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家电下乡活动如火如荼,一边却是部分农民朋友的唉声叹气,送来的产品不满意还是操作出了问题,部分农民朋友为什么不愿意购买下乡的指定中标品牌产品?既然政府制定的政策的初衷没有问题,那么操作环节哪里出了问题?
红红火火的家电下乡工程
政府的救助措施本来期望的是一举多得的局面,积极扩大内需,有效的为家电行业的厂家解危,同时让更多的相对贫困的地区的文化物质生活得以改善,消除劣质山寨产品的危害等等,都是有益无害的,至于有些产品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则就是其具体操作层面出了问题,因为有些人的确没有理解政策的苦心,而只是把家电下乡作为了应景工程,而非一个奠基工程,下乡的只是产品,而不是品牌。
流通渠道的问题
家电下乡本来是部分产品借机拓展渠道的机会,但部分产品却未抓住实际,甚至部分产品因为下乡时间过长,导致其下乡指导价过高而引起不满。因为指导价是在申报时就确定的,而家电下乡产品从申报到批复以及进入流通领域,中间需要一定的周期,此时市面上的同类非下乡产品可能已经销售一段时间且价格有所下降,而指导价还是按前期的市场确定的,因此对于某些快速消费产品就容易出现问题。
另外一方面,有知情人表示下乡产品从厂家到农户,中间环节众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而且目前家电下乡产品要求送货到家或者上门安装,所以综合成本也有所提高,不过这里也不排除部分工作人员开小灶收取额外费用的可能。
虽然产品流通上存在问题,但渠道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且完备的渠道也可以积极的防御山寨产品的入侵,并将产品的售后服务一步到位,而不是将产品卖完了就一走了之。毕竟再好的产品也不能保证不出故障,良好的售后服务也是树立品牌形象的机会,家电下乡,服务也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