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HD DVD终退场 三年对抗细说始末缘由

BD与HD DVD优势分析
来源:IT168 更新日期:2008-03-28 作者:emufan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尽管要目送HD DVD成为历史,但我们还是要来最后一次的比较一下HD DVD与BD在技术上的主要差距,因为这些因素都一直在影响着消费者乃至厂商的支持程度,我相信这些因素也是最终导致胜负的一个关键因素。

容量与传输速率

  HD DVD单层容量15GB、BD单层容量25GB这是大家早已熟知的规格,但实际上对于高清电影来说这两者都显得有些不足,双层HD DVD30GB的容量与双层BD 50GB的容量是目前两者所销售影碟的主要规格,单从容量上看,BD的优势就已经显而易见。同时,BD的传输速率是HD DVD的1.5倍,BD的整体数据流最高可以达到48Mb/s,而HD DVD则仅有30.24Mb/s,因此BD允许提供更高质量的视频和音频,另外交互式应用需要更高的带宽,因为画中画功能需要同时播放2个视频流。

  BD50影碟在音画质量上往往胜出同版本HD DVD,尤其是高码率的无损音频格式LPCM与DTS HDMA的加入,尽管实际效果可能不那么明显,但数字上的提升还是会让众多影音发烧友兴奋不已,凭借容量大的优势,BD影碟加入了许多不同语言的音轨和字幕,其中有不少蓝光电影包含中文字幕和音轨,对非英语国家的消费者而言更值得选择。美国家庭影院专家组织HTSA的会员中有92%更喜欢BD,足以说明问题。

  BD采用0.1mm数据层使得它可以通过多数据层实现更大容量,而东芝为了兼顾DVD而坚持的0.6mm数据层,这也正是当初BD与HD DVD谈判破裂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东芝也于2007年8月推出3层51GB的规格,但复制成本是否上升、现有碟机能否读取都是未知数,直到现在也只好不了了之,而BD 4层结构100GB的光盘却早已发布。

版权保护能力

  BD和HD DVD防止非法复制均采用AACS内容保护系统,BD还具备BD-ROM Mark来鉴别光盘来自哪条生产线,BD+则是BD用来防止复制的新型武器,AACS在被破解之后便无法阻止用户随意复制,并导致互联网上高清影碟下载越来越多,而BD+影碟的推出,则到目前为止尚无法被完全破解,这也是像福克斯这样的电影公司为何青睐BD的原因。当然,版权保护的松与紧,既能让发行商安心又不至于招致消费者反感,这里面的学问不少,采用BD+保护的BD影碟现在也并不多见,但有法宝在手,BD赢得发行商的青睐自然也就导致目前的结局。

硬件成本和厂商支持度

  相比BD生产线需要造价高昂全新的生产线,东芝则宣称HD DVD生产线可以在DVD生产线上升级改造而来,这在大规模影碟生产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财大气粗的索尼答应给片商们3年的复制成本差额补助,而随着PS3游戏光盘对BD复制的需求量大增,规模效应将很快缩小两者的差距,至少到目前为止,HD DVD在这上面的优势是根本发挥不出来了。同样,PS3的价格越来越低,加上索尼的财力支撑,虽然代价巨大,但效果显著。在去年底东芝将HD DVD降价到150美元甚至99美元外加赠送5张HD DVD的疯狂价格战,索尼也只好硬着头皮赠送BD影碟,然而价格相对便宜的HD DVD却依然没有卖出多少,相反PS3的销量却日渐提升,也许华纳也看透了,价格便宜并不能对消费者产生太大影响。

  相关产品的丰富程度往往影响消费者的信心,由于索尼在beta与VHS争战之时就因为缺少硬件厂商支持而败下阵来,此番BD阵营吸取教训,充分拉拢了消费电子厂商的加入,并不断开拓蓝光存储的应用领域,碟机方面有先锋、松下、三星包括索尼自己推出,光盘驱动器产品则更显丰富,先锋、松下、LG、IODATA、华硕、明基等都有BD产品推出,价格也越来越低,刻录盘片在台系厂商的支持下也降入5美元区间,相比之下HD DVD的相关产品就显得单调许多,基本上是东芝一家在苦苦支撑,结果不言而喻。

 标签: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