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创新者的两难》作者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汀森提出:企业要持续成功,必须不断自我否定,不满足于既有成果,把眼光和资源投注到新领域中,因为新机会必然不是来自旧领域。
从2002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开始启动,到2008年中国平板市场容量将超过1500万台,平板电视市场呈高速增长态势。一贯秉承技术立企战略的海信准确抓住了这次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2002年与洋品牌同步推出了平板电视产品,之后,依靠技术领先、研发速度和产品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2004年一举跃居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榜首地位,截至目前,已连续4年半的时间稳居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平板电视第一品牌。平板电视的第一是技术创新和打破垄断的结果,海信相继在平板电视的核心技术芯片、模组和LED背光源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成功进入相关上游产业,2007年7月,我国唯一一家数字多媒体国家技术重点实验室花落海信,为海信平板电视市场优势的持续提升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
“技术立企,一百年不动摇”是海信躬身践行的战略方针,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诞生,无疑是一次海信核心技术突围的辉煌演绎。
芯片是信息产业的基础与核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国外称其为“生死攸关的工业”和“工业粮食”,美国、日本在电子信息产品领域的霸主地位,正是由于他们掌握并垄断着核心的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设计与生产。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境内有彩电生产企业68家,年产能为8660万台,实际年产量7328.8万台,实际销量占全球销量的55%,已成为全球彩电生产及销售的第一大国,但每年7000多万台彩电却没用一颗“中国芯”,全部依赖进口,仅2004年上半年,我国用于芯片进口的外汇就达到262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中国芯片的需求量将达到700亿块,加强芯片相关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但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中国芯片界的说法是“不研发芯片是等死,研发是自己找死”。因为芯片技术多年来一直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跟随战略的结果是一直跟在别人后边走,技术上落后发达国家2~3代。在基础如此薄弱的情况下,硬要从别人碗里分一杯羹,困难可想而知;当时,有的技术人员认为,国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成熟技术问世,我们现在再开始研制,能赶得上吗?会有多大的市场风险?
一方面是国外的技术封锁和集团内部的意见分歧,一方面是技术空心化、自主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导致的在同国外产品竞争中的市场风险,孰轻孰重?市场重要,掌握核心技术更重要,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海信必须奋起直追!集团决策层果断拍板:海信必须造出自己的芯片!立即在上海设立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资金保障到位,设施装备齐全。
2001年开始的1600多个日日夜夜,海信当时平均年龄仅有24岁的十多个年轻人,在这漫长的四年里做一件过程中没有阶段性成果,最终可能失败的项目,这支令人敬佩的研究团队,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寂寞与压力。这需要研发人员有追求技术创新的决心和使命感,更需要企业有追求技术创新的信仰和氛围。为了鼓励技术创新,海信宽容失败。在信芯正式流片前一天晚上,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给负责研究开发的副总裁打电话,告诉他“即使流片失败,我们也认了。这次失败我们可以再来一次。”核心芯片流片费用巨大,每失败一次,几百万元就打了水漂。海信认为,对于该项目的研发人员来说,失败带来的打击和损失要远远高于对公司以及公司的决策者的打击。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宽容。
2005年6月16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诞生,温家宝总理题词:“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这是对所有中国企业的激励和鞭策。
“信芯”的成功,彻底打破了国外芯片的垄断地位,直接导致了同类进口芯片价格大幅度下降,芯片价格从13美金降到了5美金,从此每块芯片的进口成本节约了非常可观的8美金。就像国内没有生产交换机前,进口交换机的价格十分昂贵,但有了中国企业介入之后,进口价格便一下跌了100多倍一样,“信芯”的战略意义不仅是解决了自主生产和自主应用的企业难题,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电视制造业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信芯”的诞生,源自“技术立企”的信念,又极大地鼓舞着这种信念的坚持,依靠自己的芯片,依靠自己的技术,海信不断在彩电的性能与功能上推陈出新,降低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剑在手,再进一步!坚持技术立企的海信,继成功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信芯”后,首批“海信制造”的电视液晶模组下线,中国电视液晶模组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被打破。
技术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和动力,但更深远和持久的影响来源于其依托的产业。平板显示技术和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液晶显示为代表,在小到2英寸左右的手机屏幕、大到100英寸以上的电视屏幕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已经和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场。平板电视对CRT电视的取代早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平板电视生产国和第三大市场,随着全球平板电视市场的不断扩大,今年仅液晶电视就将超过1亿台,发展空间仍十分巨大。但绝大多数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电视仍需使用进口平板显示器件,同时,上游面板企业不断向产业下游延伸,整机企业可控的成本越来越少,最终可能连10%也达不到。那时中国彩电“制造大国”将徒有虚名,沦为“加工大国”,中国彩电产业将面临“崩盘”。
巨大的产业危机感坚定了海信向上游平板显示屏进军的决心:发展电视液晶模组技术和产业,向产业上游扩展,有效避免被边缘化!
