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电视的缺点
(1)可视角小,观众在用液晶电视观看图像时,亮度、对比度和色饱和度随着观看的视角增加,随着视角的增加,色差现象也将增大,至使图像质量降低;响应时间长,运动图像容易出现拖尾,可以这么说,在所有显示器中,液晶显示屏拥有最慢的响应时间,使运动图像产生拖尾,动态清晰度较差,也容易造成图像模糊;
(2)亮度均匀性差:液晶电视采用了背光源,由于背光源的灯管排列不均匀,发光特性也具有不一致性,容易出现全屏时亮度均匀性差的现象;
(3)在近距离观看图像时,由于像素间的明显间距,可以看到像素颗粒,这可能是固定像素寻址方式平板电视的通病,但等离子电视的这一现象较微;
(4)显示的彩色和色域覆盖率小,液晶显示的彩色是以仿真方式显示出的全彩色画面,同CRT、等离子相比,其彩色还原能力明显不足,彩色覆盖率也更小,会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
(5)容易产生坏点:坏点是指液晶面板上不能正常显示的像素点,一般分为亮点和暗点。液晶电视大都采用TFT-液晶,即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面板,每个成像的像素点都是由集成在其后的薄膜晶体管来驱动,并对各像素进行控制,但由于薄膜晶体管的损坏或工作状态不稳定,使晶体管长期处于导通状态或关闭状态,或不在电压控制下的时通时断的状态,液晶屏就容易出现上述几种不同的坏点。
(6)容易产生漏光,发光效率较低:液晶电视屏幕边沿容易产生漏光现象,会造成全屏亮度不均匀,使白平衡和色度误差增大,影响图像质量;其发光效率的平均值为1.05lm/W,与目前等离子的光效率1.8lm/W在同一个数量级上,而等离子的发光效率则强于液晶;
(7)上面就提到了,在全数字化电视系统中,液晶电视机必须经过D/A变换才能显示图像,这容易造成信号信息的丢失,进而导致图像质量降低。在信号处理时,液晶电视将将非线性图像转换成线形的灰度关系是比较困难的,在峰值白光附近导致灰度压缩和饱和,从而使得屏幕显示的亮度和色度均匀性变差,而显示图像也就更容易失真;
(8)很多消费者都坚持这样的观点,在最高亮度显示的情况下,等离子电视的耗电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大家却忽略了一点,在显示普通图像时,等离子的耗电量确实非常低的,这时自发光的等离子电视的耗电量大约仅相当于最高亮度显示时的五分之一。而液晶电视机的耗电量是与图像无关的,因为其背光源始终在工作,综合来说,液晶电视的耗电量也是非常大的。
等离子电视的缺点
(1)等离子电视因采用了R、G、B荧光粉自发光,并以固定像素寻址方式显示图像,在长时间显示高亮度、高对比度的静止图像时,等离子电视容易产生残留影像,有时候甚至会发生“烧屏”的现象;
(2)等离子电视屏幕普遍超大,国内市场上一般都在42英寸以上。从技术原理上看,等离子电视在实现中小尺寸时是非常困难的,比之液晶电视和CRT,等离子电视的可选择余地也是较少的;
(3)等离子电视的亮度较低。这是显而易见的,等离子电视显示屏更大,亮度也就越低。等离子电视像素的开口率较低,等离子电视机的像素开口率一般在30%至60%,影响亮度的提高,这是造成其亮度低的最重要的原因;另外,等离子的发光效率也比较低,如果人为增加亮度,就要增加消耗功率,这时等离子显示屏的寿命也将变短;
(4)全数字化是等离子电视的一项优势,但全数字化也将会带来量化噪声、时间抖动噪声和空间噪声,在显示较暗图像时,这些噪声会对图像起干扰作用;
(5)等离子电视采用固定像素寻址方式,每个数字像素在显示器上有一个唯一的数字地址,因此只有当图像或信号源的像素格式与电视机固有的像素格式完全匹配时,才能实现一对一的映射。也只有在理论上,电视机可能产生与源图像完全匹配的图像,一般情况下,等离子电视还是容易出现虚假的图像轮廓的;
(6)物理分辨率不及液晶电视,尚不能达到HDTV要求:一般情况下,等离子电视的物理分辨力为1024×768和1024×1024,这时其垂直清晰度可达720TVL以上,而1920×1080的像素形状则是正方形,也就很容易产生伪像。
总体来讲,等离子电视超大屏幕显示、HDTV的图像质量上优势明显,也更容易实现全数字化,在未来的数字电视时代也将有更大的应用价值;而液晶则更适用于显示静止图像和图文信息,在计算机应用上拥有更广阔的前景,在显示视频图像时,液晶电视仍有诸多缺憾,虽说这些年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但要想真正克服所有缺点还需要更多的厂商付出更大的努力。
而等离子电视则一直受制于屏幕可选余地较小、容易出现烧屏等问题的困扰,这些年来,等离子的发展也陷入了低潮。但不管怎么说,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比较看类,二者还是各具优势的,现如今特别是在中小屏幕上,液晶电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超大屏幕方面,等离子电视则是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