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技术复兴时代的来临?其实,像以往那样,因为某项技术而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的技术创新,必须配合业务创新,以及营销创新,否则再好的技术也不会得到生存空间。而所谓技术的复兴,只是在业务驱动的环境下,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可供选择的技术通道。发现技术的生存之道,寻找技术更好地适应或推动业务发展的机会,就是本届展会最重要的意义。
亮点1 LTE独领风骚
LTE无疑是本次展会技术领域最大的明星。所有主流设备厂商或展出LTE样机,或现场演示网络效果,3.9G技术商用似乎已在眼前。
几乎同时,诺西宣布其LTE基站Flexi向欧洲供货;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则展出了FDDLTE的RRU设备;UT斯达康推出了1.9Ghz的类LTE技术——XGP,可以在20MHz带宽下达到100Mbps速率;中兴通讯计划在年底之前推出FDDLTE预商用系统……
不只是FDDLTE,在中国移动的大力支持下,TDDLTE的突飞猛进也让人咋舌:大唐移动推出的原理样机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上行100Mbps、下行50Mbps。中国移动对LTE的急迫心情加速了整个产业的成熟进度,“在3G阶段,TD与其他两种技术相比并无优势,而且还要受制于运营经验和终端的短缺。但是在LTE领域,目前来看TD与其他技术的起点基本一致,如果发展得当,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移动的杀手锏。”一位厂商展台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TD-LTE领域,运营商还会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往在TD领域都选择与国内厂商合作的国外设备巨头们似乎也看准了TD-LTE的机会,从研发开始步步紧追,目前阿尔卡特朗讯已经推出了自行研发的TDDLTE基带板卡。可以预计,TD-LTE的产业链将会更加丰富、完善。
亮点2 HSPA踏过商用门槛
截至2007年6月份,全球一共发放了217张3G许可证,其中有171张WCDMA商用网,而HSDPA商用网也达到了128张。随着HSDPA在全球商用的兴起,HSUPA和HSPA+成为设备厂商演示的重点。
大唐、中兴、华为、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等通信巨头均展示了支持HSPDA/HSUPA的产品或解决方案。爱立信在现场演示了中国首次速度高达42Mbps的端到端HSPA演进技术,吸引了众多观众;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现场演示了HSPA技术,实现下行7.2Mbps和上行2Mbps数据传输;大唐则率先推出了TD增强业务,HSDPA速率达到2.8Mbps,支持包括高速下载、1080P全高清视频在线播放等业务。
随着TDHSPA技术的成熟,更多移动业务将承载其上,成为中国移动又一个杀手锏。
亮点3 EPON/GPON有了接班人
就像打擂一样,华为、中兴、烽火等厂商竞相宣布推出10G GPON和10G EPON产品,阿朗、爱立信等国外厂商也表示他们已经推出了10G GPON的样机,并会加快研发和标准制定速度。
10G GPON和10G EPON被认为是下一代宽带接入网技术。与现有的GPON相比,下一代接入网应具备更快、更多、更广的特点。其下行链路至少达到10G bps,支持的用户端设备(ONU/ONT)数量远高于GPON支持的32个或64个,物理传输距离也远大于20公里。
10G bps技术在中长途传输网络中已逐渐成熟,其经济性和高效性决定了10G bps相关技术将延伸到10G GPON下行链路。但面对10G bps突发模式接收机等技术难题,如何实现经济可靠的10G bps的上行链路速率还有待探讨。
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已经制定了EPON技术规范,中国电信还完成了28个省市的EPON采购,将FTTB引入商用。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张成良表示,目前中国电信正在研究宽带接入网的下一步演进方向,期待其标准的成熟和设备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亮点4 “大承载网”初具规模
光通信技术和IP技术高速发展,PTN、大容量波分、软交换、IMS等交换技术的出现使得ALL over IP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传送网和IP网络之间的界限日渐消失,通过传送网叠加IP网的形式,形成更高层面上的大承载网成为一种趋势。
大承载网的概念不仅包括了传统的WDM、IP等技术,随着城域网在运营商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PTN、OTN等融合的承载理念也越来越流行。最理想的光传送网方案应该是智能的IP层直接架构在智能的光层之上,通过统一的控制平面在所有层面上实现最高效率的光纤带宽资源调度。但其技术的成熟还有待时日,因此更重要的是向它迈进的过程,即如何规划传送网的优化演进方案。目前被业内认为最合适的策略是IP网与传送网同步地发展并逐渐融合,引入针对分组传送而优化的网络层面PTN来降低网络的整体CAPEX+OPEX成本。
“PTN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代替SDH,二是承载对QoS要求高的业务,三是移动回传。”UT高级副总裁盛艳亚表示。随着IP在固网和移动领域应用越来越多,PTN的应用也将迎来暴发期。
无论在接入、承载,还是传输领域,运营商网络技术革新的号角已经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