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TCL在危机年代的战略价值

来源:《法人》 更新日期:2009-04-08 作者:姜汝祥

    历史上许多大的危机,实际上也意味着行业的重新洗牌与管理理论的突破,特别是对于处在挑战者地位的亚洲新兴国家更是如此。中东石油危机下是日本丰田精益生产模式的突破,亚洲金融危机下是韩国三星的数字化战略突破,那么,这一次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会有什么突破?或者说哪一家中国企业会对寒冬中的战略突破有所贡献?

    回答是: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突破一定是国际化层面的突破,而在国际化层面对中国企业启发最大的是TCL。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三点:

    第一、金融危机对欧美企业与中国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对欧美企业来说,这一次金融危机爆发是消费市场萎缩引起的现金流危机;而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一次危机却更多的是机会——在国际市场品牌突破的机会。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国际化进程不仅不应当减缓,反而应当加速。

    从美国汽车巨头通用与克莱斯勒的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欧美企业目前主要的问题是:主要消费市场的萎缩导致现金流出现危机,而劳工成本的刚性又导致这一危机恶化,这种恶化又通过产业链影响上下游,从而导致一大批欧美企业举步唯艰。中国的OEM出口企业,就是这种环境下的受害者。但对大部分中国企业来说,情况却完全不同,特别是中国一流企业,比如TCL、联想、华为、海尔等等,他们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因为这一危机有任何改变,在过去五年与未来十年,他们面临的问题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竞争力,成为国际一流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出路就是国际化,具体地说就是目标消费群的国际化、经营机制的国际化、以及企业文化的国际化。

    在这一目标下,目前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机会。TCL、联想、海尔等优秀公司,在国内内需市场获得赢利的唯一意义,就是这种赢利正在帮助他们国际化,而不是简单地在国内赚钱来获得生存。在这一点上,我觉得TCL的李东生有着明确的认识,他在人代会期间就明确表示:“国际化很艰难,超出了当初的想象。但没有国际化的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必然受到限制。因此,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必须要过国际化这一关,提升企业的视野和产业观。”

    第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在目前突破的唯一标志是品牌被认可,目前整个西方经济都面临危机,而中国国家实力在增加的时候,就是品牌经营最好的时机。这时候投资渠道、投资终端品牌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因为渠道商、消费者正在重新认识中国。

    品牌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道坎,以TCL为例,在这次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其ODM(设计代工)部分,而品牌部分受影响并不大,联想同样如此,而华为的成功更证明了品牌的力量。品牌表面上是一个公司的经营结果,但事实上,品牌更是一个国家地位的象征,一个国家受人尊敬,那这个国家的公司受人尊敬的程度会大大提高,反过来也是如此,公司受尊敬也会提高这个公司所在国家受尊敬的程度。

    中国现在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重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巨大发展,终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显现了中国成就的国际意义。这就意味着,目前是通过中国公司来传递这种价值的时候,同时也是中国公司可以通过国家实力来获得西方渠道商、西方消费者认同的最好时机。这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每一家中国一流公司的过冬战略。

    第三、中国企业国际化最重要的一笔财富是TCL的国际化。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目前过冬的背景下,重新审视TCL国际化的历程,这是中国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世界一流公司的一门重要功课,更是一大批准备国际化的新兴中国企业的精神财富。

    过去两年的TCL国际化,给予我们最重要的经验有两个:一、TCL的得失代表着中国优秀企业在国际化舞台上的得失,特别是并购汤姆逊过程中的曲折历程,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大的阻碍其实并不是业务层面的,更多是管理模式与团队层面的。TCL这两年在管理模式上成功的转型、管理团队的调整,特别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在这个意义上,联想最近管理层的调整做的也是同样一件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华为的成功不可以高估,或者说需要我们警惕,因为华为在管理模式与团队层面的国际化,相比其业务的国际化要滞后得多。

    TCL带给我们的第二个经验是供应链的网络价值。国际化的竞争格局下,一家公司的竞争力不仅表现在产品与渠道上,更表现在其供应链网络的整合上,TCL在并购汤姆逊过程中,经历了国内外生产体系与渠道体系之间的痛苦磨合过程。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三星为什么能够打败索尼?就会发现三星战胜索尼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整合其半导体与数码产品之间的一体化供应链,从而在成本与速度上大大领先于索尼。以制造为优势的中国企业,如果好好研究TCL在整合汤姆逊过程中的供应链体系,那么,未来的国际化会少走很多弯路。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