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平板产业,中国大陆与台湾几乎同时起步。台湾1998年起步,大陆则起步于1999年。可是,十年之后,一个河东,一个河西。发展平板产业,中国大陆与台湾几乎同时起步。
目前,中国台湾在全球平板产业链上游面板领域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而中国大陆尚在苦苦追赶,至今连一条七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都没有,处于进则缺乏资金和技术、退则断送产业机会的尴尬境地。
首先可以说是企业战略失误。20世代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在价格大战之后,外资品牌在CRT(显像管)电视上纷纷溃退,中国大陆彩电企业尽享CRT产业最后的“荣光”,但是相关大陆企业没有居安思危,在靠CRT大赚其钱的时候,没有敏锐地洞察到“嗷嗷待哺”的平板电视,将来注定成为CRT的“掘墓人”,从而提前在平板电视上做好必要的产业布局。
其次,相关部门没有认识到平板产业将会颠覆该行业辛苦耕耘几十年的CRT产业链,由此缺乏前瞻性的产业指导政策。
相比之下,中国台湾地区则牢牢把握住了产业升级的机会。像台湾奇美,以前是做食品、化工材料的,1998年才介入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产业。奇美的负责人感慨地说,没想到“这个娃娃这么能吃”,奇美在上面已经投资了几百亿美元;也没想到这行这么难,奇美曾经有过一天赔掉1亿美元的经历。但经过十年发展,奇美现已跻身全球前四大液晶面板供应商之列。
当然,中国大陆平板产业的发展也受一些客观条件制约。比如,中国台湾地区的融资环境比中国大陆更加完善。
复旦大学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教授认为,由于一条七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就要投资30亿美元,就目前中国大陆彩电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而言,做TFT产业不是哪一家企业想做就能做起来的,为什么美国、欧洲的平板产业没有做起来,反而韩国、中国台湾继日本之后“异军突起”?就是因为“当局干预”。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大陆有关部门现在已经把平板产业定位为战略产业之一。谷至华认为,大陆有实力的私营企业越来越多,政府应该告诉它们下一步的产业重点是什么,然后配以优惠的融资等配套政策,鼓励其发展平板产业。一旦大陆真的有企业投资上马7.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日、韩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就会如当年的彩管一样,逐步转移到大陆。
谷至华强调,投资高世代TFT-LCD生产线,最好“技术先行”,组织团队先把研发做起来,毕竟“技术是产业之根本”。因为假设引进技术上马7.5代线,两年工程建好后,技术又将落后,如果自己同时搞技术,就可以保持与世界技术同步。中国长春第一条TFT生产线倒闭,就是因为没有后续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因此,如果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TFT产业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相应地,有关部门必须改革现行的科研体制。长年致力于OLED技术研究的上海大学发光与光电研究室教授张志林深刻地指出,从体制上看,大陆高校、研究所和产业的目标并不一致:产业要求利润,但大陆的彩电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利润很薄;而大部分在高校里的科研人员,为了评职称而忙于写论文。
谷至华教授也呼吁,政府主导的技术创新机制必须创新,以推动“产、学、研”更有效地结合。科研人员到企业,要“进得去、学得好、出得来”,核心在于考核机制;而要让科研人员学以致用,核心是改变政府技术创新的拨款机制,比如,政府能否将支持研发的款项,通过招标交给企业,然后让科研院所帮企业找课题、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