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最有音响味的耳塞BOSE IN-EAR试听

来源:mp3数码影音 更新日期:2008-08-28 作者:佚名

BOSE IN-EAR试听之一

    一、前言&简介——身世显赫、出手不凡

  或许很多象我这样痴迷于随身听和小耳塞的小烧对“BOSE”这个牌子并不是很熟悉,因为“BOSE”是一个音响界比较“强大”的品牌,一向和我们穷烧耳塞、耳机的朋友绝缘。然而现在,BOSE已经推出了首款耳塞“BOSE IN-EAR”,可以预见以后BOSE这个牌子将更多的进入众多烧友的选择。

  但是也先说明下,BOSE IN-EAR并不适合在随身听上使用,个人建议搭配随身小耳放使用(推力比较大的创新PCI 128声卡驱动BOSE IN-EAR的效果也只是一般般)。

  二、结构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众所周知,目前高端的耳塞基本上都被“动铁式深入耳耳塞”一统天下,BOSE IN-EAR作为一款动圈耳塞,如何克服自身原理上的缺点,实现高音质呢?在没接触过BOSE IN-EAR之前,我一直以为BOSE IN-EAR就是一款浅入耳耳塞,但是实物到达我面前的时候,我却没法为BOSE IN-EAR的归属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耳塞,随身听,BOSE IN-EAR,音响

 

  在这里,详细的介绍下BOSE IN-EAR的声音传导方式:

  1、不同与SONY的EX90,BOSE IN-EAR具有一个短短的导管,声音基本上完全由导管输出,耳塞的壳体上没有其他的出音孔。

  2、BOSE IN-EAR最最特别的就是它的硅胶套。实际上,BOSE IN-EAR的硅胶套并不是靠开嘴部分起封闭作用的,而是象普通耳塞一样,靠凸起的边缘挂在耳朵上!

  所以,相当相当重要的一点——BOSE IN-EAR实际上并不能算入耳耳塞!无论从佩带上,还是隔音效果上,BOSE IN-EAR都和普通耳塞无异。个人认为BOSE IN-EAR的这个设计和以前SONY的“猪嘴耳塞”有相通之处,不同的仅仅是BOSE IN-EAR完全由导管出音。

  BOSE IN-EAR配送的三对硅胶套的“猪嘴”部分的大小也基本没有差别,选择大号的套子使用起来的感觉就象是佩带一个E888式的大耳塞。由于本人天生大耳,当然使用最大号套子。即便如此,BOSE IN-EAR在我的耳朵上还是不怎么安分,动作比较大的摆动都会导致耳塞在耳朵上松动。

  

耳塞,随身听,BOSE IN-EAR,音响

  漏音方面,BOSE IN-EAR由于具有导管结构,漏音并不严重。总的说,隔音和漏音方面,BOSE IN-EAR都要比MX500这样的普通耳塞好一个档次,但和R02这样的入耳耳塞比,还是有差距。

  下面总结下BOSE IN-EAR的结构特点:

  1、横向的出音导管。声音到达我们耳朵前,在壳体里面经过了N次反射?

  2、特大的后腔导气孔。上面覆盖很精密的金属网,做工不错,赞一个!算是这个塞子的外观亮点。

  3、奇怪的带孔滤网。这个比较特别,我接触过的耳塞里,除了EX82就是BOSE IN-EAR的滤网有开孔,为了让声音更加亮丽?

  4、大大的插头。插头大虽然不见得有什么优势,但拔插的手感比较好,另外也彰现了BOSE IN-EAR不俗的档次,呵呵~~:)

  BOSE IN-EAR结合了SONY“猪嘴耳塞”“EX90”等设计之精妙,别出心裁的设计不仅保证了BOSE IN-EAR独特的音质,并使BOSE IN-EAR的佩带舒适性令人满意,在这里特别赞一下BOSE IN-EAR的设计!  

耳塞,随身听,BOSE IN-EAR,音响

  P.S.由于BOSE IN-EAR的硅胶套,在图片上或许大家会感觉BOSE IN-EAR玩具感比较重,但实物的手感就好多了。耳塞壳体的材料为塑料,个人感觉其做工不错,结合的部位都比较紧密,线材粗细程度一般,偏硬,插头和分线处处理不错。

 

BOSE IN-EAR试听之二

    一、匹配篇——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在这里先说明下,盗用大文豪的“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作为开题,其意非鄙人敢妄称伯乐,而是感叹下能驱动好BOSE IN-EAR的随身听实在难求。

  BOSE IN-EAR实测直流电阻为:43.3欧,这个数值在随身听耳塞里不高不低,但由于BOSE IN-EAR较低的灵敏度致使BOSE IN-EAR十分的“吃电流”!莫说iAUDIO-U3之流,就是创新的“大声公”Rhomba NX(有朋友证实NX的最大音量不亚于ZX),乃至远古神器JUKEBOX III(推力50mw+50mw,ZX的爷爷是也“是本人MP3里面火力最大的”),都不能很好的发挥BOSE IN-EAR实力。

