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数字电影”的完美演出还有多远?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日期:2009-03-09 作者:尹一捷

工业革命 还是视觉革命

    闪电狗伯尔特一个飞檐走壁,从观众身边扑过,狗爪子划过大家的脸,带着3D眼镜的观众们纷纷后仰。坐在前一排的小孩,抬起手,想要摸摸白色小狗躯干上的闪电标志,却落了个空,“闪电狗就在身旁,我怎么摸不着?”

  去年12月28日,《闪电狗》在全国各大3D影院上映,小粉丝们相当雀跃。上映两周,仅110块银幕,便取得了超过3000万元的票房成绩。

  一场3D电影,将数字电影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得到了最奇妙的感官享受。

  2008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了要在2012年实现数字影院70%的覆盖率的计划。同样,美国计划在2014年实现全球播放数字电影,胶片电影退出舞台。

  从好莱坞到东京,从东京到北京,“数字电影”正以强烈的光芒招摇过市。在奇妙的电影画面背后,经历着怎样漫长而艰苦的技术革命,它还要经受多少商业模式的蜕变,“数字电影”的完美演出还有多远?

  

  “胶片若断了,再用胶布接上继续放。有时接不上了,观众一急,我们放电影的就只好到幕前来告诉大家后来的情节怎样……”说起30年前在部队的文艺队里放电影的情景,现已从事多年媒体工作的孙老师乐开了花,“那时骑着单车,轮子两边挂两大音箱,乒乒乓乓、风风火火的。”

  在娱乐方式极为匮乏的年代,看“坝坝电影”是个时髦的休闲方式。一到放电影时间,更是万人空巷,坐小凳子也好,盘腿而坐也行,大家齐聚一起乐呵呵地看着电影。

  赶场子则是放映队的家常便饭,从这村到那村,电影一宿一宿地放。孙老师如今回忆起来,都成了趣事,“胶片的顺序放错,使得电影情节全部乱套,也由于放太多遍,最后胶片被磨得不成样子。”说到剪辑工作,更是出神入化,一把大剪刀,嚓嚓两下就把不雅镜头剪掉,随后用胶布把断掉部分再衔接上。

  “胶片放映机使用的是胶片拷贝,每部胶片拷贝在放映一部影片一百余场次后,放映中画面会出现较明显的抖动现象。相比之下,如使用数字拷贝放映,即使多次放映,拷贝也不会损耗,画面依然保持清晰。胶片电影虽有这些不足,但星美影院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鑫还是喜欢胶片电影,“胶片电影的色彩和亮度更好。”

  那么,对观众来说,数字电影带来何种独特的体验?

  为此,记者曾特意挑选了两部不同版本的电影做对比,胶片版的《游龙戏凤》在开场字幕就出现了轻微抖动,问问旁人,竟都觉得是电影特效。在观看数字版《疯狂的赛车》时,除了画面暗一些,在其他方面记者已无从分辨。但放映系统出了不小的纰漏,中途黑屏,观众开起了玩笑:“用的盗版,还自动黑屏?”中断持续了10分钟左右,两次调试才找到断开的时间点。

  “数字放映系统死机不常见但很正常,就像电脑会死机一样。”Sony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技术总监王亚明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大多数2K标准放映机已经能够达到35mm胶片的放映质量。对同一部电影而言,数字版与胶片版并无太大区别,清晰度的体现取决于荧幕的大小。

  电影活动的画面是由单格静止的画面组成的。2K与4K指的是数字电影每格画面的分辨率。4K是指投射出的画面具备4096×2016像素分辨率,2K即指2048×1080分辨率。目前,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和价格昂贵等原因,4K放映设备在国内并不普及,目前只有Sony等极少数公司提供4K放映设备。数字电影市场上比较主流的是2K设备。当然,还有一些更低标准的放映机,如1.3K的投影机,即1280×1080分辨率。

  据了解,目前影院的荧幕一般高8米至14米,在这个范围中,胶片电影的放映效果不会有偏差,而数字电影的效果也没有多大凸显。然而当荧幕高达20米时,高清晰度与高分辨率的数字电影便会体现出明显优势。如王亚明所讲,在超大荧幕上,4K标准放映机与2K标准放映机所投射出的效果会一目了然,胶片放映机的差距就更不用说了。

  在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给观众带来的是视听的震撼,不变的是作为载体的胶片。然而在数字技术的变革中,带给电影的,不仅仅是视听的变化,还有胶片地位的直接撼动。

