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剑/漫画 |
一个还在组建中的位于合肥新站区的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昊”),因20亿元引入日立淘汰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没想到一亮相便引发争议。鑫昊自称此举可以“学以致用”,但一些专家学者则担心,此举可能是“重金收破烂”。
“通用欧宝将被出售”、“福特将出售沃尔沃”、“通用电气将剥离家电业务”……近一年来,金融危机让许多海外企业有了“把盘子做小”的想法,他们或出卖品牌,或出售技术,面对诱惑,中国一些企业蠢蠢欲动。什么样的技术值得一买,正让求“技”似渴的国内企业感到困惑。
鑫昊20亿元引进日立淘汰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消息一出,业内哗然。产业观察家刘步尘分析,无论从全球还是中国市场来看,等离子市场萎缩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液晶电视生产企业数量是等离子的几十倍,销量比至少是10:1。虽然这几年等离子阵营三番五次的努力,但“液晶主流”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等离子要想“咸鱼翻身”十分困难。
“若认为等离子是发展趋势,日立为什么要低价出售自己的等离子生产线?”刘步尘如此反问,“从追求利益的角度来看,日立这么做也不合常理。中国企业应当警惕外国企业向中国转移落后产能。”
此外,专家们还对合肥引入等离子生产线的未来表示担忧。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表示,投资要有前瞻性,不能跟着别人后面跑。“合肥这家公司刚成立,并无经营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的经验,在技术方面也存在无法自我消化的可能,若日立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该怎么办?此外,松下、三星生产等离子面板,是因为这些公司本身就有整机厂,面板可以自己消化。反观合肥这家公司,即使两年后顺利投产,它能把面板卖给谁?生产等离子电视的企业已没几家。”
刘步尘非常同意陆刃波的分析:“京东方之前买了韩国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但韩方不给技术,京东方只好又掏大量资金求技术。我问过国内几家彩电企业,长虹等离子面板(生产线)投产以来,是否有企业买过其产品?所有的彩电企业都如此回答:自身的企业都是液晶生产线,实行的是‘液晶战略’,液晶电视现在卖得那么好,花钱重建等离子生产线有什么用呢?”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上广电引入的日本第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即使液晶电视成为了国内主流产品,上广电也有整机生产能力,但由于其他主流整机企业“不买账”,这条液晶面板生产线最终拖累上广电,最后不得不决定出售。
显然,鑫昊并不认为自己在买一项落后技术,当初日立建该生产线曾耗资约60亿元人民币,而今花“20亿元”买“60亿元”,他们认为很值得。鑫昊综合处负责人向记者强调:“认为这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落后的‘都是外行’。”
企业所在的新站区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平板产业一直处在被动地位,目前自己研发不现实。引进生产线重要的出发点是希望对国内面板生产技术形成重要支持。此外,本次引进还包括产品技术、制造技术和技术团队,并获得专利许可。在引进项目前,新站区做了详细的产业和市场前景调研,这条生产线2007年2月投产,设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鑫昊综合处相关人士表示,公司非常重视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前期招聘的都是技术人员。根据计划,鑫昊将聘员工9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日立技术人员的语言问题,鑫昊将招聘日语翻译30人。鑫昊综合处一名员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的员工几乎都是刚招进来的,公司高层近段时间都在忙招聘等事宜。
谈及未来产品的销量,鑫昊综合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建设平板产业基地是为了破除国外对中国的技术输出封锁。鑫昊等离子面板生产线投产后,与长虹共同生产的面板只能满足国内1/3的市场需求,还有2/3的量需要进口,所以销量肯定没问题。
不过,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等离子电视销量150万台左右,长虹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目前年产量100万片,鑫昊预计为150万片。若按照等离子电视现有市场份额来看,长虹跟鑫昊的总产能有过剩危险。
新站区方面还介绍,目前,长虹、康佳、创维等电视机生产商已先期洽谈合作意向,有的已签订战略合作计划,一些厂家为节约生产成本,正在考虑在合肥增设整机生产厂。
对此,国内等离子厂商“力挺”鑫昊。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表示,合肥新引入等离子面板生产线意味着大家对等离子的发展非常看好。长虹愿意与包括鑫昊在内的企业把等离子这块“蛋糕”做大做强。不过,包括创维、TCL等在内的国内主要液晶电视企业表示对此并不了解,有的则明确表示不会进军等离子。
记者致电新站区招商局时,电话中传来“打造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引领合肥新站崛起腾飞”的彩铃。招商局综合处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区领导近段时间一直在连续出差拜访多处企业”,非常忙。
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并非新站区引入的首条面板生产线。2008年,新站区与京东方签署协议,在新站区上马一条总投资175亿元的国内首条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该项目已于今年4月破土动工,预计2010年四季度投产。
