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京东方疯狂的液晶:巨额亏损不是梦的终点

来源:财经 更新日期:2007-04-18 作者:佚名

前言

    京东方耗资百亿元打造的液晶王国面对的是巨额亏损,但这并不是梦的终点,一个更庞大、更具野心的计划正在越走越近 。

  五年之前,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725,下称京东方)曾是液晶市场上最凶悍的买家。

  按照董事长王东升倾力打造的以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为核心的高科技突进路线,京东方在液晶领域的上下游发动了一场全方位的收购――从收购韩国现代集团(Hynix)的STN-LCD及OLED业务起步,继而收购更高端的TFT-LCD(薄膜晶体管彩色液晶显示器件,主要用于显示屏)业务,最后直接收购拥有分销渠道的冠捷科技,再投入巨资建立第五代TFT-LCD生产基地。

  一个庞大的液晶王国在短短五年间诞生,但是,百亿元投资所带来的是巨额亏损。3月23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公司持有78.54%股权的京东方光电,以债转股方式,将其中约11.92%股权出售给北京市国资委全资控股的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偿还其投资的3.1亿元委托贷款本金;另61.62%股权作价16.4322亿元,出售给京东方投资。

  交易完成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仅保留京东方光电5%的股权。京东方大尺寸TFT-LCD生产线的运营商――京东方光电实际上被完整剥离出了上市公司。

王国初就

  这一被外界称之为“壮士断臂”的资本运作,直接目的是为了避免京东方因连续两年经营亏损而带上ST(退市风险警示)的帽子。公告同时称,剥离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后,京东方将调整战略方向,专注于小尺寸移动和应用TFT-LCD显示产品的相关业务。

  然而,这并不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液晶梦的终点。

  根据京东方2006年12月27日发布的公告,京东方宣布已与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广电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合称上广电)、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龙腾控股有限公司(下合称龙腾电子)签署《意向书》,三方拟以各方拥有的TFT-LCD业务,共同组建新公司,计划在2007年6月30日前就整合事项达成协议。

  在剥离行动之后,一个更加庞大、更具野心的计划正在越走越近。

  京东方的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同其他后来纷纷涉足液晶面板制造的公司一样,在进入液晶显示领域之前,京东方的主营业务是彩色显示管制造;公司最重要的利润来源,是与日本松下合资成立的北京松下彩色显示管有限公司(BMCC)。

  但是,由于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日方手中,京东方处处受制于人。或许正是因为亲身经历了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的难处,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日后对于收购大液晶面板的核心技术,表现出超常的热情和执着。

  1994年,京东方开始尝试进入液晶领域。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陷入财务困境的韩国现代集团希望出售旗下的液晶生产业务,以避免整个集团的现金流出现断裂。这让京东方看到了机会。

  王东升认为,如果京东方完全依靠自主研发,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进入主流的液晶制造领域,只有通过并购掌握核心技术,京东方才有可能迅速实现从传统的CRT(阴极射像管)向LCD(液晶屏)的转型。

  很多京东方的董事会成员反对这一“蛇吞象”式的收购提案。在他们看来,京东方当时净资产只有约20亿元,高达3.8亿美元的收购金额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但在王东升的坚持下,董事会最终于2002年年底通过了这一并购提案。

  京东方获得的不仅是韩国现代包括二代、三代和3.5代共三条完整的TFT-LCD生产线和技术专利,还有相关建筑物、厂房等其他固定资产和TFT-LCD专利全球营销网络,以及从现代集团转过来的韩国外换银行、韩国产业银行等债权人的大约2亿美元长期贷款。中国国内银行团为收购提供了9000万美元现金。

  收购之日,正是液晶价格攀升之时。2003年,15寸面板价格由170美元上升到230美元,这更激发了京东方管理层大力进军液晶产业的雄心壮志。

  几乎在收购韩国现代生产线的同时,京东方已经着手在为建设自己的第五代TFT-LCD生产线进行融资。这条生产线预计总投资高达12.5亿美元,除注册资金5亿美元,其余资金计划全部通过银团贷款筹集。

