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即将过去,回首过去一年的彩电行业我们发现了很多的变化:平板电视占有率快速提升、国内企业在更加注重技术突破的同时积极从多个角度充实自身、国家与企业联手合作推动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数字生活成为未来生活主题。我们还惊喜的发现,国产品牌已经不再拘泥于国内市场的竞争,而是积极的把自己定位在国际竞争中,积极掌握核心技术、加快组建上游产业链,稳步地走在国际化的路上。
如果把平板电视和CRT比作是天平的两端,那么毫无疑问2007年这架天平已经明显的倾斜向了平板电视端。总观全球市场,平板电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十已经分明显。2006-2011年间,全球平板电视市场将从2550万台提升到1.29亿台,年均增长率22%,增速迅猛。据中怡康时代有限公司公布的2007年10月份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平板电视销售额占整体彩电销售额的46%以上。平板电视成为彩电未来主流的趋势已经是显露无疑。
虽然从目前来看CRT电视销量还比较大,但其日暮西山的颓势已不可避免。从2006年到2011年,CRT年销量从1.2亿台直落到6800万台,以每年11%的速度下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实际上从整个中国彩电行业大的发展进程来看,民族彩电企业在CRT时代由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在世界上绝对是领先的。现如今同样是CRT,使得很多国产企业受其所累,在平板时代落后于竞争对手。从今天的平板市场的排名来看,当年各彩电厂商战略布局深受CRT产业发展传统思维的影响。
2002年以前,海信电视的市场表现并不是最好的,但在平板电视时代,它一下子超越了其他品牌,成为了国产彩电的领军企业。海信电视并不是最早做平板电视的企业,但确是做得最坚决的。2003年初海信的口号是“中国平板第一品牌”,海信把彩电产业重点调整为平板电视,总裁亲自挂帅,当时康佳、长虹也在做平板,但是没有一家企业像海信这样把平板电视放到如此战略高度,生产、研发、销售都围绕平板电视展开。而这样的战略布局使海信一跃而上稳稳地坐着平板电视的头把交椅。根据中怡康11月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海信平板电视销售量、销售额分别以13.75%、11.63%的份额稳居榜首。海信平板电视的销售量超过第二位多达3.82个百分点,榜首的优势地位进一步的得以巩固。同时从平板电视产品的销售结构来看,海信在保持液晶产品大幅度领先的同时,海信等离子产品以19.47%的份额超越日立、松下等品牌强势跃居榜首位置成为市场最大的亮点之一。
平板电视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摩拳擦掌打算展开新一轮博弈。
规模经济长期以来是国内企业竞争的利器,但是当经济全球化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生产的同质化使国产企业较外资企业的规模优势渐渐消失。依靠技术作为竞争的第一要素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企业的普遍共识,只有依靠技术当家才能在国际化的路上越走越远。观察2007年的彩电行业,我们惊喜的发现和外资品牌的急功近利相比,国内企业更多的是恬然淡定,积极寻求技术突破。
2007年,向上游产业链延伸成为国内彩电企业的共识:海信国内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9月顺利竣工投产;厦华与中华映管合作率先打通了平板电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长虹巨资打造国内第一条等离子屏生产线等等。
向上游资源延伸可以说是未来彩电企业竞争的大趋势。这一方面是降低成本的需要,一方面更是掌握整个产业话语权的需要。以液晶电视模组为例,如果掌握了模组技术,就可以掌握液晶电视70%的话语权,而不掌握这个技术,只能掌握30%左右的话语权。这一反一正,差别非常之大。所以,海信从三年前就致力于液晶模组技术的研究,并规划2007年到2009年间,投资7亿元人民币完成五条模组生产线的建设,使整个电视液晶模组年产能达到300万片的规模。
随着首批"海信制造"的液晶显示屏从生产线上缓缓下线,中国液晶电视模组几乎全部依赖外资的现状将被彻底打破,中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由此诞生。这不仅仅是海信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彩电行业的一件大事。掌握了上游模组技术,中国品牌对平板产品的成本控制能力将大大加强,也将迅速提升民族品牌在全球行业的竞争力。
面对迅速扩张的市场份额,国产企业除了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更是从各个方面赶超外资企业。2007年,国产企业通过加快新产品研发、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和提高售后服务标准来迅速打造企业综合竞争优势。
在合资品牌疯狂抢夺中国市场时,国内企业针对有机显示技术展开了技术攻关,储备新的显示技术。2007年7月份国际(青岛)第四届消费电子展上海信推出了业内第一款LED背光源液晶电视。与传统背光技术相比,LED背光源的使用寿命更长,色域范围更广,色彩表现力更强。LED背光源技术凭借其独特、压倒性的优势,已经成为了未来液晶电视显示技术的方向。
2007年对等离子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今年4月份长虹斥资25亿元上马等离子屏生产线,希望改变在上游产业链上受制于人的现状。今年6月份,海信推出全球首款32寸等离子电视,变革了等离子产品传统尺寸范围,一直以来等离子只能做大不能做小的历史就此终结。此举更是等离子扩大市场份额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的催化剂。
