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屏生产线产业转移背后的利益分歧
显然中国平板上游企业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境地:如果实施零关税,其建立液晶屏生产线的成本就会降低;提高进口关税后虽然其建立新线的成本可能提高,但却有助于让外资企业将核心技术或前端生产线转移到中国。
有业界人士表示,平板产业上游部件和生产设备的进口关税从2006年起呈现逐年分类上升的趋势,但是其调整的速度明显不够快,这是因为如果一步到位,国内平板产业可能陷入无法承受的境地。
对于国内的平板电视企业而言,其内心的矛盾心理则更加明显:一方面,他们希望能最低成本地采购液晶和等离子面板;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建立起国内的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上游产业。
TCL、创维等彩电企业此前曾给信息产业部有关部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提高液晶屏的进口关税,并通过提高进口税鼓励国外品牌在中国投资建厂,与本土品牌一起开发和生产上游资源。同时,为了确保在下一代平板产品的竞争优势,希望政府给予产业投资和技术上的支持。
这显然是个两难的选择。
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表示,“提高液晶屏进口关税,对于彩电企业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但同时也可以让外资液晶屏企业考虑到成本问题而将其生产线前端转移到中国,但是进口关税必须提高到超过外资可以承受的成本才可以生效。”
据介绍,如果液晶屏进口关税提高15%,那么短期内国内平板电视企业将承受15%的成本压力(本身液晶屏价格也在不断上调),而液晶屏企业则可能会考虑将6代以上的液晶屏生产线转移到国内。
当然,从长远来看,如果外资能将液晶屏前端转移到中国,那么就意味着困扰国产平板多年的上游面板“瓶颈”的解决。
有国内平板电视行业人士表示,CRT电视时代,正是国家出300亿元资金,将日立、松下等日本企业的彩管生产线吸引到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建立了8大彩管企业以及配套产业,才使国产彩电在上世纪90年代彻底打破了外资品牌,如今平板电视时代,只要外资能将液晶屏生产线转移到广东,国内的彩电企业就可以获得反击的绝好机会。
然而,国产平板企业的愿望至少在2008年还不能实现。根据信息产业部的公告,这次调整的进口关税并不包括液晶屏,液晶屏的进口关税依然维持在2007年的3%水平。
对于国内的液晶屏产业来说,目前依然缺乏生产大屏幕液晶屏的能力,如果外资液晶屏厂商进入则可能会影响到其生存环境。
此外,根据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对原产于港、澳地区且完成原产地标准核准的部分电子产品实行了零关税,这可能为外资通过中转方式来规避关税提供了一些可能,这些也都需要对现有税率政策进行调整。
显然,围绕着平板产业上游部件进口关税调整的博弈还将继续下去,整个中国平板电视产业链在全球产业转移面前遭遇的这种尴尬,其实正是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