随着京东方项目的开工建设,新站区定位为“中国平板显示基地”,此次等离子生产线的落户,新站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同时拥有液晶面板和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的地区,用新站区官方网站上的话来说:“朝打造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新站区为“打造中国平板显示基地”下了大功夫。有媒体报道称,涉及京东方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基地建设路网等13个项目的立项登记备案,仅用了3个小时。而按照正常程序,办结上述手续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为办理上述手续,合肥市有关部门还在下班时间为京东方“上门服务”。
鑫昊综合处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约半年前,全世界到处寻找买家的日立找到新站区,洽谈引入等离子面板生产线事宜。随后,新站区完成项目可行性初稿,并由专业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评定,“最后项目很快就得以获批”。不过,他拒绝透露对项目进行评定的单位名称。
新站区估计,鑫昊等离子面板项目达产后,每年将拉动上下游产业链新增产值100亿元,还可带动一批企业集聚安徽。未来10年,新站区将筹集335亿元投入平板显示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合肥市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835.15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安徽全省8.9个和4.2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继续位居第一;在省内,总量、增速仍保持第一;GDP总量占全省比重为18.5%。
其实,合肥并非首个牵手面板产业的地方政府。张家港市政府也在去年参股投资建设价值150亿元的彩虹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为什么每条面板项目后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呢?对此,陆刃波分析,投资面板产业,少则几十亿,多则数百亿,很少有企业有这么多钱,即使是雄厚的国企也需政府的财政支持。
虽然在引入日立等离子面板生产线这一问题上,专家们都持保留态度,但他们也一致认为,引入技术是手段之一,研发产业主流技术是国家鼓励的方向。
以面板为例,国家发改委年初下发通知,自2009年起将连续三年组织实施彩电产业战略转型产业化专项,对部分项目予以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特地提出要“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
京东方、龙腾光电及一些地方政府的液晶面板制造筹建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为150亿美元左右,仅在今年内就会落实95亿美元。在国家电子振兴计划纲要中,对面板产业的投资更是将超过千亿元。“如此大的资金支持,促使许多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投资。”刘步尘表示。
我国虽是家电生产大国,却在占平板电视总价值70%的面板上高度依赖进口。专家们都很赞同地方政府与企业联合兴建面板产业园,认为地方政府会在很多方面给投资方优惠政策。但刘步尘对建等离子面板生产线以及8代以下液晶面板生产线持观望态度,他认为这种技术输入对中国面板产业发展及平板电视发展并无帮助。
公开资料显示,鑫昊是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投资的国有企业,注册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目前处于筹建阶段,办公地点设在新站区管委会的办公大楼中。鑫昊综合处负责人透露,鑫昊20亿元的投资都将来自一家名为鑫城的公司。
新站区从今年4月份开始对区内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整合重组,将区属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对外投资项目及其他相关国有资产全部整合到鑫城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名下。重组后的鑫城承担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平台、参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投资职能。整合后的鑫城资产总额达57.66亿元,净资产37.47亿元。
如此看来,鑫昊的国资背景毋庸置疑。那么,国家的钱该怎样花?
中央早已提出,国家安排的资金将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策取向。国家领导人也不断强调,产业技术投资要“忍受短期的转型阵痛,谋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刘步尘认为,高科技领域的投资一般都得花巨资,不管是财大气粗的国企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在投资面板上三思而后行,特别是地方政府,一定要理性思考,千万要避免为政绩、短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盲目引进。此外,国家一定要对申请企业做出严格的资格审查,要确保国家资金投入是值得的。
“我个人认为,企业间的合作也很重要。比如,日立出售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完全可以采取参股的形式,中方可以控股,而日立也有股份在其中,这样可以规避中方的风险,面板贴日立的品牌也更容易找到买家。此外,中国企业之间也应该多展开合作。”刘步尘补充。
当记者问及中国的技术创新什么时候能真正立于世界前列时,刘步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远了,很多企业已经在做了。如果还有企业、政府要投资,我建议它投到未来科技产业中,并早日实现技术产业化,如在有机发光显示(OLED)方面,我就对它充满期待,更想看到这项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产业化后的商业价值。”
“中国制造”怎样变“中国创造”?
