投入。放手一战还是坐以待毙?背水一战的他们又嗅到了怎样的机会?
2009年,面板制造领域不断爆出新闻。夏普要建10代线,三星随即推出建立11代线的宣言;友达不甘示弱,一边大力推广绿色面板,一边紧锣密鼓筹建8代新线;与此同时,长虹在绵阳建设的等离子生产线刚刚投产,京东方在合肥的6代液晶生产线已经动工,随即又传来了南京与夏普达成协议,建立6代液晶生产线的消息。
放眼望去,液晶产业一片繁荣景象。人们似乎淡忘了,仅仅半年之前,全球液晶面板企业还面临着普遍亏损甚至巨亏的局面,产能仅仅开动50%的惨淡景象。
即使现在,传来的也并不全都是好消息。曾经是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三强之一的上广电,由于2008年的巨亏,不得不重组以求摆脱困境。同时,江苏张家港市政府与彩虹集团计划合作建立的6代线项目停工也给国内面板产业热火朝天的景象泼了一盆冷水。
事实上,现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并非首次。2007年,同样是经历了2006年的普亏,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当时,全球第二大液晶面板厂LGPhilips全年亏损8亿美元,导致Philips彻底退出了这一产业。但是,2007年,三星、奇美和京东方却纷纷开始扩充生产线。
液晶面板制造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魔力,驱使着众多企业趋之若鹜?
“液晶面板制造是一项资金和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这样归纳液晶面板制造业的特点。
资金密集,意味着在生产线的建设过程中要耗用大量的资金;技术密集,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依然要投入大量资金在技术研发上。资金和技术双密集,意味着液晶面板制造产业注定是一个资金饕餮。
这一点,通过数字可以很清晰地表明。合肥的骆岗机场目前投资2?郾2亿元,计划扩建再投资8000万元;而京东方在合肥的6代线直接投资达175亿元,拉动上下游配套投资600亿元。6代线的投资规模相当于55个扩建后的合肥机场。
全球液晶面板巨头三星在液晶面板方面的投入巨大。2008年初,三星宣布将投入39?郾3亿美元在液晶面板业务上。而日前三星宣布的11代线计划所需的投资也达到了31?郾6亿元。
初始的巨大投资,造成液晶面板产业一经投入就具备巨大的沉没成本。而在市场竞争之中,追加投资以保持优势才能保证生存。因而,后续的追加投资也是巨大的。三星和夏普的11代线与10代线之争就体现了液晶面板产业资金饕餮的本质。因此,可以说踏进液晶面板制造业,就等于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虽然前一年亏损,但是,如果不抓紧时机保持竞争力,那么不但将可能错过下一个春天,同时很可能在下一个冬天被淘汰。这就是液晶面板企业面临的局面。投资、扩产意味着一线生机,止步不前则只有死路一条,前期的投入也都打了水漂。因此,市场刚刚回暖,就不得不马上着手新的投资,是液晶面板企业的唯一选择。
“在我从业期间,已经经历了四次上上下下。”龙腾光电总经理卢博彦如是说。
在这一行业中,卢博彦算是元老。笔者采访的很多业内人士提到“卢总”都很尊敬,因为他们都在卢博彦手下工作过。DisplaySearch中国区市场总监罗美合就是如此。她向记者透露,卢博彦在这个行业已经十几年了。提到这个行业,卢博彦表示:“目前虽然很辛苦,但我也经历过每天早晨起来就有几百万美元进账的美妙时刻。”
实际上,面板产业已经属于大规模制造业。与钢铁等大规模制造业相同,它也面临不可避免的强周期性。
笔者曾在2007年底写过一篇名为《再次扎堆,液晶面板产能又过剩?》的稿件。当时,液晶面板正经历了2006年的普亏和2007年的回暖,掀起了一波新的建设热潮。
大规模制造中,产能的调整速度赶不上市场的调整速度,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再到供不应求的魔咒也无法摆脱。
不过,2008年的情况又略有不同。意料之外的全球金融风暴使得需求下降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大家的预期。根据DisplaySearch的调查,2008年第四季度北美液晶电视年增长率首次出现了负值——从液晶电视这一产品出现以来,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局面。
不过,强周期性也意味着,有寒流就有盛夏。而种种信息表明,盛夏虽然还远,但春天已经近了。
也许液晶面板制造之路的开始是一片泥沼,但泥沼对岸,就是金矿。
“2007年,全中国液晶屏的需求量如果折换成19英寸来算,大概是25000万片,但中国大陆实际产出量不足2300万片,自己供给的尚不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一成。32英寸以上的LCD电视,去年中国大陆的生产量为5000万片,我们的内销量为1000万片,但这里面的电视机屏幕没有一块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全部依赖进口。”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陈炎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中国如此,全球液晶面板市场更是一座大金矿。