  “2003年影院纷纷炒作数字电影,观众好奇,但看过后,不觉有变化,甚至还觉得不如胶片电影。”当记者询问起放映质量时,万达院线的副总经理陈国伟一针见血,“数字电影是工业革命大于视觉革命。”

神奇背后的“黑匣子”

  “大学毕业第一次进放映工作室,看到个‘黑箱子’,稀奇了老半天,轻轻触摸播放服务器上的显示频,便可以前进、后退。”美嘉欢乐影城放映厅经理郑的感受,记者也体会了一把。

  美嘉影城与星美国际影城的放映室活像迷宫。放映室全线打通,弯弯拐拐,每个放映厅有两到三个投影窗口,每个窗口前都有对应的放映系统。墙上贴满密密麻麻的工作流程,大到如何检测机器,小到何时清理,星美影城则把维修工具一同挂在了墙面上。

  “目前,影院大多还是胶片放映与数字放映并存的情况。”郑轻轻拍了拍身旁的“黑匣子”,这就是数字电影放映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上方是放映机,下方是数字播放服务器。记者看到整套系统约1.7米高,服务器是个大块头,放映机显得秀气些,但与一般的会议投影仪相比,放映机的身板还是硬朗得多。

  在服务器的外壳上镶有一个触摸屏。“服务器上的显示屏与电脑显示器一样,”在郑的引导下,记者看到显示屏的下方是前进、暂停、后退的图标,右方则是文件名,左方有条时间轴,显示播放时长。

  同样,在放映机的“腹部”也有一块小小的操作面板,通常有遮幅与宽银幕两种格式,分辨率1920 x 1080或2048 x858。据工作人员解释,播放时是按照影片格式来选择分辨率的。

  “数字放映机的操作简便,仅仅是你看到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在于加密技术。”说到这里,星美国际影城总经理袁鑫很有兴趣,“目前中国还暂时没有卫星传输,多使用硬盘传输。发行方将数字节目源拷在硬盘里,这时内容已经加密,分发到影院时会给一套密钥。插入USB接口需要一次性密码,当片子拷入服务器便立即锁死,规定12点才能放映的片子,若提前一分钟也无法解密,在片子放映前还会有一次性密码。”郑告诉记者,这密码是3年都解不开的。

  除了在传输上的加密外,为防盗版,设备厂商使出浑身解数。据王亚明介绍,为了解决服务器与放映机的双联接容易使数据被盗的问题,厂商将基带联接改为总线连接,甚至将服务器与放映机放置在一个物理机箱中,通过控制面板操作,若打开机箱,系统立即断电,无从盗版。

  “对于观众而言,很难体会到‘胶转数’的时代变化。”陈国伟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数字电影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但同样,他也用了“颠覆性”来表现数字电影给整个电影产业带来的变化。

  袁鑫向记者讲述了中国的第一个数字人物形象—青娜。“表情做得有些生硬,动作还不是很自然。”据袁鑫介绍,青娜是china的谐音,2001年9月21日,一个一头短发的18岁中国小姑娘出现在画面上,这个最早的数字偶像在当时并没有给社会甚至业界带来多大的轰动效应,现在看来更像是5分钟的动画MV。

  其实,在青娜诞生的两年前,《星战前传1》首次采用数字电影放映机在美国的6家影院进行数字放映。这次的尝试标志着数字电影时代从呼声变成了脚步声。

“数字电影”放映标准的演进

放映标准的演进

  早在2002年元月,国家广电总局决定由广电总局投资两亿元人民币,中影集团实施与运作,打造数字影院,在2004年建立100个数字影院。

  当时,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群飞正在美国,美国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很是不解:没有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拿出一笔钱做投资会不会太浪费?“伴随技术的不断更新、标准的出台,最初的那部分设备其实是闲置了起来,这部分投资算是中国为进入数字电影时代交的学费。”

  在袁鑫看来,0.8K与1.3K放映机所投影出的电影,效果实在太差。“颜色要么红得不成样子,要么暗得没有颜色。”同样,郑也有这样的感受,“放1.3K的数字电影时,心想还不如看胶片。”

  时隔多年,再看当时的投资与建设,都成了投石问路。

  “2000年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成立了DC28工作组,开始着手标准的制定。”王亚明表示,就技术门槛而言,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但由于牵涉到政治、经济各方利益,2002年标准的制定仍然没有结果。在王亚明的回忆中,没有技术标准的情况下,生产放映机的厂商与服务器的厂商都在做测试,一家一个准。广电总局在购入1.3K放映机设备后,标准无法与服务器匹配,最后也无法运行。