  京东方管理层乐观地认为,新生产线建成后,依托韩国现代的技术和研发实力,京东方将很快成为全球主流的液晶面板供应商。

双线困境

  但后来的情况证明,随着产业环境的迅速变化,海外和海内的双线扩张成为了京东方不能承受之重。

  2005年5月25日,京东方第五代TFT-LCD生产线正式量产,产能为每月6万片。不凑巧的是,赶上了液晶面板价格的“暗黑时代”。

  在京东方搭建第五代生产线的同时,全球液晶面板产能扩张也进入一个高峰。从2004年四季度到2005年四季度,全球共有11条4.5代以上的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这些生产线形成的新增产能在2005年开始显现。

  从2005年11月开始,主要尺寸的显示器液晶面板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其中17英寸液晶面板价格下滑13.53%,这对以17英寸面板为主要产品的京东方造成极大压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京东方贸然上马第五代TFT-LCD,是典型的“波峰投建,波谷产出”的举措。京东方的第五代液晶生产线在切割液晶面板的经济效率方面,难以同三星、LG、友达光电这些拥有更先进的第六代、第七代液晶生产线的“国际大鳄”相比,成本明显处于劣势。京东方一度寄予厚望的新液晶生产线,从投产的第一天开始就必须面对巨额亏损的处境。

  中金公司的液晶行业分析师祝伟评价说,“作为后来的技术追赶者,京东方只能采用技术上可行的成熟技术。不能立即跟上最新的技术变化,这决定了京东方在成本上的劣势。”

  京东方公司年报显示,到2005年12月31日,公司累积亏损约10.95亿元,流动负载已超过流动资产2.39亿元。

  为帮助京东方脱离困境,在北京市政府的推动下,2005年4月10日,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联手国内八家银行,与京东方下属公司京东方光电科技签署总额为7.4亿美元(约合61亿元人民币)的银团贷款协议,重点解决京东方TFT-LCD第五代项目的资金短缺问题。这笔贷款,是当时建设银行作为牵头行为境内企业提供的金额最大的一笔美元银团贷款。

  参与此次银团贷款的九家银行的贷款资金组成情况是:建行北京分行2.5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北京营业部2亿美元、中行北京分行6000万美元、交行北京分行6000万美元、农行总行营业部5000万美元、华夏银行北京分行5000万美元、北京银行3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北京分行3000万美元、厦门国际银行1000万美元。

  2005年10月和2007年3月,京东方TFT-LCD第五代生产线项目又两次获得北京市政府的政策贴息各9000万元,以及北京市财政局的专项补助资金5327万元。

  但由于全球液晶面板价格仍处在低谷,加上京东方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亏损持续扩大。京东方的公告显示,2006年预计全年亏损17.31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亏损12.2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减少35.27%。巨额亏损之下,政府的救助有如杯水车薪。

  就在京东方国内的五代液晶生产线艰难前行的同时,京东方在韩国收购的液晶生产线,也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运营韩国三条液晶生产线的京东方韩国子公司――BOEHydis从2004年下半年以来连续亏损,2004年亏损1452亿韩元;2005年亏损1192亿韩元(约1.25亿美元);2006年仅上半年亏损就高达1190亿韩元。不得已,京东方只能将韩国子公司申请企业“回生程序”,不再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一位了解京东方内部运作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京东方韩国生产线之所以连续亏损,除了生产线技术较为落后,最重要的原因是运营成本过高。他表示,当初京东方收购现代生产线,最看中的就是现代手中的液晶专利技术,以为收购完成后就能将技术转移到国内。

  但实际的情况是,液晶面板的生产更类似于手工艺品制作,流程控制、投料比例这些关键环节,都依照湿度、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完全靠生产线工人长期的经验来把握,而这些关键环节的技术员工很难取代。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京东方面对强势的韩国工会一再退让,韩国员工在享受高工资、高福利的同时,大大推高了本就已经偏高的运营成本。“韩国一位工程师到中国出差,有时一天的报销费用竟然高达5万元人民币。”这位人士说。

