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镜头,德国的老大地位一百多年来仍无人可以取而代之。众多知名的单反相机、数码相机生产商无不与德国的镜头结盟,以谋取更大的市场效益。如原本是光学外行的Sony摇身变成消费级DC业界的老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与Zeiss镜头的合作。但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自身的光学水平却发展非常迅速,其镜头在很多领域已从德国手中抢下不少市场份额;某些德国镜头无暇顾及的行业,早已为日本镜头垄断多时,CCTV行业即是如此。有人做过统计,在全球CCTV市场,日本镜头占有率曾一度高达90%以上。目前世界范围内的CCTV知名镜头品牌,如Computar、Tamron、Tokina等,一向都有着全球化的CCTV正规市场战略;近年来,也纷纷高举旗帜进入国内安防市场。虽然近年来国产镜头生产商成长比较迅速,逐渐开始打破了日本CCTV镜头独领风骚的局面;但不得不承认,日本镜头品牌依然掌握着大多数的高端应用项目,国产镜头目前采取的基本上仍然是低价策略,在一些高端的应用领域仍无法与日本镜头抗衡。本文将从技术角度来与大家一起探讨日本CCTV镜头的一些新技术在中国安防市场的应用现状及未来的趋势。
一、非球面技术远非如此神秘
Tamron在进军中国安防市场时,反复提到的就是非球面技术。但非球面镜片在民用光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却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世界上第一支使用非球面镜的镜头是卡尔蔡司制造的,时间是1901年,但非球面镜大规模进入民用光学领域还是在日系厂商开发出低成本制造技术之后的事情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Tokina、Fujinon等老牌光学厂商就已经掌握非球面镜片的研磨加工技术,并且在民用照材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日本主流的监控镜头生产商基本上都具备了非球面镜片的生产加工实力。
首先让我们来弄清楚球面镜的概念。一般镜头中所用的镜片,都可以看作是球体的一部分,它的表面曲率是固定的,在由光轴上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通过镜头后,在像场空间上不同的点会聚,从而发生了结像位置的移动,这就是球面像差。对于全部采用球面镜片的镜头而言,这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像差。它的产生是由于离轴距离不同的光线在镜片表面形成的入射角不同而造成的。当平行的光线由镜面边缘(远轴光线)通过时,它的焦点位置比较靠近镜片;而由镜片的中央通过的光线(近轴光线),它的焦点位置则比较远离镜片。这种沿着光轴的焦点间错开的量,称为纵向球面像差。由于这种像差的缘故,就会在通过镜头中心部分的近轴光线所结成的影像周围,形成由通过镜头边缘部分的光线所产生的光斑,使人感到所形成的影象变成模糊不清,画面整体好象蒙上一层纱似的,变成缺少鲜锐度的灰蒙蒙的影像。这个光斑的半径称为横向球面像差。非球面镜就是为了校正球面像差而开发出来的,功能就是通过修改镜片表面的曲率,让近轴光线与远轴光线所形成的焦点位置重合。
制造非球面镜片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研磨非球面镜片。就是直接用光学玻璃毛坯研磨出所需要的形状的非球面镜片,工艺难度很大,成本也十分高昂,最早的非球面镜片几乎都是这样制作的。很早就将非球面推向安防市场的生产商如Tamron、Tokina、Fujinon等,早期的非球面镜头用的都是此种非球面镜片,也导致非球面的镜头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第二种是模压非球面镜片。采用金属铸模技术将融化的光学玻璃或光学树脂直接压制而成,这种制造工艺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现在大部分模压非球面镜的材质都是光学树脂,玻璃的极为少见,因为光学玻璃是比较不适合用铸模工艺来生产产品的材料,铸模工艺会导致玻璃中的气泡很难排除,良品率会相当低下。碍于安防行业使用场合的特殊性,特别是考虑到恶劣的温差条件,一直以来光学树脂镜片还只是在民用光学领域使用,在安防行业是根本无法采用的。全球最大的光学玻璃提供商之一,日本Hoya集团一直以来致力于为Canon、Nikon、Pentax、KM-Sony、Olympus、Zeiss、Tokina等相机及镜头大厂提供玻璃原材料及镜片,在全球的眼镜片、高级树脂镜片领域都有极高的市场份额。为了提高玻璃在模压非球面镜片时的合格率,利用其全新的完全不含对环境有害的铅和三氧化二砷的环保玻璃,与其集团内部成员Tokina合作开发了由光学玻璃压制成型的超精密的非球面透镜,广泛的应用于后者的光学产品中,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Tokina近期推出市场的TVR0398DCIR,采用的就是这种非球面镜片,因此可以做到超高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