  混乱的标准无法使得技术变成为影院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好莱坞的七大片厂在2002年联合成立了DCI公司制定标准,2004年DCI草案出台,2005年7月公布了V1.0版本的数字影院标准,对放映系统、版权保护系统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尽管该文件不是强制规范,但由于七大制片商控制着全球电影市场的绝大部分片源,如果影院达不到该标准,将无法放映好莱坞的大片。

  “在DCI公司的数据库里记录着中国每个数字影院放映机与服务器的编号、型号、规格。一旦不是标准内的产品,电影绝对无法播放。”王亚明告诉记者,投影机的技术门槛不高,但对芯片的要求很高。

  据了解,DCI标准对数字母版的压缩算法,文件存储的格式,服务器、放映机以及传输的加密都有一套系统的要求。通过对芯片的测试,DCI确定使用德州仪器的芯片,使用DLP技术。2004年德州仪器授权巴可、NEC、科视使用此芯片进行放映机生产,1.3K放映机不在DCI标准内,逐渐淘汰,从此2K放映设备以及4K放映设备出现。

  这场标准效应很快在中国的数字电影中显现。据资料显示,2005年下半年,中影集团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在全国建立的166个专业数字影厅中,有一部分设备无法达到DCI标准,就被迫取消了《星球大战3》、《绝密飞行》等大片的播放。

  伴随标准的制定,放映设备从无序走向了统一,也开始了2K的时代。到今天,我们观看到的绝大多数电影都用的是2K标准的放映设备。

  随着数字电影的发展,上游放映设备厂商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2006年,张宝全旗下的时代华夏院线在京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放电影送电影机”活动,免费赠送1万台蒙太奇V8数字电影放映机。实际上,时代华夏已砸了上亿元进行攻城略地。

  这是一个犹如中国电信赠手机赚话费的模式,获赠者需向时代华夏订购2000元或者6000元的拷贝。花一万元可以建立一个有100部影片的片库,获得半年的播放权,花1.5万元就可以获得100部影片的全年播放权。张宝全希望以“卖内容”的方式来实现滚动盈利。

  “在2K放映设备市场上,厂商是你争我打,但4K放映设备市场却还很空旷。”王亚明表示,Sony在2005年进入数字放映设备市场,已经比较晚,而2K放映设备市场的饱和,使得Sony另辟蹊径。

  与2K放映设备相比较,Sony公司研制的4K放映设备有更高的分辨率,同时还有更严密的防盗版措施,但在记者的走访中,看到多家影院有使用巴可等品牌的2K的设备,且众多影院经营者表示,暂时不会考虑使用4K放映设备,而到目前为止,也仅仅是《蜘蛛侠3》与《全民超人汉考克》使用了4K数字放映设备。

  这是为什么呢?王亚明给出了答案,“如今绝大多数的影片在制作时使用的数字中间件为2K标准,在片源上便限制了4K放映设备的应用;另一方面,2K的放映设备仍然可以放映4K标准制作的影片。”他还表示,对于中国市场,Sony的4K放映设备还在试点阶段,希望能在明后年达到10%~20%的市场占有率。

中国数字影院建设或改建几乎是政府买单

商业模式之辩

  “就商业模式而言,中国的数字影院建设或改建几乎是政府买单。”黄群飞认为,正因为这样的模式,使得中国的数字影院在发展初期就处于了领先地位。

  2002年,广电总局在投资两亿元推广数字电影激活中国电影市场后,中影集团成为国内数字电影舞台上的主角,通过向各大影院提供数字放映设备的租赁服务,每年收取5%的票房分账。同时中影数字电影管理中心在供片方式上采取对数字影院直接供片的方法,将数字节目直接排映到各数字影院。

  其实,在美国数字电影发展中,电影院改装设备的费用问题也曾相当棘手,这一问题使得在2004年前,美国的数字荧幕发展速度远不如中国。

  “尽管电影发行方因为节省了拷贝的制作、运输、储藏、回收等费用而大幅度减少了支出,但投资改造电影院的任务基本落在了放映商,即影院拥有者们的头上,大多数影院经营者是无法承担的。”其实,陈国伟提到的这一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存在。

  郑直言,要购置一套数字放映设备,最开始时需要100多万元人民币,现在也需80万元,但盈利模式并不清晰,这使得影院不敢轻举妄动。

  据了解,截至2008年全世界拥有符合DCI标准的数字电影银幕5000多块,其中美国占到4000多块; 中国处在第二位,拥有近800块银幕; 韩国拥有160多块; 日本仅有50多块银幕。

  黄群飞算了一笔账,目前中国拥有4097块荧幕,若中影今年即将购买的2000套数字放映设备全部到位,再加上其余电影公司购入的200台,那么在一两年内大城市的70%的影院将被覆盖了。

