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IPTV产业而言,承载于其上的视频业务和增值业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重要部分。就产业发展而言,视频业务是IPTV发展的敲门砖,以视频这一最为用户认可的业务切入,以改变用户观看时间束缚的功能和丰富的视频内容来扩大用户规模。为产业发展奠基。而在用户规模的基础之上,增值业务通过满足用户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生活需求,通过增值业务的多元性和细分化,构筑产业用户的长尾人群,既进一步的黏稠用户,又沉淀出用户的高消费人群。进一步提升IPTV的产业价值。
当中国的IPTV产业步入2008年8月,据流媒体网统计,中国的IPTV用户群已经达到了197万,而在上海,用户规模已至55万,具备增值业务发展的用户基础。增值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发展IPTV未来的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受到了电信运营商格外的重视,其中上海电信研究院于2008年6月25日挂牌成立的IPTV实验室,就承担着增值业务的开发和探索职责。以上海为起点,IPTV产业发展的增值业务阶段,正在逐步由业务探索进入到价值呈现阶段。
最近去了解了一下各地IPTV增值业务的发展思路和业务形态,感觉目前电信运营商在增值业务的发展上还处于摸索状态,在自身定位和发展思路上还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
作者:张彦翔
一、业务发展思路:抓大放小还是求全责备
中国IPTV增值业务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属于计划经济,而非市场主导。
产业初期(过去):以增加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系统厂家承担了引进增值业务商(简称SP)的职责,电信运营商在此阶段缺少自己的发展思路。那个阶段的很多SP已经成为先烈。
产业中期(现在),随着电信运营商对于IPTV的理解深入,随着广电牌照商和电信运营商的职责划分,电信开始直接主导IPTV增值业务的开发和业务发展。但由于电信涉足太深,干预太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增值业务的发展,束缚了SP的活力,使很多SP陷入进退两难的状态,市场表现为得势不得分,最终反过来影响到了电信自身对增值业务盈利的困惑。
产业后期(未来):电信把控IPTV增值业务平台,制定SP技术规范和运营规则,引导SP业务方向,不干涉SP具体工作,配合SP做好市场宣传,双方共同分享业务收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优先让利于SP。
IPTV增值业务的组成将是多元丰富的,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娱乐,休闲的生活享受。因此,如何使业务设计最大化的贴近用户需求,是决定增值业务商能否更好发展的前提;如何实现增值业务价值,则需要的是激发SP的参与热情。这不仅仅是利益上的驱使,更要给予SP充分的发展自主权。
以上海为例,上海IPTV正处产业中期,增值业务陷入一个营利迷茫的状态,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我个人认为是电信在增值业务上的过度关注所导致。
1、某些增值业务缺少市场调研,不符合市场需求:
在上海看到在教育平台上推出了奥数教育的栏目,个人认为这个业务的推出将是失败的,没有考虑用户群体的接受力,本身以电视作为教育平台的针对群体应是有自制力的成年人,以职业教育为主;对于未成年人所开展的教育,因采取的是寓教于乐的手段,而非呆板的授课,如奥数这类高难度的教育,我相信很少有家长会把希望寄托在电视教育,大多数会采取请家教的方式。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表象是电信拍脑袋决策,但深层次是因为电信越俎代庖,涉足SP具体业务开发,只考虑了业务能否实现,而对商业价值的产生缺少明确的思考。如果是独立的SP,他们的价值取向必然是运营收入,此类形象工程就不会产生。
2、缺少增值业务的统一规范,增加SP的交流成本
一个SP,要想成为上海IPTV的合作伙伴,他需要先和电信做交流,然后再分别和中兴、UT、华为三个系统平台商做交流,做业务的移植开发。如此多的工作流程,一般小SP根本无法承受,即使已经进入的SP,也都陷入了技术工作,而非市场运作。而这也导致了上海IPTV在增值业务推出上的迟滞。
以上海为试点,以集团为主导,确立增值业务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类似互联星空标准),减少SP的接入程序,构筑SP产业群,把控优胜劣汰的机制,实现产业良性发展。这才是电信最需要做的工作。
3、业务把控太严,SP缺少市场活力
IPTV增值业务的价值,应该不仅仅是收入,还应该考虑其与其他业务的联动效应。但目前现在业务的价值还太单一,而且缺乏活力和想法,我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电信运营商把控的太广,职责越权,形成外行领导内行。
电信的优势在于主导、协调产业链,而不是具体运营,现在电信的很多举动使得SP成为了一个技术商而不是业务运营商
理想化的状态是采取业务承包制,由电信运营商控平台,抓方向,SP抓运营,合理分工,以利益为导向,以收入为考核指标,充分发挥SP的运作能力,激发市场活力。
结论:在电信IPTV的增值业务上,应该确立抓大放小,国退民进的正确发展思路。电信应明确自身的产业定位,充分发挥自身平台的聚众效应,充分借鉴移动运营商发展SP业务的经验,而不应求全责备,事无巨细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