电视液晶模组主要由面板(Cell)、背光板(BLU)、时序控制等电路板、驱动芯片、金属结构件、塑料结构件等几部分组成。其结构组成可参考下面的图1。
图1 电视液晶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
在组成电视液晶模组的各部分中,背光源的成本比重较大。
以32寸液晶模组为例,液晶模组材料成本构成比例关系大体如图2所示,
图2 32寸液晶模组材料成本构成示意图
其中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玻璃、液晶是组成面板cell 的主要材料,约占材料成本的50%左右。背光模组部分占整个液晶模组成本的1/4左右,是液晶模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分析,如果能够生产除CELL以外的部分,将能够控制整个模组成本50%-60%。
从2004年起,海信即开始着手筹备电视液晶模组项目。一开始不仅面临很多困难,缺乏行业经验,缺乏技术、工艺等人员,缺乏上游资源支持等,而且面临着同行和上游面板合作企业的很多怀疑和不解。有的同行认为海信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的面板企业则担心“抢他们的饭碗”:“你们为什么要自己做模组呢?你们想要什么样的模组,我们帮你开发出来好了。”还有的面板企业认为海信是一时冲动,质疑海信是否有长期做下去的实力、信心和充分准备。面对种种质疑,海信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做模组是出于长期战略考虑,降低成本和实现产品差异化,加强上下游资源整合。”
2007年9月,海信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中国电视行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线,打破了我国液晶模组几乎全部依赖外企的现状,击碎了无数人的怀疑!不到半年时间,海信的第一条液晶模组线不仅顺利达产,而且良品率达到99%。业内专家也不禁为海信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如此高的生产水平而感到惊讶。海信液晶模组二期今年7月底将建成投产,明年还将继续建设两条生产线,最终年产能将达到300万片。
海信的第一条液晶模组的投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瞩目,媒体纷纷报道,同行和合作伙伴纷纷要求参观。有多家权威机构把这一事件评为中国电视行业、中国平板显示行业2007年重大事件。随后,有多家国内同行企业也陆续宣布将建设自己的模组厂,一时成为行业热点。海信在模组领域的探索,也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这是认为是中国电视行业走出困境和提高竞争力的一条可行发展之路。
海信做模组,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仅仅基于屏的组装,而是从产业整合角度出发进行的战略跋涉。加上芯片开发技术,海信目标最终实现液晶模组60%以上的组件自主开发。为此海信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其中,代表产业升级趋势的LED背光模组技术的突破更是支持海信做模组的最大内驱力。
海信充分认识到:要做好模组,除了要掌握驱动技术、时序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之外,背光技术的掌握十分重要,特别是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发的LED背光技术。
LED背光技术具有节能、环保、高画质等突出特点,是革命性的技术。海信从2005年开始LED背光技术开发,一开始在寻求LED芯片和器件支持碰到很多困难。一些厂商一听说是中国企业就表示:LED背光这么难,你们能做出来吗?不愿意支持或提出苛刻的条件。
面对不利条件,以刘卫东博士为技术带头人的海信研发团队没有气馁,而是横下一条心,他们坚信功到自然成。持续研发到今天,LED背光技术已经突破了国外的专利封锁,海信陆续获得了863重大项目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相关算法,同时申请10项国内外重要专利,初步实现了国内企业在技术关键点上深度突破和与国际产业升级同步的战略构想,有望成为在彩电核心技术领域继信芯之后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相关厂商的态度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纷纷提出优惠的条件与海信合作。
在2007年的一次国际展会上,两位国外公司人士围着海信展出的LED背光液晶电视样机仔细研究了很长时间后,向海信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长串问题:背光控制电路是你们自己设计的吗?驱动电路是自己设计的吗?亮度、对比度真的达到了展示说明的数据吗?当都得到肯定的答复时,他们不无钦佩地说:“我们也在开发LED电视样机,但没有你们快,我们希望和你们交流合作。”
还有一次,在与一家国外LED驱动芯片厂商交流时,海信的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接连指出几个芯片功能设计上的问题后,该厂商的资深技术人员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在和一家世界著名的企业交流时都未能提出的问题,没想到让海信的年轻工程师提出来了。交流结束之后,该公司真诚地提出希望海信帮助他们一起来改进下一代的驱动芯片。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第一批LED背光液晶电视也将由海信全面推向市场。
技术立企是海信的发展战略,海信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体系来保障海信的研发工作,技术立企的战略将很难不走样地坚持下来,将导致企业的研发工作难以有效积累。一个企业是一个百年老店,并不是仅仅讲的它的存在时间长,而是这个企业中经验性的东西一定要有积累和沉淀。
海信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在企业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设想,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青岛市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2003年,青岛市在海信建设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4年5月,科技部实施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海信成为首批试点企业之一,主要试点内容之一是探索在企业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007年7月,科技部正式公布了首批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名单,国内唯一一家国家级数字多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花落海信。这标志着海信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成功。
海信对这个国家级多媒体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极为重视,将初期规划的5000万建设资金追加到了1.5亿元,将研发人员的配置也从初期的100人增加到了150人,为国家级多媒体重点实验室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海信多媒体重点实验室确定了“多媒体计算技术、芯片技术、网络技术到终端显示技术”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它成为企业重要的研发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有助于推进企业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同时它也成为高水平国际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07年起,来自国内著名大学的教授、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资深技术专家纷纷加盟海信,正是这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技术碰撞和管理融合,壮大了海信的技术实力,成就了海信深厚宏远的自主创新之路,直接助力了海信技术先行的国际化推进。
有了国家一流的研发平台,有了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海信不断涌现的研发成果更加受到世人的关注。
2007年7月,海信在国内首先推出了数字家庭DNet-home第一版产品标准,标志着海信的数字家庭系统,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与此同时,海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低成本液晶动态背光源”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率先推出了中国第一台42寸大屏幕LED背光源电视整机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截止2007年海信共申请专利1913项,其中发明专利263项,海信主持和参与了3项国际标准、83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这些将为海信平板电视的拓展插上放飞的翅膀。
随着信芯的突破及持续研发、液晶模组的自主设计及建设、数字多媒体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平台化创设等,海信实现了由电视整机开发到核心芯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的拓展、从平板电视组装到模组设计与制造等产业链上游的有效延伸。海信将持续践行技术立企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真正担当起技术创新主体的社会责任,为民族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