  “在数字院线建立的前几年,中影集团可以说是处于‘垄断’地位。”郑表示,10万元的租赁费与花近百万的设备费相比,前者受到绝大多数影院的欢迎。但星美传媒集团却有另外的选择,在政府的带动和鼓励下,2004年末,星美花费2000万元签下20套高端数字电影设备,成为除中影集团之外第一家投资数字电影设备的公司。

  “作为国内拥有电影完整产业链的星美传媒集团,在多年前就有打造数字影院与数字院线的计划,因此在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截至目前,星美传媒集团的旗下五星级影院拥有的数字影厅占总放映厅的1/3。”据袁鑫介绍,高额的设备购置费仍然会制约设备的大规模购进,尤其是在前几年没有明确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可能等到机器报废也无法实现成本回收。因此,5年就该更新的机器,有可能还不能撤下。这样一来,自行购入设备的步伐也慢慢放缓。

  “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是中国数字电影发展遇到的大石头。”王亚明表示,美国的虚拟拷贝费是一种适合美国影院市场的商务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兼顾了发行、放映、设备制造商及投资人的各方利益。 

  据了解,在美国,采用第三方中间人模式以平衡各方利益。第三方人出资向影院提供数字放映设备,有了放映终端,发行商便能采用数字拷贝,以前需要1000美元的胶片拷贝,如今只要200美元,中间人从发行商处收取一定费用,将其转化为设备投资。由此一来,解决了发行商与影院经营者的矛盾。

虚拟拷贝费的引入

  中国能不能引入虚拟拷贝费呢?黄群飞认为比较困难,他给出的原因是众多采访者所认同的,“中国的院线制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真正的院线,影院采用加盟的形式造成院线难以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所有的影院。院线还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

  “由于中影集团既提供数字放映设备,又直接排片到影院,院线在其中反而插不上‘嘴’。”黄群飞告诉记者,目前该问题正在解决当中,无论数字版还是胶片版,院线要求全权执行排片,中影集团向院线旗下的影院提供设备即可,这样的分工才不会乱。

  然而,作为独立投资建影院的万达院线,租赁模式仍然持续多年。“数字影院的效益只有在规模化之后才会真正地体现出来。”陈国伟对是否自行购买设备显得相当谨慎。

  在这一问题上,袁鑫更为乐观。“我们一定会考虑继续购买数字放映设备,政府为推动数字影院的发展,正试运行影院购买数字设备的专项补贴政策,有了这一保证,影院会轻松得多,也更有积极性。”

  电影业者们的困惑正在逐渐解决。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经多方着手,鼓励境内企业建立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影院的数字放映。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中影数字院线、星美数字、时代今典中国数字电影市场的“三雄”逐渐形成。同时,数字电影在农村市场也加速落地。2009年2月4日,国家广电总局召开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专题会,明确提出要在农村市场加快数字电影院线建设,做好数字放映设备的研发,并建设农村数字电影公共服务与监管平台建设。

  “正是数字技术才使得农村能够看得了电影。”黄群飞认为,中国13亿人口,真正的数字市场绝不仅仅在一线城市,二三级城市以及农村市场都将是‘香饽饽’,“在中国庞大的市场面前,商业模式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推动电影数字化的“隐形之手”是什么

电影数字化之手

  推动电影数字化的“隐形之手”,是人人都看得起电影的梦想,更是观影时奇妙丰富的感受。

  2008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了要在2012年实现数字影院70%的覆盖率的计划。而美国将在2014年实现全球播放数字电影,胶片电影将退出舞台。

  电影数字化背后的原动力在哪?某一天,如果不再用胶片拍摄电影,我们也不再观看胶片电影时,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节省成本

  在星美国际影城的放映室里,有间六七平方米的存储室,推门一看,胶片拷贝一层层地摞起来,其中的《路》就有4个圆盘。在存储室外,是一幅大海报,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胶片放映机的工作流程,一共有11条。如何倒片、如何码片路、如何检测……

  “一套流程下来,工作人员需要30~50分钟,每个厅还需要两个工作人员随时盯着,以防出现问题。”郑指着手边的胶片倒片台,工作人员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将多卷胶片拷贝用透明胶连接成A片与B片,在连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仔细地检查胶片是否有损坏。

  “如果实现了全数字电影的放映,整个放映室里也许就只需1名工作人员。”在星美国际影城与美嘉欢乐影城的放映室里,都能看到一个电脑显示屏,对各个放映厅的情况进行监控。一旦不再使用胶片拷贝后,仅仅将数字拷贝通过UBS接入服务器,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显示屏来实时监控放映厅情况。

