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在长虹这家四川土生土长的大企业迎来50岁生日的时候,除了送上生日蛋糕、掌声与鲜花,我们还得到一个机会:重新检视长虹的企业发展史。
50年,长虹从一家生产雷达的军工企业壮大发展至百亿元企业,不但成为四川人骄傲,也成为中国人的骄傲。然而,一家大企业的持续成功,不是一次偶然的机遇或事件所致。今日长虹不仅仅“应当如是”,其“何以如是”更可鉴今:从文化层面看,“敢为人先”的企业基因,注定了长虹人拥有脱颖而出的先天条件;从技术的角度看,长虹的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营销创新等等亦有经验可循。
放宽读史的视野,我们可以从一个巧合分析一种必然:长虹的50周岁,恰逢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一部中国大企业的创业发展史,正是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企业跌宕起伏的命运缩影。
尤记上世纪20年代初,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挥就名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走过50年的长虹,今天以同样的自信,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挑战风浪,搏击企业发展的历史浪潮!
杨晓关键词:至今标志性产品:机载火控雷达
长虹诞生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火柴和煤油都要进口”的时候。为塑造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雏形,也让长虹应运而生。1958年5月,作为“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长虹集团的前身、七八零厂在绵阳城郊破土动工。
第一批长虹员工来自于祖国大江南北、五湖四海。艰难的创业期,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没有厂房,长虹人为筹木材到深山伐木,一厂、二厂成功新建;没有技术支持,长虹人自己看图纸搞研究,在厕所里研制护尾雷达……重重困难面前,长虹人表现出了激情活力、乐于奉献的创业精神!
20世纪60、70年代,为了完成国家的军品任务,长虹军工人加班加点,各个车间互相比拼超越,你追我赶,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着他们的热情。不管任务多么艰难,都要努力完成,体现出了厚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的军工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迄今,长虹研制的各型军用雷达为几代战机装上了“千里眼”,筑起了坚不可摧的蓝天长城。
“敢为人先”的基因品质初次体现于此时:1972年,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指导下,果敢有魄力的长虹人做出了“保军转民”的历史抉择,一手抓军品,一手开始电视的研制。创业初期长虹的半军事化管理,锤炼出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长虹军工人队伍,这为改革开放后长虹民品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军工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长虹从来没有放弃过在军工领域的发展优势。收购五洲电源厂(1971年成立的国营756厂),成立“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后,长虹建成了中国最具实力的电源系统研发和生产基地。
2004年,长虹董事长赵勇履新,又将军工作为长虹集团最重要的业务来发展,并得到了原国防科工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长虹集团先后重组零八一集团,控股华丰集团,并于2007年11月整合零八一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国营长虹机器厂、四川华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及四川长虹欣锐科技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四川电子军工集团。
长虹军工产业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近日,备受瞩目的长虹新型光电探测系统已完成最后的样机性能测试,即将奔赴外场进行空中验证试飞。长虹集团自筹资金,于2005年3月立项研制新型光电探测系统。该项目整合了国内多家科研单位的研发精英,核心技术团队超过百人,前期研发投入近亿元,在国内机载光电探测系统的研发中率先掌握和突破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达到了当今国际新型战机装备的先进水平,将为提高我军航空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作战能力作出新的贡献。
创业之本,也是立业之本,军工领域已经被列为长虹业务新的“三驾马车”之一——可以借鉴的榜样是,东芝、索尼、松下、三星、LG、西门子、诺基亚、GE等诸多制造业跨国巨头,同样都具有显赫的军工背景。未来,长虹的“军工概念”还将获进一步强化。
关键词:彩电兴业时间:1984年至2004年标志性事件:“中国彩电大王”横空出世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是长虹彩电兴业、发展壮大的阶段历程。经过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虹以引进、消化、吸收、自主设计生产电视为契机,成功实现“保军转民”的转型,并以此为起点开始实施大彩电战略。
随着1979年长虹与松下公司开展技术合作,新建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开始,长虹的民品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5年,长虹引进了国内最后一条彩电生产线,这也是当时国内单班生产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彩电生产线。
