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身边朋友和同事的“装备”就能发现,消费电子产品在中国的普及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DVD影碟机、MP3、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手机……这些高科技产品在现代人眼中早就不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预测,到2010年底,中国市场将买进全球25%的消费电子产品。
消费电子产业最新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一个迅猛发展的产业,与国外相同领域的发展轨迹有哪些不同?打入国际市场,中国企业还需要掌握哪些技巧?作为全球性的数据调查公司,借助一些调研数据,GfK对上述问题上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电器》记者采访了GfK全球消费电子总经理Jurgen Boyny,从他那里获得了一些信息。
Jurgen Boyny首先给出一组数据向记者证实了中国消费电子的迅猛发展是基于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快速启动的大环境之上——2006年,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销售额规模达到5250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实现了15.8%的跳跃式增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也为消费电子产品提供了适宜发展的土壤。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有热情也有资本去尝试新产品,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也比较快,许多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手机等,在中国的普及也就用了十来年的时间。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巨大容量也引起了不少消费电子企业征战其中,这一点,从近年来索尼、松下、三星、日立等国际知名消费电子企业越来越重视将在中国市场同步上市新产品上就能看出端倪。而外资企业携技术在中国建厂、各品牌不断降低产品销售价格等因素也促进了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
据GfK预测,2007年,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将实现销售规模3923.18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的3583.66亿元人民币有9.5%的增长,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值将达到4516.45亿元人民币。
“中国企业的产品研发正在走入一个误区,他们过于重视从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出发。”Jurgen Boyny给出的这一观点让记者惊讶。看到记者一时不能理解,Jurgen Boyny解释说:“中国消费电子生产企业过于看重某个消费群体对产品的意见,为了迎合消费者而对产品操作方式、功能特点、外观设计进行改进,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创新,而是建立在市场需要某种产品的基础之上的改良。”
GfK数据显示,在西欧市场,消费电子产品的销售额规模由1998年的352亿欧元增长到2006年的505亿欧元,增长幅度达到43%,而在这一时间段内,由新概念、新技术、新设计思路支撑的新产品层出不穷,2006年市场上出现的消费电子产品种类要超出1998年许多。
Jurgen Boyny认为,产品创新使得西欧消费电子市场规模扩大,正是生产企业不断勇于创新才带动了市场增长。“调查显示,在一些发达国家,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处于饱和状态,除非产品完全报废,否则消费者是不会考虑购买新产品的,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消费电子的需求可以被视作零。面对这片市场,生产企业抛开消费者,开发全新的、能够给人类生活带来完全不同体验的产品,有时甚至是很单纯的,仅仅是希望将新技术、新材料、新概念应用于产品的研发。或许这些企业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在不能转化到产品的技术上,但这种创新思路打破了界限,往往会给产业带来历史性的变革。”Jurgen Boyny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据Jurgen Boyny透露,GfK预测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将销售2.06亿台电视机。在这当中,随着平板电视(含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生产技术不断成熟、市场认知度不断提高以及产品销售价格不断降低,这种体积小、画面显示效果出色的新兴产品博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