  虽说这些随身听都能把BOSE IN-EAR推到音量吓人的地步,但声音的质量并不好,一耳就听出的弊病有三:一者低频浑浊、二者解析含糊、三者听感过于压迫。(声场拓不开,低频控制不好)

  二、搭配耳放使用有感   

耳塞,随身听,BOSE IN-EAR,音响

  首先说明下,本人使用的便携耳放是BUF+OP结构的MINIBOX-BOX,电源缓冲元件自行更换了BUF 03一对(一声道一只),音源使用的是JUKEBOX III的LINEOUT输出。此牛机LINEOUT素质值得表扬,压摆极高,在随身听里数得上号,CT570、JUKEBOX I与之相比尚有差距。

  接上耳放之后,变化最大的竟然是整体的音色的改变!声音从随身听直推的那种闷声瞬时变得高亢明亮,低频也不再感觉肥大,人声变得更为突出,如此大的变化甚于PK1和ER4S。

  有趣的是,BOSE IN-EAR与另一动圈神器PK1一样,随着推力的提升,音量的提升一般,但声音的密度提高非常明显。整体音色方面,低频不断的收紧,主观感觉低频的量感减少了,而中高频则明显是改头换面一般,更加出采。ER4S则是随着推力的增加,低频逐渐的增加力度,呵呵~很有趣的现象,但总的说,推力增加后,各个耳塞更趋向平衡化,这才是耳塞设计者希望大家听到的声音。

  由于MINIBOX-BS上面有“加阻开关”和“高低增益开关”,一开始我拿BOSE IN-EAR接MINIBOX-BS时,使用的是“不加阻&高增益”设置。(为我的ER4S调试的,呵呵~~)

  考虑到使用“加阻&低增益”设置时,能进一步的拓大音场,按照以往的经验,低阻的耳塞在如此设置下能有更好的声音。因为低增益能减少失真,加阻能使声音靠后,例如MX400、R02、CK31等,这些低阻耳塞并不需要高增益。相对“不加阻&高增益”的设置,“加阻&低增益”设置下的它们声音更加柔顺、更加大气!

  但是,这次我大大的失望了!“加阻&低增益”设置下的BOSE IN-EAR虽然拥有“硕大的空间感”,但是随身听直推的“闷声”再度出现,低频的失真也比较严重。显然,这是因为推力不足造成的“声音两端延伸缺失”,不得已,我放弃了对BOSE IN-EAR使用加阻。(43欧的耳塞串接76欧阻抗确实影响很大)

  耳塞加阻之后,由于会有一部分的能量损失在串接的电阻上,对推力的需求将变得更大,上面的这个现象说明MINIBOX-BS这个随身耳放的驱动加阻后的BOSE IN-EAR是力不从心的。

  继续折腾,利用MINIBOX-BS方便折腾的特性,我继续在每个声道上并接了一对BUF 634,这样能使MINIBOX-BS的输出阻抗更低,但是使用BOSE IN-EAR测听的感觉是“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至此,我放弃了折腾,但个人感觉BOSE IN-EAR尚有潜力可挖,请有台机+大耳放的朋友验证。

  声音详解

  在仔细剖析BOSE IN-EAR的声音之前,先谈一下BOSE IN-EAR的声音大体风格。相对于ER4S,BOSE IN-EAR拥有饱满充沛的下盘,低音如一些朋友所称“有质有量”!但是千万不要认为低频充足的耳塞就是“浑声”,得到较好驱动的BOSE IN-EAR声音是比较凌厉的,速度感不错!鼓声绝对不会拖泥带水,也不会象低端的耳塞那样掩盖了中高频。

  肯定一下BOSE IN-EAR的素质,手头除ER4S之外的其他耳塞、耳机与BOSE IN-EAR对比,声音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档次差距。

  声音特色概谈:(按照我认为BOSE IN-EAR的声音特色排次)

  1、优秀的声场。虽然BOSE IN-EAR的声场相对ER4S有所“扁化”,这造成BOSE IN-EAR层次感不如小四。但BOSE IN-EAR声场的完整性和定位相当的出色,横向规模也比ER4S要大出一圈。更为出色的是BOSE IN-EAR对声音的空间感营造有着极佳的“气氛+临场感”,这是我在ER4S上也感受不到的。

  2、丰富的堂音。BOSE IN-EAR的堂音十分丰富,这一方面是因为BOSE IN-EAR刻意而为的声音风格。另一方面,BOSE IN-EAR的残响在动圈耳塞里面可算是十分小,其堂音没有被浑浊的残响掩盖。丰富的堂音与开阔的声场良好结合,彰显了BOSE IN-EAR的声音个性,有人评点BOSE IN-EAR音响味十足,我举双手赞成!

