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郑州市科技局瞄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在出了名的穷乡僻壤———巩义市涉村镇北坡村建立了科技中心,不仅为北坡村带来“户户有存款,家家有余粮”的致富成果,功泽全市数十万百姓,而且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视角。这就是现在闻名全国的被称为“电视+机顶盒+ADSL”的农村信息化“郑州模式”。 “电视+机顶盒+ADSL”农村信息化工程,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用遥控器浏览互联网,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截至2007年8月底,郑州农村信息化上网用户达37253户,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还带动了全省周边地区30多万户,辐射全国100多万户。5年来,“郑州模式”平台点播次数达到39.5亿次,相当于全国13亿人口每人点播3次。如果将用户按遥控器的指压力量叠加起来,足够托起20艘万吨排水量的航空母舰。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由郑州农村信息化项目辐射带动的党员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金牧阳光、信福工程等重大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星火燎原。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发展,全国受益于“电视+机顶盒+ADSL”农村信息化“郑州模式”的用户数将不可估量。 王济昌说,“郑州模式”已经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工程。村民们说,以前穷,穷在没文化、穷在信息闭塞,现在,郑州科技局将“科技”放到我们村,我们有盼头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郑州模式”已经显现了六大优势: 首先,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郑州模式”不但促进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而且在营造出农村新生活的同时,为农民找到一条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 其次,减少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有效地降低了市场风险。登封市卢店镇利用农村信息化技术,开创了一个集蔬菜、肉鸡、梨枣、花卉、小杂粮等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休闲示范园区,年生产无公害蔬菜800多万公斤,产值达3000多万元。 其三,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登封市三农种养科普示范基地为降低养猪产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通过“电视+机顶盒+AD鄄SL”平台,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1万株樱桃树,利用先进的种养技术和沼渣施肥原理,以集约化经营模式,确保了果品的零化肥成分和零化学农药残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其四,为先进实用技术的“嫁接”优化,发挥了“弹跳板”、“助推器”的功能,促进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十八里河农户刘天河的葡萄园,在今年葡萄挂果成熟期间出现一种罕见的病症。他通过该平台“专家问答”栏目咨询,郑州科技局立即组织安排专家登门指导,确保了今年葡萄正常上市,免遭损失。 其五,为农民找到一条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新密市袁庄乡靳沟村居民陈红旗借此平台学习果树种植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了解政策法规、查询价格信息、关注市场预测、请专家解决疑难问题。他的果园一年能赚5—6万元。 其六,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出了农村新生活。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农村信息化为农村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四少四多”,即麻将摊少了,长舌妇少了,封建迷信活动少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唱歌唱戏的多了,关心国家大事的多了,谈科技致富的多了,谋发展的多了。 王济昌介绍,郑州“电视+机顶盒+ADSL”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采取政企合作、共同协商、示范带动、实现共赢运作模式,在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指导下,由政府出面吸纳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使政府、企业和用户三方紧密协作、互有分工、各取所需、各得其利。5年来,郑州市科技局派农业科技专家、威科姆派技术骨干力量深入农村向农户推广郑州“电视+机顶盒+ADSL”模式已超过1000人次,参加培训学习的农民超过1万人次,累计投入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各级投入达2055万元。目前,该信息港已由2003年的580G、1000小时,发展到了目前的1400G、2500小时,现有的平台可为用户提供2800G、5000余小时视频节目和新闻、市场行情、科学技术等100G、5千万字的图文信息。如果把平台存储空间的数据以文字数据来折算,按照1G的空间能容纳约5.36亿个汉字、一个省级图书馆的藏书总字数约1600亿个汉字的标准,威科姆现有2800G的平台就能容纳下9个省级图书馆的藏书还多。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郑州市科技局长王济昌向记者介绍了这个模式。他说,由郑州市科技局组织,郑州威科姆电子科技公司、郑州网通承建的“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项目,主要采用基于宽带IP网络的机顶盒视频点播系统,以宽带互联网为承载,以普通电视机为显示设备,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带点播平台,向宽带个人用户和集团用户提供准DVD质量的视频点播业务和电视上网业务。该系统平台运行稳定,操作简单;投资少,建设快;易维护,易培训;平台内容丰富,种类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