次年,这条生产线的投产,长虹彩电生产规模一跃名列国内同行前茅。在长虹等中国彩电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拉动下,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电视机生产大国。
规模化带来了国内品牌的市场话语权。1989年8月,长虹发动中国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不单形成了对外资品牌的首度冲击,更带来了国内企业的全新局面——长虹率先降价50天后,国家出台了彩电浮动价格政策,从此国产彩电业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企业取得了产品营销的主动权。
至此,以长虹为首的国内家电品牌的建立初现雏形。长虹也步入了第一个“黄金”十年:1990年,长虹彩电销量首次名列国内同行业榜首,此后连续18年蝉联国内市场销量第一。1993年,由长虹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屏幕彩电生产线建成投产,国产功能最全、性能最好的超平29英寸长虹彩电“红太阳一族”系列产品批量投产。1995年,在长虹彩电累计生产逾1000万台之时,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授予长虹公司“中国最大彩电基地”、长虹彩电“中国彩电大王”称号。成功加冕,不仅是长虹的光荣,更表现出中国彩电代表性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回首上世纪90年代,还有一个词与长虹紧密相连:价格战。
如何通过主动的价格战,实现产业快速集中——可以说,“敢为人先”的长虹人,带动了中国商人市场意识的觉醒,以实战案例“教育”了整整一代中国企业。1996年长虹发动了最著名的一次降价行动,加快了行业洗牌力度。从这个时候开始,彩电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为中国家庭必备的耐用消费品。
长虹多元化之路同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启。1996年,长虹正式成立空调事业部、数字视听事业部,此后,相继进入空调、数码产品、电子器件、军民用电源的研发和生产领域。
彩电兴业、发展壮大,不但记录了长虹企业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快速发展的企业历程,也记录长虹在自身企业道路探索的物质和精神的贡献,也抒写了一代长虹人严谨踏实、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态度。
回顾这20年的业绩,长虹持续研制出一流品质的彩电产品,持续拓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长虹的品牌力,实现了由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到产业龙头企业的飞跃,奠定了2004年后新长虹变革创新、战略突破的基础。
:
2004年至今标志性事件:等离子生产线上马自20世纪末,全球家电业的竞争日益加剧。毋庸讳言长虹成为行业龙头后的迷茫,长虹遭遇战略边界而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艰难。这是大企业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必然遭遇的平台期。
2004年,以赵勇执掌长虹帅印为标志,长虹重新确立了突破“天花板”的思路:为了积极应对技术、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压力,围绕“三坐标”的企业战略发展思路,沿着产业形态、产业价值链和商业模式三大方向,通过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再造,技术、管理和营销模式的创新,从“火车头”的经营管理型向“联合舰队”的战略管控型转变,构建一个在中国乃至在全球都具影响力的大型综合家电企业,逐步成为3C信息家电产品及内容服务提供商。
在产业价值链方向,国内家电整机生产企业因为没有掌握核心部品(核心部品占整机成本的50%左右,平板电视显示屏占整机成本甚至高达70-80%),长期受到国外公司的挤压。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附加价值越来越多的转移到关键部件上。对家电行业来讲,彩电的核心就是显示器件,冰箱空调的核心就是压缩机,另外,关键部件还包括像集成电路这样一些非常关键的部件。通过收购华意压缩,长虹获得了冰箱压缩机的生产能力。在彩电显示器件上,长虹布下了两颗棋:第一颗棋子等离子屏幕生产线;第二颗棋子为未来而布,就是下一代显示器件OLED的研发生产。同时,长虹SOC芯片研发成功,已经形成了从芯片定义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并着力构建一支具备国际实力的软件开发团队。
在产业形态方向,“3C融合”是家电、信息产品发展的大势所趋。以收购美菱完善家电产业布局、介入手机生产为标志,长虹先后涉足IT、通信、信息家电等领域,几年“跑马圈地”,“3C”布局基本成形。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向,长虹与微软、IBM、INTEL、中国电信、盛大等国内外领袖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和四川广电组建了长虹星空移动,目的就是通过与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的合作,终端和内容的捆绑,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活力源自革新,2008年,虽然遭受了汶川大地震的灾害影响,长虹的经营业绩依然保持年均百分之三十的增长,2008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四百亿元大关,短短四年时间,长虹就将实现从百亿元企业向四百亿元企业集团的历史性大跨越。
走过50周岁的长虹,以“变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姿态,一次次诠释新时期“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抒写了一条从传统家电制造商到3C信息家电综合产品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企业拓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