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TCL迎来了难得的春天,四月三十日,TCL集团发布2008年首季报告,主营业务收入87.81亿元,其中净利润4.49亿元。对TCL的重新崛起,资本市场反应强烈,五一假期之后,TCL位列股市上涨幅最高的五支股票之一,这种涨停也许放到两类公司之间的对比背景,就更加体会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一流企业群正在分化:一类是“鲁莽而冲动”地拥抱国际化之后艰难赢利的“TCL类”公司,另一类是“老谋深算”靠股权投资轻易赢利上百亿的“雅戈尔类”公司。
记得过去看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自传时,对其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人们都认为沃尔玛是一夜暴富,但有谁知道,为这一天,我们整整奋斗了20年!
同样,在这次首季业绩发布报告会上,李东生也感慨万千:“TCL国际化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经历了这三年,TCL相对于国内同行,会更有竞争力,这就像一个人得过病之后,就会拥有免疫力。”
其实就赢利本身而言,数字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赚钱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我们之所以给那些在真正的成熟市场的胜利者,如对华为,如对TCL以尊敬,是因为我们尊敬的是他们赚的每一分钱,所代表的市场竞争程度与团队努力程度。
所以,我们看到中金公司对TCL的评价是:从长期看,我们仍看好该公司在消费电子类行业的竞争优势,在经历了国际化多业务整合后,TCL集团将不断完善国际化管理团队,并有望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真正的全球竞争力。
形成全球竞争力!这样的评价,我们多希望在中国更多的一流企业身上看到呀!在中国改革经历了第30年头之后,中国优秀企业的整体突破,一定是体现在全球竞争力,而不是所谓的国内领先上,尽管国内领先也很重要。但现实的困境是,中国最优秀的这一批企业的“国内领先优势“,很可能正是他们走向“世界级卓越”的敌人!这正如《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所提醒的那样,“优秀往往是卓越的敌人“,中国优秀企业要想真正成为世界级企业,可能必须要经历一个坎,那就是要用“全球经营智慧”来代替“中国特色的经营智慧”!
用柳传志的话来说:“一个企业做到200多亿元的销售额,占到国内市场份额近三成,到了这时候企业的发展就算是碰到了天花板了,下一步究竟是走国际化还是多元化肯定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联想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联想用2001年到2004年三年多的多元化(其实也就是机会主义的增长方式)经历,证明了唯有国际化才能超越增长的天花板。
而用李东生的话来说,那就是:“在国际市场上,电子消费产品中,凡是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国际化的企业。国际化是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包括TCL在内所有企业持续成长的必由之路"。
我想他们比任何人都懂这种选择意味着什么?国际化道路不是暂时的赢利问题,而是中国优秀企业如何长期持续增长的战略选择问题。所以,当遍体鳞伤的TCL重新站起来的时候,TCL的经历就对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因为这是一条所有中国优秀企业必须选择的道路!
那么,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战略层面的财富。TCL证明了中国优秀企业整体的成功经验,在国际舞台上是不适用的。所以,中国优秀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走出去,似乎就问题还不大,一旦走出去,问题就会暴露无遗。就象李东生本人说的那样,TCL为什么一并购就失控,是因为 “企业还是按原来的习惯运作”!TCL的管理方式在国内是有代表性的,这就提醒那些到现在为止,仍然热爱“国内斗”的优秀企业,现在的“习惯运作”重复的越多,未来“失控甚至死亡”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运营层面的财富。中国相当一批优秀企业,在运营中存在一种倾向,即重硬件轻软件,重经验轻调查研究,在这一点上TCL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在TCL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时,由于认为阿尔卡特手机公司不到1000人,而且没有工厂,只有研发和营销体系,因此TCL就自己设计了收购方案。虽然省了几百万欧元咨询费,但并购后仅2004年第四季度就出现了3000万欧元亏损,省了小钱却交了大学费。
李东生这样提醒后来人:“跨国并购前期的调研和分析非常重要,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足够估计,不要急于求成。对自身能力要有客观评估,不要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项目。因此,需要借助有经验的咨询机构,虽然有相应的支出,但能够大大降低风险。”
第三:团队层面的财富。在经历了四年的国际化之后,李东生过去羽翼散尽,万明坚、袁信成、胡秋生、易春雨、杨伟强先后隐退。现在的TCL基本上是一支以国际化人才与本土人才并存的新团队,也许我们还记得英特尔的创始人格鲁夫《只有偏执狂才能才能生存》中,描写的英特尔转型所发生的一切:转折期是一个由下到上的争吵(让混乱统治一切),到由上到下统一思想(让战略统治一切)的动态过程。
格鲁夫的结论非常明确,当战略转折完成之时,管理层大约只会有一半的人坚持到最后,“穿越战略转折点为我们设下的死亡之谷,经济损失与人员更换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认清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那些无法幸存的人将面临与从前迥然不同的生活。”
我们现在看看联想的管理团队,其中有多少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转型对中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团队意味着什么?那些活跃在电视上的“管理精英”未来有多少能够存活?实在令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