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成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展览业的高速发展和准入门槛较低,吸引了一大批新公司进入。这直接导致会展行业的竞争加剧,各地时有"骗展"现象发生。如何防止受骗参展?下面几招极为有效:
1.核实展会主办方是否已与场馆签订合同。一般展览馆都有自己的网站,在与主办方签订场地租用合同后,会在展览排期栏目进行公布。参展企业收到主办单位的招展书后,应首先上网查找,核实该展馆是否承接了该场展览。(注:有时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部分展会已明确在某场馆举办,但因为某些细节问题,主办方与展馆方还没有最后谈妥,导致合同迟迟未签。这种情况下,参展企业需要咨询场馆的经营方才能明确)。
2.核实主办方招展材料上的展览题目是否真实。参展企业可让主办方提供展会的工商登记证,比较展会的名称是否一致。另外,还应查找办展场馆网站的排期或咨询场馆方,对比展览题目是否相同。
3.核实挂名的权威机构。参展前直接向挂名的国家机关或政府部门进行咨询核实。
4.尽量选择参加在信誉好的知名展览馆里举办的展览。由于近几年国内的展馆建设热潮,场馆数量大增。一些新场馆在竞争的压力下,降低了承接展会的门槛。一些小型、不规范的展会为了降低成本,也往往选择在这些租金十分便宜的展馆举办。而一些大型知名展览馆,为了维护多年来建立的优秀品牌,降低财务风险,在承接展览时,都设定了一定的门槛。对主办方申报的展会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签订合同。宁愿承受暂时的损失也不接这种资质差的展览。如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展馆在2005年上半年就婉绝了近10个此类小型展览会。
附:骗展的常用伎俩:
伎俩一:扯虎皮当大旗。许多骗展者在组织展会时最喜欢将"中国"挂在展会名称的最前面,以示国家级;不能用"中国",就用国务院某部委办或者"广东省"、"广州市"等等,以增加官办色彩。然而,国家早有明文规定,由国务院、商务部、科技部或各级贸促会审批的展览会才可以冠名"国际",由国务院及各部委主办或审批的展览会才可以冠名"中国"。
伎俩二:挂羊头卖狗肉。骗展者摸准了许多技术性较强的企业喜欢参加专业展会,于是投其所好,分别设计了多种专业性专题展会向企业发出参展邀请。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了解到招展商的真实目的,于是稀里糊涂签了参展合同,交了款。可到会场一看,所谓的专业展会却是一个"大杂烩"。
伎俩三:偷换概念,投机取巧。如在广交会期间,一些骗展者为了降低经营成本,租用了租金较低的场地。但为了骗外地参展商,就在地理概念上大做文章,拼命往广交会会馆上靠。举办展会的场所离在琶洲举行广交会二期的广州会展中心少说有20多分钟的车程,可他们却"巧"用"珠江"概念,在宣传资料上号称"隔江相望"、"一江之隔"等;还吹嘘"乘坐展会提供的专用巴士行经华南快速干线只需5分钟"等等,参展商来了以后才知受骗。
伎俩四:打肿脸充胖子。明明不具备组织承办高级别、大型会展的资质和能力,却将自己包装得非常权威、阵容鼎盛。这种展览公司临时招聘几个业务员,在豪华宾馆租用一个房间和几条电话线路,再好一点的租一台传真机和电脑,就向全国各地行骗了;有的还在工商局登记领了执照,还开了网站,发布一些编造的新闻,给企业一种正规的假象。其实这些骗展班子是"放长线、钓大鱼",花点钱包装一下自己,以图引来更大的企业参展,骗取更多的展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