即使是在不景气的2008年,根据DisplaySearch的统计,全球大尺寸(10英寸以上)的液晶面板出货量也达到了4?郾39亿片,出货金额达到720亿美元。
与此同时,液晶面板的价格也悄然回升。从表1可以看出,今年4月至今,面板价格一路上扬。以32英寸液晶电视面板为例,四个月内其价格从173 美元上涨至220美元,涨幅达到27.2%。另一方面,液晶面板的出货量也在增长。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还不能说全球经济已经复苏,但液晶面板的需求已经开始恢复。今年6月份,总体大尺寸面板的需求较去年已经增长了24%,出货量达4670万片,是有史以来单月份出货量最高的月份。
价格回升、需求增长,液晶面板企业也看到了春天。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液晶面板厂商的盈利状况也可以得到改善。此时正是抢占市场份额、挖掘前方金矿的好时机。
实际上,在2008年,液晶面板的市场份额已经开始快速集中,争抢也更加激烈。根据DisplaySearch调查,6月份面板出货市占率中,LGDisplay超过三星占据首位,达24?郾5%,三星紧随其后,达24?郾1%,友达以16?郾6%的成绩位居第三位。三强的份额相对接近,因而,扩产抢份额的需求也更为突出,而曾经的三强夏普也不会示弱。在液晶面板制造领域,规模就是话语权。因此,巨头纷纷扩产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目前的液晶面板巨头中,三星、LG累计占据了50%左右的市场份额,成为液晶面板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2008年的风暴之中,韩系面板厂商的表现也颇为抢眼。
“2009年初市场开始反弹,疲软的供应链却不能满足需求。韩国产商却维持着极高的稼动率,他们也许是第一个实现正营业利润的厂商。为什么呢?为什么只有韩国厂商可以做得这么好?它们的竞争力在哪里?我想首先是韩币贬值的优势,其次,韩国厂家如LG和三星有非常强的实力,这些品牌通过收购形成很好的制造力、很强的研发力,另外还有很好的供应链。”卢博彦如是归纳韩国面板产业的成功经验。
与友达、龙腾光电等单一液晶面板生产企业不同,三星、LG这两家韩国企业围绕液晶面板建立了庞大的上下游业务。
以三星为例,三星在液晶面板领域攻城拔寨的同时,三星康宁(SCP)也占据了液晶面板原材料——玻璃基板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DisplaySearch统计,三星康宁在2009年第一季度的出货市场占有率达到35%,位列第一。
在上游占据统治地位的同时,三星的电视和显示器也具备不俗的市场表现。同样根据DisplaySearch的统计,2008年第四季度,三星电视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按金额计算)达到22%,而位居其后的索尼仅为14?郾5%。第三名则是同为韩系的LG。
上下游的比翼齐飞,也许是韩系面板厂商最值得研究的一点,而抓住面板生产这一核心,也许是其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与之相对,飞利浦在退出与LG合资的面板厂之后,其消费电子业务快速萎缩,也许是一个印证的反例。
2008年到2009年,液晶面板制造业开始成为地方政府重点投入的方向。江苏昆山、四川成都、安徽合肥等地先后建立或扩建了液晶面板生产线,近日又传出江苏南京与夏普达成协议的消息。与此同时,广东广州虽然没有实际项目投入,但却在2008年举办了首届亚洲(广州)平板显示产业展览会,旨在将广东打造成平板显示产业大省。
然而,礼炮齐鸣的过程中,依然有个把“哑炮”混杂其中。江苏张家港原定投资146亿元建设的液晶面板6代线近日传出了胎死腹中的消息。另一方面,连年亏损的上广电已经开始寻求重组以摆脱财务困境。
毋庸置疑,液晶面板制造是整个平板显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目前,北京、上海、广州能够生产显示控制电路和供电部分的小厂不知凡几,它们的产品只需要加上面板就可以成为一台电视或显示器。但是,面板的生产却不那么简单,可以说,面板生产已经成为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的软肋。
也许正因为如此,《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特地将“新兴显示产业”提了出来,要“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这无疑给国内的液晶面板制造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实际上,国内的液晶面板制造企业中,或多或少都有政府的身影。龙腾光电的股权构成中,51%归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京东方与合肥新建的6代线,175亿元投资中有90亿元来自合肥市政府。
不过,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在市场活动中到底怎么把握自己的角色?是裁判员?运动员?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恐怕值得思考。
悬疑一:
政府扶持下的企业能否抵御市场压力?
