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8月21日,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团队驻奥运村、媒体村、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和各竞赛场馆监管人员,共监控供应运动员、随队官员、注册媒体记者早389176份,午餐574035份,晚餐481572份,夜宵172092份,合计1616830份。无一例食品安全事故。
8月7日—8月21日监控各场馆专供人群食品安全运行数据
场馆名称 |
早餐(份) |
午餐(份) |
晚餐(份) |
夜宵(份) |
运动员村 |
86855 |
119826 |
127446 |
66458 |
汇园公寓 |
13300 |
5765 |
4879 |
4336 |
绿色家园 |
63475 |
20677 |
21743 |
6563 |
主新闻中心 |
24868 |
49753 |
41461 |
14764 |
国际广播中心 |
14266 |
17244 |
12253 |
6245 |
32个竞赛场馆 |
186412 |
360770 |
273745 |
73744 |
●监控奥运会食品原材料近5千车次,无一例食品安全事故。
8月7日—8月21日各区县驻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奥林匹克大家庭饭店、贵宾饭店、运动员自选酒店、媒体酒店、奥运食品生产企业、基地的监管人员共发出、接收食品原材料4864批次、4987车次。无食品安全事故。
为确保开幕式的正常运转,8月7日至8月8日凌晨,食品安全监控工作量达到高峰,各监控点共接收食品原材料600批次、674车次,发出食品原材料352批次、516车次。其中,位于亦庄的奥运食品安全主物流配送中心监管人员高峰时同时处理37次、32000多箱货品。各驻点监管人员实行24小时在岗制度,确保了食品安全。
●监测奥运食品供应企业样本1万6千余个,对不合格食品一律予以封存、退运或销毁。
★制定并实施奥运食品安全保障方案,组建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团队,对134家奥运食品生产、供应企业实行驻点监控、责任到人。对奥运食品生产、供应企业提前一年半实施动态监控,实施批批检验,严格准出。
★从2007年2月开始至今,对奥运餐饮备选供应企业、赞助商、独家供应商等所有涉奥企业监测抽查共计16610个样本,合格率达98.67%。不合格食品一律予以封存或销毁,从而保障供奥食品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为确保运动员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市食品安全办依据国家标准对动物源性食品实行高频次抽检,有效地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奥运餐桌。自2007年2月至今,共监测动物源性食品样本2340个,供奥食品合格率达100%。自2008年5月起,检测密度进一步加大,5月、6月为每两周抽检一次、7月份为每周抽检一次、7月20日至今每周抽检两次。对发现的有问题的食品批次及时停止供应,并封存或销毁。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防控,及时有效地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奥运餐桌。
为有效应对奥运会期间的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成立了奥运食品安全应急指挥部。制定了应急预案,综合运用了快速检测箱、移动实验室、涉奥场所视频监控系统、奥运食品安全监控和追溯系统等,实现了对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食品生产基地、加工、配送企业以及属地监管部门的统一调度、快速反应和整体联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对于开幕式前后检出的冰激淋、矿泉水、西式糕点等食品不合格批次,实施了快速处理,采取了就地封存的应急措施,有效地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向运动员餐桌或流入首都市场。
●把住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奥运餐桌食品安全万无一失。
★在奥运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制度,严格控制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违禁兽药、非法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动物源性食品必须做到可追溯,全程记载动物出生期、哺乳期、育肥期等的养殖、用药、防疫、饲料使用和检测信息。
★在奥运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严格落实原辅材料把关、成品出厂检验等重点环节监管,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确保食品批批检验,严格准出。
★在奥运食品运输、物流配送环节,运用奥运食品安全监控、追溯系统将所有运输车辆型号、牌号、驾驶员姓名、健康证逐一备案,运用GPS定位系统、RFID电子签封系统和温度传感装置实时监控食品运输车辆行驶轨迹、车门开启状况和车厢内的食品温度,确保运输途中食品的安全。
★在奥运食品餐饮服务环节,对送餐和现场加工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建立奥运餐谱和原材料备案制度、食品留样制度,建立并严格落实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制度,坚持做到“五个必须”:原材料进货必须做到全程追溯、加工烹调必须做到烧熟煮透、餐具消毒必须做到规范彻底、冷荤加工必须做到“五专”、餐厨垃圾必须做到无害化处理。截至目前,奥运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未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八项全新技术措施为奥运会保驾护航。
★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参考国际标准并结合保障运动员食品安全的特殊需求,制定、修订了15项奥运会食品安全技术规范,涉及奥运食品生产、包装、贮运、标识、动物源性食品药品使用等领域。
★以国家标准形式颁布了动物源性食品中?受体激动剂、合成类固醇、糖皮质激素等三大类20种违禁物质的检测方法。
★启用移动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固定实验室的使用功能,能自供电源、气源、水源等,配备气质、液质、致病菌鉴定系统等尖端分析设备,可在现场进行样本的前处理,对奥运食品的化学性、生物性污染开展精确的检测,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快速监测,在奥运会期间对运动员村、竞赛场馆供奥运食品进行快速的现场检测,以满足突发事件快速处理的需要。
★针对可能人为故意投放在食品中的20余种毒物和其他40余种有害物质,配备了便携式快速检测箱,提升现场毒物甄别处置能力。做好了奥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防控保障,提升了现场处置能力。
★构建了奥运食品应急反应毒物数据库。收录了各种生物性、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化学分子式、事件的案例、中毒症状、救治药物等技术资料,能对人为恶意污染事件中的未知毒物开展分析、鉴别。
★全面启用奥运食品安全监控和追溯系统。将奥运食品备选供应基地、生产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车辆、餐饮服务场所纳入监控范围,对奥运食品种植、养殖源头、食品原材料生产加工、配送到奥运餐桌,进行全过程监控和信息追溯。目前,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已归集数据218万条,涉及151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配送企业、22家畜禽屠宰加工企业。
★严密监控运输途中的食品安全。为218辆奥运食品运输车辆安装GPS实时监控和温度实时记录装置。对车厢实行电子签封,专车专人押运,在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实时监控车辆行驶轨迹和车门开启状况。
★成立奥运会期间食品安全专家组,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等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随时为奥运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保障。
●四项措施确保奥运会期间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
★实施《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以奥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首都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市政府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和责任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有效地控制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四个主要环节,抓好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健全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体系,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而为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创造了良好的食品市场环境。而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任务的圆满成功,又为进一步推动首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2008年1月1日起,《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各省市范围内第一部食品安全的地方法规。突出了食品市场准入和退出、风险评估、召回、可追溯、无害化处理、快速检测和市场控制、举报奖励等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加大了对违法生产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开办方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为全面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控制水平,确保奥运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对餐饮业的规范和管理。严格检查餐饮单位食品加工环境、设施的卫生状况,规范进货渠道和加工操作行为,整体提升餐饮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26家奥运送餐单位、119家奥运签约饭店全部达到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A级标准。创建113条“餐饮消费卫生安全街”,1355家场馆周边地区、繁华商业区、旅游景区、特色餐饮区、奥运签约饭店周边地区的餐饮单位全部达到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B级以上标准。提升全市176家D级餐馆卫生水平,全部达到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C级以上标准。
★持续加大对奥运场馆、签约饭店周边、比赛途经路线以及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旅游景区、繁华街区、交通枢纽等地区的重点监督和治理,打击非法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全市农业、卫生、质监、工商、商务、城管等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42854人次,开展联合检查97次检查各类食品生产及经营单位50988户次,各部门共抽检食品样品2986个。社会面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