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末,首款国产蓝光DVD播放机由华录集团生产推出,其中一款机型公开售价仅1999元!由此将国内市场的蓝光播放器价格体系进行了一次“平民化改造”,并对原来的国际品牌产品在售价上产生了重大冲击。
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松鹤曾向记者就价格问题表示,这是由于产品的成本已降低,而核心技术也得以完善。“这个价格绝对是不赔钱的,我们不是为了占领市场而故意低价销售的。”
首款国产蓝光播放器发布 售价仅1999元
笔者本身作为一位蓝光产品的消费者,初听之下也为蓝光播放器的价格问题而产生一些非理性的共鸣,但蓝光播放器的降价到底会带来何种影响却值得我们思考与讨论。虽然今天笔者不太想涉及产品方面的优劣性,因为不同品牌与不同定价的产品存在品质差异是比较自然的;但当预览的首款国产蓝光播放器的官网后,却不免多了一丝心寒。
两家蓝光播放器厂商的官网设计布局如此之相似
言归正传,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蓝光播放器的价格画面对市场的影响,先请熟悉一下目前蓝光业务的基本发展情况。
蓝光电影业务目前的发展现状
2008年2月16日晚,日本NHK的一则新闻对次世代高清DVD战场投下了决定性的一颗炸弹:全球HD DVD阵营的创立与最大支持者东芝公司将放弃HD DVD事业并停止相关经营活动。自此长达8年的次世代高清格式大战,最终以索尼领导的蓝光阵营的大获全胜而收场。详情可查看《次世代DVD格式大战编年史》。
截止至2008年9月,蓝光光盘的销售量为880万张,2007年销售量为560万张。从Nielsen VideoScan的最新统计的数据来看,当月蓝光市场占有率仅为8%,而2008年4月份这个数据为6%——上升了2个百分点。
全球领先的市场调研公司Futuresource在今年8月预测,今年欧洲市场将会消费掉1200万片蓝光光盘,到2012年,蓝光光盘在欧洲的年销量将会达到2.4亿片。
国内对于蓝光价格问题发出的声音
自从蓝光在次世代DVD格式大战中胜出后,业界普遍较为看好蓝光业务的发展前景。实际市场表现虽没有像部分激进言论所说的那样出现爆发性增幅,但从统计数据方面来看,蓝光业务保持着一定幅度的稳步增长。
而在蓝光进行全球化推广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国内听到了一些声音。国内部分较为激进的消费者开始喊道“国内的蓝光播放器卖得太贵,相比外国的要便宜多了”;更有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人士对于目前国内的蓝光产品销售情况发表言论称“一个好的产品,不能把价格定的奇高、奇贵,变成‘贵族’才能享用的产品”;更有甚者认为“蓝光在中国市场将败北,红光EVD仍有机会。”而这些声音的响起,几乎也是与蓝光业务真正在国内开始推广相并行。
在这类舆论氛围下的国内市场,华录选择此时推出1999元的蓝光播放器咋看之下可谓非常明智之举,占尽“天时地利”之势,并为自有品牌在蓝光市场上的知名度提高不少;但在最后的“人和”这一方面是否已考量到位,的确值得商榷。
播放器价格是目前蓝光消费者所关注的吗?
据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国内消费者中真正愿意花钱购买蓝光产品的所占比例极小,在接受采访的国内一线城市消费者中,占较大比例的消费者表示知道高清和蓝光电影但目前保持观望阶段近期不会购买;而在二三线城市的调查中,占比例较大的消费者则表示不太高清等概念。那么哪些消费者才会选择蓝光产品呢?在调查数据中显示,不少购买蓝光产品的消费者,不仅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并表示已接触影音产品多年。同时,在对这些消费者的调查中发现,他们目前对蓝光产品最关注的三方面是产品品质、蓝光片源以及售后服务,而价格因素几乎被他们所遗忘。
在另一方面,EVD联盟秘书长、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曾表示“碟片是蓝光DVD能否普及的关键,播放机价格降下来倒是其次。如果蓝光碟片的价格在40元以下,才能真正成为普及的突破口。”
我们知道蓝光播放器需要放入蓝光影碟接入高清电视才能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高清影像的震撼效果,其中作为内容主体的蓝光影碟才是消费者购入蓝光播放器设备后的主要消费支出,蓝光播放器与显示设备仅仅是一次性消费而已。
蓝光播放器降价?OK,这样的确能在短期促进销售量,那何乐而不为呢?