资金和技术双密集型产业的最终宿命往往是走向寡头垄断,这一趋势在液晶面板制造产业正在成为事实。
目前,全球共有20家左右的面板生产企业。但是,DisplaySearch于近期发表的大尺寸液晶面板厂商生产策略报告中,DisplaySearch预计,2009年大尺寸液晶面板产出总面积中,前五大面板厂市占率将达89?郾2%,相较于2008年的74?郾8%大幅增长。另外,前3名三星、LGDisplay和友达的总计市占率达到67.5%。事实上,前3强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前5强占据接近90%的市场份额,某种程度上说液晶面板制造寡头垄断时代已经到来。
在寡头的阴影下求生存非常困难。液晶面板制造是一条不停烧钱的路。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与上游的竞价能力较弱;较低的市占率意味着与下游竞价的能力同样较弱。同时,进行改造、技术更新的资金又不如竞争对手雄厚,这注定了新入者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
那么,政府的扶持是国内面板企业最为重要的依托。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被政府扶持的企业能否抵御市场的压力呢?
事实上,政府对经济的调整作用是巨大的。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可以为国内部分面板企业分忧。退税等行政手段也可以减轻企业不小的压力。不过,对液晶面板制造业来说,其投入到产出的时间跨度会比较大。用龙腾光电总经理卢博彦的话来说:“这不是一个把钱投下去就可以开花结果的产业。”而其周期性决定了一家企业也许会像上广电NEC一样,未逢春天先遇巨亏。搁浅的张家港6代线计划的前车之鉴是国内液晶面板企业面临的第一道关。
悬疑二:
产能提升能否带来规模效应和话语权?
“国内的液晶产能还不到全球的5%,这使得我们很没有发言权。”卢博彦如是说。根据Display今年6月的统计,国内液晶面板在全球的市占率约为4%。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液晶面板企业实际面临很困难的局面。例如,在今年液晶面板的上游原材料——玻璃基板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国内面板企业面临的局面就相当尴尬。
现在的问题是,扩产就能带来规模效应和话语权么?
实际上,按目前量产产能达到全球4%计算,即使把目前所有在建生产线全部产能都计算上,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企业的市场占率也无法超过10%。更不要提三星等巨头也在同步扩产了。
目前,夏普的10代线计划依然在进行,而三星一方面在扩建其8代生产线,另一方面已经计划建立新的11代生产线。三星等巨头资金充足。2008年底,三星手握的现金超过100亿美元,其扩产计划更容易实行。而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困境:计划可以提出,资金却不知从何而来,因而往往计划提出超过1年,实施却还遥遥无期。
资本市场融资也许是一条出路,龙腾光电借壳上市的计划也已经被传很久了。但是,去资本市场融资需要良好的财务状况,而国内的液晶面板企业往往盈利状况并不理想,因而这条路也并不易走。
要扩产,资金问题必须解决,否则规模效应还没达到,资金链就可能断裂。8代线计划搁浅、自身也面临重组的上广电就是例子。
悬疑三:
液晶面板制造能否带动上下游共同发展?
提到上下游,不得不再次提到三星。目前,三星康宁、三星SDI、三星电机等公司分别涉足玻璃基板、半导体等不同领域,同时三星具备自己的显示器和液晶电视产品线,使三星具备从原材料供应到下游出口在内的完备产业链,这在2008年到2009年的市场波动中大大帮了三星。笔者在采访AOC等显示器厂商时,他们纷纷表示,在价格波动中,三星的盈利能力保证得最好。而卢博彦也在采访中表示,在面板价格下跌过程中,三星自己的需求保证了三星面板的盈利能力。事实上,在2008年面板厂商普亏的局面中,三星的表现是最为抢眼的。DisplaySearch统计表明,2008年,全球19家大尺寸面板供应厂商中,16家出货金额都是下滑的,但三星的出货金额却较2007年增长了9%,达到185亿美元,市场占率达25?郾7%。
目前,国内都希望通过液晶面板制造来带动平板显示领域。不过,国内液晶面板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前缺乏实际联系。除长虹的等离子生产线可以与其家电制造相匹配外,更多的面板生产企业都是各自为战。如何规划上下游产业链将是国内面板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
悬疑四:
代数扎堆是否将为未来埋下隐患?