目前,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都认为中国企业已度过原始积累阶段,如何完成“华丽转身”,由国内著名品牌变成全球品牌是它们面临的难题。
海尔、联想等品牌在国内已是非常著名的品牌,在国内所占市场份额也很大,但这些公司走出去之后,都面临着难以立足,甚至不得不收缩海外战线退回国内的困境。那些想靠引入技术走出国门的企业也往往“受伤”很深。
刘步尘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中国产品不掌握专业核心技术”。以彩电为例,平板核心技术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数字电视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手中,没有技术就没有创新产品,消费者当然不“买账”;中国企业在经营方面急功近利,不愿为开发市场打基础,这点与外资品牌截然相反,当年柯达进入中国市场时曾表示“已做好在中国市场亏损5年的准备”;品牌打造是需要市场培育的,中国品牌在海外只擅长低价策略,但价格战只能维持短期利益,最终给消费者的感觉就是“便宜没好货”,这种策略注定无法与外资品牌在海外市场形成竞争。
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品牌经过多年发展仍停留在“中国制造”阶段而非“中国创造”,这与缺乏技术有着重要的关系。从事品牌研究多年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培爱发出这样的感慨:“品牌最核心的就是产品,但给产品做推广时,不管是广告策划商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希望看到产品的‘亮点’,有‘亮点’才能推广,消费者才会关注。那么,‘亮点’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技术创新。”
一直以来,外资虽口口声声说对华输入技术,但在中国迅速崛起阶段,外资对超前技术、先进技术的保护非常谨慎,即使中国花巨资也不可能得到先进技术。以“液晶之父”夏普为例,该公司极少与其他公司合作,即便合作,也只停留在资金上,面对拒绝分享技术的企业,要强国,中国只能走技术自主之路。
2007年,娃哈哈与达能“不欢而散”后,宗庆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看来,和它(达能)合资没什么好处。当时想着市场换资金换技术,其实人家不可能给你。达娃合资值得整个国家和民族去反思。”
如今,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已殃及实体经济,中国企业、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道路在哪?中国技术创新之路在哪?也许,“熊彼特”能回答这个问题。
1912年,大萧条时期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等。
此外,熊彼特还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在市场中不断引入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经济衰退有其正面影响,它可能为企业提供成为强者的战略机遇,而经济复苏时,推迟创新投入的企业可能会眼睁睁错过巨大的增长机会。中国企业需抓住这次机会。
“近段时间频频传来国内资源性企业海外收购的消息,如中石油(14.84,0.00,0.00%)联合BP石油中标伊拉克最大油田、五矿收购澳洲矿企等。这种收购可以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的资源布局,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刘步尘表示,“但我们绝对不能贪便宜。”
面对越来越多禁不住诱惑的中国企业,一些专家和学者撰文表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必须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该不该花钱收购?什么样的企业收购过来有价值?如何规避收购的风险?
对此,陈培爱表示,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国门、成为国际性企业,收购是必要的。本土品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式大概有三种:一是通过海外收购实现,如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二是成为中国惟一特大品牌,如青岛啤酒(28.99,0.00,0.00%);三是小商品塑造大品牌,如温州企业等。由此来看,海外收购应该算一条捷径。但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思考找什么样的收购对象。
刘步尘介绍,由于金融危机,很多跨国公司急需甩掉包袱,将待售公司或业务开价很低,如苏宁收购日本家电零售企业LAOX 27.36%股份的价格为5730万元人民币;合肥引入的日立等离子生产线不到20亿元人民币。
在“价廉”的“诱惑”下,中国企业应该清醒,便宜并不一定是好事情,收购不好就等于接过了别人的“包袱”。收购前一定要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是技术、产品、品牌还是管理经验?刘步尘总结:“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但总体来说必须坚持一条原则——收购的公司或业务一定是代表产业前端发展方向的,避免收购一个没落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