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让外资品牌份额上升,利润却不断下滑,业内高层称2007年中外平板之争平局收场
2008年国产平板赢得“逆转”先机?
2007年,中外平板电视厂商在国内市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外资强势,国产品牌溃退的悲观论调在岁末年初的盘点中不断出现。对此,TCL多媒体副总裁、中国业务中心总经理韩青、长虹多媒体产业群董事长郭德轩等一批国内彩电企业的高管近期纷纷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2007年中外平板是一场平局,而且在这场平局背后胜负的天平已经开始朝国产品牌倾斜。”成为他们的共同论调。
据介绍,以索尼、三星为代表的外资平板品牌,针对2007年的“五一”、“十一”等旺季市场采取有针对性的降价措施,在核心城市的市场份额争夺中开始占据上风。然而,价格战也让外资品牌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品牌神坛。
与此同时,以TCL、创维为代表的国产平板阵营,在极端困难的产业环境中,通过一系列应用技术的突破、售后服务的联合、渠道的精耕细作,保住了市场份额50%的“生命线”,同时缩小了与外资平板在品质、品牌口碑上的差距,并在最薄弱的上游核心部件领域开始了战略布局。
根据TCL方面提供的中怡康城市市场监测数据,以销售额为参考指标,2005年10月,中外平板阵营的市场份额各为72%和28%;而到2007年10月双方的市场份额发生了逆转,外资阵营份额上升到60%。据介绍,在2007年“五一”黄金周,外资彩电已经悄然实现了首次对本土品牌市场份额的赶超。
中怡康的城市市场数据显示,外资平板在过去两年中曾经在5个“节点”上与国产平板的份额最接近,即2006年1月、5月和10月,2007年5月和10月,其中2007年5月和10月份额都超过了国产平板。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些时间适逢元旦、春节旺季及“五一”、“十一”黄金周,外资平板正是抓住了这些“黄金点”来集中资源降价。
据悉,这种集中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与国美、苏宁等连锁渠道的合作。2007年,国内传统渠道与国美、苏宁等电器连锁的份额比例已经从2004年的3:1,转变为2007年的6:4,电器连锁的份额达到36%。而坚持“低价战略”的国美、苏宁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将其主推产品从国产转为外资。
不过,虽然关键节点上的数据外资占据优势。但中怡康外资阵营份额上升到60%的数据只是城市市场的监测数据,加上增长速度更快的二三级城市市场和刚刚起步的农村市场,中外平板2007年在销售额的比例上应该说打成了平手,而在非黄金周(例如2007年7—9月)期间,国产品牌与洋品牌的份额也在各50%的份额上形成僵持。
长虹多媒体产业群董事长郭德轩日前表示:“2007年国产品牌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不仅保住了50%的份额‘生死线’,而且迎来了生机,双方战局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业内人士分析,总结2007年的国内平板市场的竞争,外资平板的武器是价格和电器连锁,而国产平板的武器则是最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售后服务升级和渠道深耕。
实际上,价格战的双刃剑除为外资争得市场外,也让外资品牌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品牌神坛。夏普液晶“台湾屏”事件引发的诚信危机从2006年延伸到了2007年,LG彩电的“翻新门”事件以及其处理态度使之品牌形象大大受损。
在品牌形象之外,持续的降价也在损害外资彩电企业的利润。信息产业部2008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11个月外资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首次落后于全行业,其中视听产品外资企业的利润率更低。
相反,在外资走下神坛的同时,国产品牌却在酝酿着一股反击的力量。在外资彩电的压力下,以往常年厮杀的本土企业开始携手,以售后服务联合为核心的“春风计划”强化了自身优势,商务部等部委近期开展的“家电下乡”计划也对国产品牌巩固三四级市场起到了正面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在平板电视的技术应用速度方面,国产阵营液晶全面走在了外资品牌的前面。从最早创维引导可录电视,海尔引导流媒体电视风潮开始,2007年创维推出可播放RM格式的酷开电视,TCL多媒体研发出领先全球的“薄绝H78”超薄液晶电视,其自主研发的“自然光”技术上做到了世界领先并成功向日本芯片企业出售了核心专利技术。2008年刚开年,康佳推出了全球首个“120Hz加双倍高清”技术平台。
TCL多媒体副总裁、中国业务中心总经理韩青表示:“我们认为靠降价牺牲品质和品牌来换取市场份额不是明智的做法,而坚持理性竞争和价值竞争才是真正的赢家,在这样的搏杀中,一时的市场份额得失是不重要的。”据其介绍,2007年TCL“炫”系列高端产品价格甚至高于外资平板,在高端平板市场中TCL是国产平板中唯一进入前三位的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在上升,利润却不断下滑,这样的运营模式注定是无法持久的。经过了2007年艰苦的相持后,2008年的市场天平无疑在向国产品牌倾斜。而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也告诉记者,韩国品牌三星从1988年任命一批三、四十岁的年轻高管团队开始,加快新技术开发,开始了追赶索尼等日本品牌。当时三星在液晶、等离子等领域提前布局,只用了10多年时间就抓住CRT向平板过渡的机会赶超了所有的日本对手,中国企业现在走的路也正是这样一条赶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