虽然2009年国内外扩产消息不断,但国内的扩产和新建生产线主要集中在6代线。与之相比,三星、夏普的目标都放在8代线和更高代线上。
目前,国内已投产和在建液晶面板生产线主要集中在4?郾5代线到6代线上,生产能力集中在17英寸到37英寸之间。然而,未来更多的市场增长可能将出现在户外显示等超大屏幕领域,而电视的尺寸也将更多地向40英寸以上的市场转移。
另一方面,DisplaySearch的数据表明,今年1月份全球面板产能仅利用了约50%。从表3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8代以上生产线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在增长,而5代线、6代线所瞄准的目标市场正在萎缩。另一个增长的小尺寸市场也不是6代线的强项。
代数扎堆的内地面板企业的新线投产之时,会不会面临17英寸~37英寸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窘境?也许,龙腾光电直接建设7.5代线或者上广电曾经的8代线计划才是靠谱的。
笔者在和很多人交谈时,当他们听闻国内要建设6代线而三星已经在着手建设11代线的时候,往往会唏嘘国内的技术落后。其实,代线数的差异所体现的技术先进程度差异并不大。而面板的类型,其实才是目前国内液晶面板制造的软肋。
事实上,代线数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它是按照生产线所应用的玻璃基板的尺寸划分而来的。
简单地说,液晶面板是两层很薄的玻璃基板中间包裹一层液晶分子构成的。生产时,采用的玻璃基板有一个固定的尺寸,再通过切割形成各种尺寸的液晶面板。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切割玻璃基板会使原材料利用率较高,最终成品的经济效益较好。
本质上,这其实是个数学问题,这里不加讨论。但一个经验数据是,当整张玻璃基板的尺寸大致可切割6~8张液晶面板时,最终结果是较经济的。
因此,根据经济切割尺寸的不同,液晶生产线也被分成了不同的代数。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厂家的生产线,同代线的玻璃基板尺寸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LGDisplay与夏普的6代线尺寸就并不相同。
更高代线适合切割更大的屏幕,同时投资金额也会增加。面向哪一尺寸制造液晶面板是建设第几代线的考虑依据,而非代数越高越好。
与代数相比,面板类型更值得我们注意。目前,除韩国、日本企业外,其他面板厂商仅能制造TN型面板。而液晶电视往往需要显示品质更好的VA类型或IPS类型面板。这方面,内地面板企业面临真正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英特尔的杨叙曾经将人们未来的数字生活归纳为“三个屏幕”——客厅的电视屏幕、书房的PC屏幕和随身的移动终端屏幕。屏幕在当今和未来的意义可见一斑。小到手机、MP4,大到户外展示屏以及中型的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液晶屏幕已经成了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礼记·儒行》中说:“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在垄断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市场情况下,毅然投身液晶面板制造这条道路,颇有些“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色彩。
不过,即使前方是难以抽身的泥沼,如果不毅然投身其中,必然在将来受制于人,跌下更深的悬崖,甚至连累国内的平板显示产业、电子产业。
这让我想起还处于僵局的铁矿石谈判。即使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却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原料的一再涨价。
与之类比,我们不难明白液晶面板自主生产的重要之处。
从经营的角度来看,韩、日的很多面板生产线建立较早,已经折旧完毕。而国内新建的面板生产线还要面临巨额折旧,因而,短期内账面亏损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大概估算一下:一条6代线建设成本假设在140亿元,分10年折旧,则每年折旧费用为14亿元;其年产值若在100亿元,则毛利至少要超出14%才能不亏损(具体会计操作与之有较大差别,估算仅为示意性)。这对本身规模较小又强敌环伺的国内面板企业是非常难的。
但是,我们看看三星的成长史可以发现,当年李健熙赌博似地投入半导体制造和面板制造这两个资本和技术双密集的烧钱机器,正奠定了三星今时今日的地位。
我们对待国内面板企业,不妨在客观为其提供建议的同时,多一些呵护,少一些苛责。它们的使命,并不是短期的盈利,而是未来的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