  韩国生产线只是京东方国内五代线情况的一个投影。上述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京东方在国内的液晶生产线同样由韩国员工全面掌控,韩国方面在原材料、设备的采购上具有决定性话语权;中方一提出改换更加便宜的采购渠道,就往往被韩国员工以“影响产品质量”为由否决掉。

  京东方曾经希望逐步将国内的五代线移交给中国员工来运营,但这一目标短期内显然无法实现。

产能之痛

  TFT-LCD是一个典型的“大者恒大”和“产能决定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厂商只有迅速将产能扩大,成本才能摊薄,采购原材料的议价能力才会提升,产品也才具备竞争能力。

  液晶面板的成本与切割尺寸的大小也有关。五代线面板以15英寸或17英寸的尺寸进行切割非常经济,但切割20英寸以上的大屏,则不可避免造成浪费。生产线的代系越高,切割大尺寸屏时的综合使用效率就越高,加之大尺寸液晶面板售价本来就高,利润就越高。

  从2005年11月到2006年2月,26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仅下滑了1.22%,37英寸液晶面板价格仅下滑了2.4%,32英寸液晶面板价格也只下滑了4.1%。同期,15英寸、17英寸液晶显示器价格跌幅,却高达10%以上。

  就在京东方还在依靠五代生产线苦苦挣扎时,主要日韩液晶面板厂的八代生产线,便已经开始量产。为了维持全球液晶电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夏普公司还计划斥资5000亿日元(约合42.6亿美元),投入液晶面板第十代生产线建设。

  想要摆脱依靠17英寸液晶面板作为主力产品的不利局面,京东方必须建设更高世代的TFT-LCD生产线。

  《财经》记者获悉,京东方曾计划再建一条六代和一条7.5代TFT-LCD液晶生产线,分别计划在2008年一季度和2009年四季度量产,用于切割从19英寸到47英寸的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但在第五代生产线和海外公司双双亏损的情况下,面对每条造价高达20亿美元的新生产线预算,京东方还只能望洋兴叹。

  2003年,被视作京东方的“大扩张年”。其时,京东方资产负债率最高达到70%,收购韩国现代液晶生产线时借了9000万美元贷款,财务费用高达1.7亿元。公司B股增发完成后,负债率回落到50%以下。但是,在2005年巨额贷款以及巨额亏损的压力下,根据其2006年公布的业绩报告,目前的资产负债率又回到75%以上。

  即使京东方目前的第五代TFT-LCD生产线,由于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扩充产能,导致对上游配套厂商的话语权缺失,成本居高不下。业界普遍估计,京东方TFT-LCD液晶面板的综合成本与国际一流厂商相比,一直存在10%左右的劣势。

  在京东方的对外公告中,对亏损原因提及较多的,是上游“关键原材料进口的高成本”。中华液晶网运营副总彭凯宁告诉《财经》记者,京东方在北京的第五代TFT-LCD液晶生产线初期产能只有6万片/月,即使后来增加到8万片/月,也难以吸引上游厂商到北京建厂。

  他说,以玻璃基板为例,为了保证温度恒定,玻璃熔炉一开动便不能停,需要不停地投料;除非京东方再增加两条同样的生产线,否则,玻璃基板厂商根本不会把生产基地搬到北京来空转。

  京东方一位内部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上游配套厂商不在京东方的生产线周围建厂,液晶面板生产需要的彩色滤光片、偏光片、背光模组、驱动IC以及玻璃基板等全需要进口;价格昂贵不说,供货周期也大大加长。“订单高峰期,原材料库存不够,生产线又不能停,就只有从台湾用飞机空运原材料,和烧钱没有两样。”

  生产成本太高,也限制了京东方对产业链下游厂商的控制能力。

  2003年,京东方曾以10.5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冠捷科技26.36%股份,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冠捷科技是全球最大的PC显示器生产商,在2005年全球市场的份额接近35%,年产能达到3500万台。

  京东方收购冠捷的初衷,是希望进一步控制下游。京东方预计,2006、2007、2008年度,冠捷在京东方的最高采购金额额度分别将达到6亿美元、7亿美元和10亿美元。