  3、有质有量的优秀低频

  低频量化:BOSE IN-EAR曾经被某些玩家妖怪化成“一门低音炮”。诚然,BOSE IN-EAR作为一款非全封闭的耳塞,必然对低频有一定的补偿提高,但也绝非不顾及整体,肆无忌惮的乱做低频。BOSE IN-EAR的低频补偿还没有K26P多!更加离谱的还有TM60和KOSS的产品呢!不要因为某些朋友的惊叹而把它妖怪化了

  实际试听中,正常佩带下BOSE IN-EAR的低频仅仅比ER4S约高了3dB(调节foobar2000均衡可知:55Hz、77Hz、156Hz、220Hz分别-2、-3、-3、-3便可得到和ER4S相当的低频量。P.S.耳朵小者或许需要更大的调节量。

  低频质感:作为动圈耳塞,BOSE IN-EAR的低频质感实在是强悍。当然,与ER4S比较,还是有差距,低频下潜、凝聚感上有不足。但BOSE IN-EAR在低频弹性、包围感、气氛感则要比ER4S的表现好点。

  单纯就鼓声比较,ER4S的声音结点更小,声音更清脆。而BOSE IN-EAR略显蓬松,但更有气势,听感更舒服。

  考虑到UM1、PK1等同级耳塞在《鼓诗》一曲中,与ER4S比较往往是“一耳秒杀”。我对BOSE IN-EAR的低频也就没什么好挑剔的,更何况BOSE IN-EAR在大部分流行乐上的听感比ER4S还好呢……

  4、中频&高频

  肯定一点,BOSE IN-EAR的低频很突出,但绝对没有出现低频盖住中频、高频的现象出现。

  中高频是音乐最重要的区域,在这里,为了避免很多朋友对BOSE IN-EAR的误解,再次强调下,BOSE IN-EAR的三频是很平衡、也很忠实的,尤其是对人声的还原,BOSE IN-EAR没有出现“变味”的现象,整体的表现和ER4S是相当一致的!

  在反复折腾了多首曲目之后,BOSE IN-EAR的高频延伸令人满意,虽然没有ER4S“发飚的刺激”,但也没有出现“上不去”或者“发刺”的现象,高频的控制和“顺滑度”相当出色。

  人声表现上,年轻女声(我用《珈菲珈而-耶利亚女郎》作为试听)与ER4S有一定的差距,说白了就是BOSE IN-EAR中频密度不如ER4S,解析也不如,听不出ER4S的那种人声“颗粒感”,有点含糊化。浑厚型的人声表现上,BOSE IN-EAR十分出色。也许是因为ER4S声线太薄的缘故,个人觉得听蔡琴时,BOSE IN-EAR的音乐感染力比ER4S还好。另外,BOSE IN-EAR在音乐表现上比较突出人声和主器乐,小配器的表现上比较弱化。

  5、器乐

  BOSE IN-EAR的器乐表现我认为比较到位了,BOSE IN-EAR优秀的声场使其在演绎大场面的音乐时对比其他塞子有着更大的优势。如果听大型交响而言,我等俗人认为和ER4S比,差距不是很大。ER4S胜在乐器分离、层次感,BOSE IN-EAR胜在气势,整体音乐感。但本人一向觉得拿个小耳塞听交响没多大的意思,ER4S那样解析太高了,反而觉得很闹,吵耳朵!

  听小编制或者器乐独奏的话,不可否认,无论是弦乐还是弹击乐上,BOSE IN-EAR都和ER4S有一定的差距。这个说了也没多大意思,ER4S本来就是个器乐BT的塞子,我感觉同级比拼的话,BOSE IN-EAR的器乐表现也不会输给EC7、UM1之流。

  

耳塞,随身听,BOSE IN-EAR,音响

  最后总结

  使用BOSE IN-EAR有了一段时间,虽然本人听歌驳杂,但BOSE IN-EAR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总的说BOSE IN-EAR是一个豪迈大气的塞子,对音乐的表现很全面,对大气势的音乐往往有令人出乎意料的惊喜。锤炼四条简短的意见给没有耐心的朋友,也算是对本文的一个总结和强调。

  1、BOSE IN-EAR很难推,比ER4S还难推,比PK1还难出好声,一台随身听走天下的朋友不要选择它!而且个人估计BOSE IN-EAR对耳放会比较挑剔,增益低的耳放可能也出不了好声!

  2、BOSE IN-EAR并不是所谓的“低音炮”,推好的BOSE IN-EAR是比较平衡的,并且声音表现十分清晰,一点都不混!

  3、BOSE IN-EAR对声音的修饰局限于所谓的“音响味”,对器乐和人声的还原很真实。

  4、感觉BOSE IN-EAR低频过肥的朋友请注意,第一,考虑下是否已经推好BOSE IN-EAR。随身听即使驱动得BOSE IN-EAR声音很大,但是声音依然没有素质。第二,换个小一号的套子。BOSE IN-EAR具有一定的低频补偿,无须象深入耳耳塞那样追求封闭、密封的效果

 标签:耳机 Bose 评测试用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