  “去除繁复的工作流程,不仅工作效率会提高,放映人员也可以从六七名减少到一人,人力成本相应减少。”袁鑫表示,对影院而言,减少了人力开支。

  当然,最大的节约则是在电影的发行环节。“一个胶片拷贝需要8000到1万元不等,这笔费用制约了影片拷贝的发行数量。”黄群飞告诉记者,院线下的影院有高端有低端,有高票房也有低票房,这种限量的拷贝,常常是好影院得宠,比如好的影院可以拿到3个拷贝,但差的影院连一个拷贝都分不到。

  “全国有1000多个影院,但为节约拷贝费,发行商通常只给几百个拷贝,很多二级城市的影院只得长年放陈片、旧片。”影院拿不到拷贝只能向院线“抱怨”,作为院线管理者的黄群飞因此备感压力。

  最后,院线不得不接受发行商的考核:若影片不能超过规定票房,那么院线与影院共同分担拷贝费。在与影院进行协商后,最终达成协议,院线与影院各拿部分钱进行担保,这才使得拷贝不均的情况得到缓解。

  “有了数字电影,仅仅用硬盘拷贝,对于发行商可以说是零成本。由此而来,影院也不需要再像以往那样‘跑片子’了。”陈国伟认为,当数字影院全线普及后,整个电影产业的制作、发行以及放映成本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降低。与此同时,无磨损、无损耗的数字电影延续了影片播放的生命期,以后想在电影院里回顾几年前的老片子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当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这一链条大幅削减了开支,看电影的老百姓能有多少实惠?如今,一张电影票50元~70元不等,要全价看电影,对于老百姓而言还是过高。因此,我们常常体会到,一到半价日,售票厅被围得水泄不通,对于像新世纪影院、新首都电影院这样的热门地方,周末上午排个“长龙”是经常的事情。

  “未来的电影票很有可能就是低价票了,到时候人人能看电影,时时都想看电影。”黄群飞认为,影院要不断地提升“服务”功能,除了硬件要好外,让大多数人都能进得了影院才是第一步。

IMAX在国外被誉为“电影的终极体验”

奇特感受

  当人们不单单满足于8米、12米的荧幕与清晰的图像时,脱胎于数字技术的更高端放映系统能带领我们走进奇妙的电影世界。

  IMAX在国外被誉为“电影的终极体验”,其银幕巨大,面积是一般电视屏幕面积的4500倍,银幕向观众略微倾斜,宽度一直延伸到观众周围视觉范围之外。IMAX放映机灯泡发射出的亮度,让人在月亮上也能看到它。看场IMAX电影不仅仅是在用眼睛看,更是让全身的感官都调动起来。

  “IMAX是独立于2K标准外的放映系统、由IMAX公司独立研制的,拥有超大银幕、更清晰的图像、更高的精密度、以及更强功率的放映设备。”说到这里,陈国伟有些兴奋,亚洲第一块数字IMAX巨幕已经在北京石景山万达广场落幕,《马达加斯加2》作为首发影片,给观众带来了水晶般清晰的画面。

  位于法国巴黎的La Géode是欧洲最大的电影穹顶,有1000m2巨形屏幕。为了保持其独特的未来影院定位,La Géode将投影系统升级到新标准:数字与大屏电影放映高清立体影院。电影院外形犹如水晶球,穹顶荧幕覆盖影院顶部与内壁,进入“水晶球”,就像来到了魔法世界,在这里,人们躺卧观看电影,能够感觉到流云就在头顶,鲜花就在身旁。

  同时,3D、4D影片也即将掀起浪潮,好莱坞梦工厂在2007年3月宣布从2009年夏天开始,他们所有的动画影片都将采用3D格式。有资料显示,在2009年预计将有15部数字3D影片,而在中国影院上映的3D影片,即使价格要稍高,仍然吸引了大量的家庭。

  “数字技术的应用,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电影内容。伴随片源、母版发行的增多,技术的革新,观众将会在未来领略到更奇妙的电影世界。”陈国伟相信,这场工业革命最终会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无尽光彩。

  DCI标准即迪斯尼、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电影、华纳兄弟等7大内容商组成的数字电影倡导联盟(DCI)正式公布的下一代数字电影规范。按照DCI标准,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采用JPEG2000作为视频编解码技术,视频分辨率分别达到2048×1080及4096×2160,同时也规定了数字节目制作、传输、播放的安全要求。在DCI标准之前,全球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没有标准,一般都是采用美国设备。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