  但现实情况相当残酷。17英寸液晶显示器价格大跳水后,冠捷为了保持利润,只能削减向成本较高的京东方的采购数量。香港群益证券的报告指出:“冠捷的盈利能力与面板价格成负向关系。”

  京东方的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至2005年度,冠捷科技从京东方采购TFT-LCD面板的金额,分别为12400.4万美元、15891万美元、15472.9 万美元;2006年的最终采购额也未超过2亿美元,远未达到预期。上述京东方内部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从战略角度看,冠捷对于京东方的意义已不复存在。

  今年1月18日,京东方宣布,以5.3元港币/股的价格,将其持有的冠捷科技10.3%股份出售给飞利浦,出售总价为10.6亿港元。十天之后,京东方再次发布公告称,继日前配售2亿股冠捷科技后,公司将于适当的时间全部出售手上剩余的11.55%股权,彻底退出冠捷科技。

前途未卜

  京东方第五代TFT-LCD液晶生产线被剥离出上市公司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仍并非终局。自去年底宣布三方签署整合协议以来,京东方、上广电与龙腾电子的整合,已在各方的关注与疑虑中启动。

  据《财经》记者了解,促成此次国内三方液晶势力联动的最大推动力,源于主管部门对国内液晶产业布局散乱、无法形成有效合力以抵御国际竞争压力的担心。为了避免京东方连续巨亏的悲剧在上广电、龙腾光电的身上重演,主管部门决心以“三合一”方式,加大国内液晶行业的整合力度。

  作为高投入、高风险的TFT-LCD产业,合纵连横早已是大势所趋;三星-索尼、LG-飞利浦、友达光电等,均依靠产业联合与合并来抵御风险。

  西南证券长期研究液晶显示行业的分析师窦昊明分析认为,国内三家公司液晶业务的联合,将使得新公司的产能达到20万片/月,相当于全球产能的6%,位居三星-索尼、LG-飞利浦、友达光电、奇美电子之后,与中华映管相当,位居全球第五。

  “虽然产能规模还未进入全球一线厂商的行列,但无论在议价能力、生产成本上,都要比三家公司各自为战更具竞争力。”窦昊明称。

  京东方内部的评估报告也认为,在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背景下,新公司有助于提升国内TFT-LCD行业的融资能力、产能和抗风险能力。

  新的合资公司将以何种面目示人,仍在未定之天。此前业内传出的方案中,上广电占新公司30%股权、京东方占27%、龙腾光电7%,剩余的36%股权由国资委持有。这一方案,显然不被京东方和龙腾光电所认可。

  京东方内部的评估方案指出,京东方依托“超过十年的TFT-LCD制造经验”、“国内最大的液晶产业集群”和“众多国际客户网络”,理应成为重组中的主导方。而昆山市招商局的官员在听说龙腾光电只占7%的股份后,立刻打电话到龙腾光电,询问“为什么我们才占这么一点股份”,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一位接近重组的人士透露说,此前三方争论的焦点是:新公司的股权结构究竟按照生产线的资产净值来分配,还是按产能来分配?如果按照产能进行分配,上广电旗下的第五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产能是每月9万片,京东方为每月6万片,龙腾光电为每月3万片,龙腾光电的生产线投产时间最短,也最吃亏。如果按资产净值来分配股权,则正好相反,京东方和上广电的生产线已经陆续进行了折旧,龙腾光电则是新生产线,处于有利地位。

  《财经》记者了解到,即使三方股权得以确定,未来新公司计划之中的第六代TFT-LCD生产线落户何处,也将成为北京、上海和昆山三方争夺的焦点。西南证券窦昊明对新公司的前景不无担心:“不排除在合并前或合并后,三方会存在经营管理冲突的风险。”

  此前,京东方曾计划投资800万元,入股创维、TCL、康佳、长虹四家彩电巨头和深圳深超科技投资公司五家股东出资组建的聚龙光电。但由于参与合资的四家彩电厂商均属于竞争对手,相互怀疑,最终导致聚龙光电项目流产。

  五年一轮回,2007年,液晶面板价格在度过数年的冰川期后开始回暖,国内的液晶行业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起点。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