可以设想一下,采取这种销售策略的可能性较大的结果是更多消费者购买了蓝光播放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蓝光播放器的销量,但最终发现需要用来播放器片源价格昂贵而萌生退意。如此使然,蓝光播放器搁在家里最多能充当一台高品质的倍线DVD播放器来所用,这显然不是消费者购买该产品的初衷,愤愤不平之中自然会产生更多负面的社会舆论,反而更不利于蓝光业务在国内的整体良性发展。
反之,通过价格杠杆来对消费者进行细分,让一部分具有蓝光影碟消费能力的用户更平和理性地接受,并从这一部分群体开始将高清体验进行一种更为良性的口碑化传播,进而循序渐进,可能这样才是蓝光业务在国内发展较为可取的途径。但基于新技术的门槛较高并且世界各个地区的市场情况不同,普及化之路的艰辛也在所难免;当下又逢全球金融危机,厂商积极进取当然值得提倡,但较为激进的催生做法显然不太适合于目前国内的蓝光市场。
极力推广蓝光业务的厂商又将何去何从?
整体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耐心,不仅在国内市场,即使放眼全球,蓝光业务也没有任何地区出现爆发性地增长。而对于厂商而言,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片源购买渠道,则显得更为务实。要知道目前国内有蓝光产品消费能力的用户,基本不太担心享受成本,而更在乎繁琐的购买途径降低了原有的享受品质。
担心销售额不济而亏本经营?那么……,现状则不会改善甚至变得更差;更何况蓝光市场已逐步进入正规并愈发成熟,前期的亏本难道不是一种理性投资吗?消费者为了享受全新的产品体验而规划了更多购买预算;那么要推广蓝光产品与技术,蓝光厂商们于情于理都需要走在前头,难道让蓝光阵营的领军人物只当一光杆司令?还是让消费者一个个去做“小白鼠”来达成所谓的“先普及播放器还带动产业链”?
2009年农历新年前夕,国内首条双面蓝光光盘复制生产线在松江工业开发区建成投产,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单线产能最高的蓝光光盘复制生产线。
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晓表示,已建成投产的这条蓝光复制生产线,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单线产能最高的蓝光光盘复制生产线,每月可生产50万片BD25(单面)或40万片BD50(双面)蓝光光盘,占全球蓝光光盘复制生产线的70%以上。
目前每张标准版蓝光光盘价格基本在170-230元,蓝光光盘何时能与DVD价格接近?生产商还为未给出一个具体时间表。
理性的消费者在面对高清时代来临该如何取舍?
从目前国内较为普及的高清片源解决方案来看,2008年正式开播的无线数字高清信号是一种较为积极的解决方案,但普及度还有待发展;而更多取自网络的蓝光电影虽被不少高清论坛及玩家所推崇,但这种“享受”的前提是使用者需要具备足够的硬件知识及漫长的下载时间,不具备该类产品在普及化过程中所必需的便利性,仅仅只是“一时之计”,也是无奈之举。
在国内甚至世界其他地区蓝光产品还只是一种超前性消费品时,谈大面积普及化还有些远。享用这类产品需要消费者承受更多地成本支出,当然也可以阿Q地理解成“早用早享受”,言下之意则是更高的享受成本。正如目前DVD影碟还是占据世界90%的份额那样,依旧还是DVD的天下,若想极力推进蓝光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又是在消费能力相对较低的国内,无论对厂商还是消费者在推广与接受的要求上都未免有些苛刻了。
结束语:如果要勾画一个蓝光普及的理想化情景,那么笔者更愿意接受几十元甚至几元的蓝光影碟价格,而播放器价格还是更多地让产品品质来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