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发展互联网电视提升中国彩电竞争力

来源:TCL集团 更新日期:2009-08-27 作者:TCL多媒体中国区总经理 韩青

互联网电视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彩电行业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产品和内容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阶段。

    今年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规范和支持新兴的互联网电视产业。4月15日,国务院出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明确支持网络电视的新兴业务发展。8月18日,广电总局下发《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秩序,以及互联网电视的相关从业资格进行规范。

    国家提出“三网合一”、“4C融合”的发展方向,互联网电视的兴起也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产物,是彩电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推进“三网合一”、“4C融合”的过程中,将涉及到国家经济与信息安全。因此,在互联网电视产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广电总局等相关国家部委出台的法规,建立规范机制,设立“准入门槛”,长远来看必将对整个产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有序、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最终也是对广大用户根本权益的保护。

TCL坚决拥护国家政策,维护信息安全,支持正版

    一直以来,作为中国彩电产业的代表企业,TCL都坚决拥护国家政策,积极地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中国彩电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积极贡献。

    早在1998年, TCL就已启动互联网彩电的研制。先后与微软合推出“维纳斯计划”,与英特尔共建“3C联合实验室”,当时就获得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同和支持。由于技术难度高,系统及环境非常复杂,其间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教训,但我们一直在坚持,并在这一方向坚持了十几年。上半年TCL MiTV互联网电视一经发布,便赢得市场热烈回应,给外资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当前,TCL已建立起三大系列的“MiTV互联网电视”产品群。

    在互联网电视研发初始,TCL就积极听取多方建议,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方面,一直在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前TCL采取的发展模式,从互联网电视的技术原理到后台合作伙伴的选择,可以说是一种“安全模式”: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显示内容的合法性和可控性,从源头上过滤掉互联网上存在的非法信息、色情信息、不良信息;在合作伙伴上,TCL都选择拥有合法资质的业内一流公司。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TCL在互联网电视研发中设置的这种“安全模式”,将更有利于保障国家的信息安全。这也是TCL作为一家民族企业,积极响应工信部、广电总局的产业政策,作为企业公民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TCL坚决支持正版,打击盗版。我们进行后台服务合作的公司均有相关合法资质,同时与TCL签署了正式的版权保护协议,如果一旦发现了合作商确实存在侵权盗版行为,TCL不但要坚决查处和制止,还要诉诸法律手段。当前,我们已与时代华纳等众多国内外影视公司商讨版权保护措施,在开发内容数字版权加密和保护技术方面,TCL已经走到行业前列。

数字互联时代,互联网电视更精彩

    从国外市场来看,不管是日本还是欧美,当前互联网电视普及率已经相当高。4C融合、互通互联已经成为大趋势,预计到2011年,将有1亿的电视用户在电视上欣赏互联网视频。

    TCL MiTV互联网电视具备“后台自动升级”功能,发展的空间还很大,随着其他更多应用功能的增加,未来“影视观赏”在整体服务中占的比重将不超过5%。近期,我们将实现“远程教育”,“国学讲堂”,“在线卡拉OK”,“游戏”等一系列服务。前期已经购买了TCL互联网电视的用户,通过后台自动升级,也将同步享受到这些新的服务。

    在发展互联网电视业务方面,我们借鉴了苹果的一些模式,但与他们又有所不同。我们相信,随着TCL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化将通过一台台MiTV互联网电视走向世界,给全球用户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和通道。

    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彩电生产国,也是全球三大彩电消费市场之一,每年国内彩电销量接近四千万台,从芯片技术到彩电整机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与此同时,中国的网民人数,以及宽带接入率,也都位居全球前列。

    互联网电视是全球彩电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给中国彩电企业带来新一轮的产业机遇。在发展互联网电视方面,中国企业相对国外企业会更加有优势。中国彩电产业正在快速赶超与发展,也需要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我们相信更多政策的出台,将会有利于更进一步促进彩电产业的长远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增强中国消费类电子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