2007年国产品牌在产品外观设计上也在积极寻求突破。业内专家认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产品外观工艺水平的差距才是最大的短板。近年来,国产企业通过不懈的努力,迅速补齐了中国制造在工业设计领域的短板。2007年8月底,以海信高清大平板电视为核心的蔚蓝海岸家庭影院一举摘得了德国iF工业设计大奖,这也是54年来中国彩电行业首次获得该项殊荣,标志着以海信为代表的民族彩电品牌在产品工业设计水平上登上世界最高峰。
2007年是中国彩电企业在售后服务上也走在了行业的前头。《平板电视售后服务行业标准》将在2008年一月起开始实行,把平板的服务又定义了一个新的标准。在《平板电视售后服务行业标准》出台前,国内厂家纷纷实行屏保三年整机保一年的服务政策,在2007年4月海信更是率先推出了“三三五免”平板服务新标准,在中国平板电视行业率先树立起一个新标杆,为消费者购买液晶电视解决了后顾之忧。
从孤军奋战到协同作战:
日益强大的民族企业不仅要做大国内市场,更重要的他们还要走出去,融入全球市场。为了推动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国家与企业联手合作打造企业发展新模式。这种合作不仅对彩电行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整个“中国制造”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制造对整个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是主要发达国家始料不及的。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走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日常生活,从普通的生活用品牙膏到众多的工业品无一不印上了“中国制造”的痕迹。但是中国品牌影响力和他强大的产品制造能力却是极其不匹配的。不久前,一位美国记者发表了一篇引起轰动的文章《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因为拒绝使用中国商品,而经历的种种不适。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中国商品中——10美元一双的童鞋、圣诞树上的彩灯、洋娃娃玩具、搅拌器甚至捕鼠器等等,却难觅一件中国名牌产品。
在彩电行业,我们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尴尬,虽然我们生产的产品无论技术指标还是产品功能与国外品牌都是同一水平的,但是因为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短板,一直以来国内企业只能依靠给国外企业贴牌生产来赚取微薄的利润。虽然也有像海信、TCL这样坚持自有品牌的企业存在,但是面对西方国家的“反倾销”“专利费”甚至更加卑鄙的“质量危机”诬陷,我们的国产企业还是显得步履维艰。
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和企业必须联合起来培植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核心技术方面缩短与国际的差距,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标准制定提供依据,以促进我国家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打造出中国制造的世界彩电名牌。
2007年7月国家科技部正式启动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计划,海信凭借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一举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在数字多媒体技术领域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加上07年4月份海信在爱因霍恩建成的中国彩电企业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欧洲研发中心,海信期望多年的“欧洲——美洲——中国”这一24小时不间断的全球研发平台终于建成。
国外著名的电子信息企业,如英特尔、飞利浦都通过建设多媒体技术领域的前瞻性研发机构(实验室)来强化其在行业技术和标准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如何在核心技术层面把握多媒体的产业机会,企业重点实验室的设立正当其时。
2007年彩电产品和人们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无,它由传统的试听工具转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朋友。在未来的家庭中,数字家庭成为了生活的主题。
未来家庭将建立以高清平板电视为显示中心的数字家庭系统,实现媒体流、信息流以及控制流的完美结合,支持高清数字电视的播放和网络传输、支持网络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和播放与点播、支持网关功能的数字家庭。也就是说, 在未来的家庭中,你不再和家里人抢电视,不再为家里的安全状况担心,在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有打开的空调无比清爽,数字家庭系统让生活变得简单许多,快乐许多。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现场,海信数字家庭系统Dnethome率先将概念变成实战。海信数字家庭系统Dnethome把电视作为显示终端,集成所有家电、网络、无线连接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和技术,形成一个系统集成的网络覆盖,这就是应用于家庭的多媒体数字家庭系统。事实上,系统集成还可以是一个小区的安保系统,也可以是整个城市的一个大系统。正如海信诠释的那样:“海信数字家庭系统就是帮助人们将对家的关爱时刻带在身边”。
这种延伸是一个系统集成的概念,就是2007年,这种产业延伸也初露端倪。目前,已有企业开发出初步的多媒体数字家庭系统。这些延伸,都预示了未来电视企业的竞争态势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