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OLED加速替代液晶 国产难追产业差距

中国的技术差距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日期:2008-01-17 作者:佚名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中国的技术差距

    在CRT时代,国内彩电企业借助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在全球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在彩电产业由CRT向液晶电视转型的过程中,本土企业由于在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上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变化的步伐,面临外资企业的围剿。特别是由于在上游液晶面板供应上受制于人,本土企业在液晶电视市场的份额不断萎缩。

    技术研发上的前瞻使得外资平板企业在液晶电视时代获得了竞争优势。而在液晶电视的替代者——OLED——领域,外资企业同样走在了前面。

    据记者了解,在OLED技术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前,美国的柯达、日本的索尼、先锋,以及韩国的三星、LG等21家企业早在2004年就实现了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量产,而且开始将其广泛应用于手机、MP4、汽车电子等领域。

    2007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台湾的铼宝、韩国的三星和日本先锋分别位列OLED面板出货量的前三位,年出货量突破8000万片。在手机屏领域,OLED面板的出货量占比高达60%。当然,由于OLED技术在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缺陷,其出货量经常出现季度间的大起大落。

    “虽然我国OLED技术研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与日韩企业相差不大,但是在产业化方面我国至少落后5年,到2007年底国内还没有一条量产的生产线。”长虹副总经理巫英坚表示,中国企业在OLED技术领域同样处于追赶的地位。

    数据显示,与国外企业拥有6000多项OLED专利相比,国内企业的专利数量只有100多项。

    为了避免重蹈在液晶时代的覆辙,国内企业已开始在OLED产业方面进行布局。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是较早进入该领域的国内机构。

    据介绍,清华大学从1996年开始从事OLED的基础技术研究。2001年底,由清华大学参与投资的维信诺公司成立。2002年,维信诺公司在中国率先建成了OLED中试生产线,并在2003年下半年实现了OLED屏及模块的小批量生产和销售,完成了技术应用的突破。

    截至目前,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共申请了120多项国内外专利,实现了阴极技术等OLED关键技术的突破,还代表中国参与了OLED国际标准的制定。

    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的OLED项目随后在国家发改委、信产部的牵头下开始走向产业化。最新消息称,目前,维信诺公司在昆山的工厂建设基本完成,生产线设备开始采购并陆续搬入,其年设计产能为中小尺寸OLED屏1000万片,2008年下半年正式运营投产。

    维信诺公司的OLED项目建立在清华大学的自主研发技术基础上,其产业化被认为是我国在显示产业领域第一次依靠自主技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领域通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实现了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

    另外,除维信诺公司外,神彩国际和四川长虹也在OLED面板生产上有所动作。2007年4月,神彩国际宣布投资12亿元在广州南沙建设年产能超过2000万片的AM-OLED工厂,据称该项目将在2008年投产。四川长虹则在去年年底宣布将在成都高新区投资超过10亿元建立中小尺寸OLED面板生产线,该项目将在2008年下半年投产。

    与维信诺依靠自主研发技术不同的是,神彩国际和四川长虹的OLED项目的技术多来自于国外,其中神彩国际的项目带头人张宏勇曾在日本夏普和富士通工作过,其带来的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AM-OLED技术。四川长虹副总经理巫英坚则表示,“四川长虹拟投资的OLED项目技术,一部分源自其收购的韩国欧丽安公司,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其在四川成都的科研机构。”

    

 标签: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