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8.12)一周平板电视大事件回顾
夏普在美起诉三星 称侵犯五项LCD专利技术
8月6日据外电报道日本夏普公司周一在得克萨斯州东区地方法院起诉三星电子、三星电子美国公司和三星通讯美国公司,指控三星公司侵犯五项用于提高LCD显示质量的技术专利。
起诉书指控的侵权产品包括:三星生产并在美国销售的LCD模块、三星电子美国公司生产和销售的LCD电视和显示器、三星通讯美国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手机。夏普要求法庭禁止侵权产品的销售,并要求三星赔偿损失。同时还要求由陪审团审理此案。
五项专利的美国专利号码分别为4649383、5760855、6052162、7027024和7057689,全都与LCD模块有关。夏普公司从1970年起开始研发LCD技术,1973年在全球率先在计算器中应用LCD。从2006年起,夏普与三星就LCD技术许可进行了谈判,但遗憾的是谈判未能解决问题。
牵手欢乐谷,康佳彩电欢乐营销创造快乐暑期
康佳和欢乐谷作为华侨城集团旗下两大强势子品牌,强强携手为人们演绎了一场快乐的营销“聚会”,如同苦夏里的一丝清凉的甘甜,让消费者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快乐体验。
在这场主题为“康佳双倍高清,欢乐大特惠”的“欢乐宴会“中,康佳多媒体北京分公司与北京欢乐谷“精心调配”,为消费者奉上超值馈赠与现场体验两类“欢乐大餐”,并通过重点门店、欢乐谷及社区三线出击,让更多消费者亲身体验到了康佳平板电视“双倍高清”的精致画面带给人们的快乐享受。
外资平板国庆前涨价传言在成都被击破
近日业内有消息显示,从上月中旬开始,包括三星、索尼、松下等在内的外资平板电视价格普遍上涨了10%~15%。有关人士认为,外资平板的本轮涨价很可能是彩电旺季来临前的一次“战术”——淡季涨价只为造成旺季“大降价”的假象。而记者通过调查了解成都市场后发现,外资品牌旺季前涨价现象并未在成都市场出现。
近期,家电业内很多网站、媒体纷纷转载消息,称一些外资品牌从上月中旬起将终端零售价格普遍上调10%-15%的空间,涨价的理由为成本增加、五一低价促销后恢复到原价、机型功能改进等,但更被认为是外资在彩电销售旺季来临前实施的策略,从而给市场(尤其在主流机型这一块)造成“大降价”的假相,以最大限度抢占平板份额。
成本涨价影响零售 平板“涨”声四起
小尺寸平板电视正在涨价,预计涨价幅度在10%左右。近日,彩电市场不断传来涨价消息。记者从南京各大家电卖场了解到,从8月份起,32英寸至42英寸之间的平板电视悄悄涨价,其中32英寸小尺寸平板电视更是走在了涨价的前列。
等离子面临液晶全线逼宫 阵营又失一巨头
等离子电视阵营又失去一位外资巨头。昨日(6日),东芝电视中国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态,未来将把全部精力放在液晶电视市场。而来自京城各家家电卖场的信息也显示,目前家电卖场中液晶电视的销量远远超过等离子电视。
“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已经进入成长期,预计到2008年,液晶电视销量将超过1000万台。”东芝电视中国区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东芝未来将致力于研发、制造和销售液晶电视,但对等离子电视市场只字未提。
“目前等离子电视在卖场销售中仅仅相当于液晶的1/3。”大中电器友谊店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专家则指出,等离子电视要摆脱目前的低迷态势,必须避免与液晶争夺42英寸左右的“主流尺寸”,而是应该向超大尺寸和小尺寸两个方向发展。
康佳发白电业务 剑指行业第一阵营
8月4日,坐落于安徽滁州的康佳白电工业园一期冰箱生产线落成庆典上,康佳集团副总裁何建军宣布,未来几年,康佳将在白电行业集中发力,预计到2009年底,康佳白电将建成年产能280万台的冰箱、洗衣机基地,并由此跻身于国内白电一线生产厂商阵营。
彩电和手机是康佳集团多年来的主业,1998年康佳涉足白电生产领域,但在2007年以前,白电业务一直没有成为康佳的战略重点,产品线则主要以中小型冰箱为主,目标市场集中在三、四级市场。但近年来康佳逐渐提升了白电业务的地位,产销量已经连续几年保持着50%以上的增长率,这进一步增强了康佳做大白电业务的信心。
平板电视销量下滑 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第二季度,中国平板电视销售量及销售额较第一季度均有所下降。二季度国内品牌都表现疲软,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外资品牌通过降价的手段,使得其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显然,看到这份报告折射地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的平状,许多人都会提出几个疑问:第一、造成今年二季度我国平板电视销售量及销售额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对外资品牌近两年来开始的大幅降价促销行动,国产企业又应如何应对?第三、TCL日前决定将定向增发筹集到的14亿元资金投向液晶模组项目,此举对于增加国内企业今后的发展,以及提升市场占有率又能起到多大作用?笔者以为,对于今年二季度的国内平板市场的销量下滑,应该是企业出于长期发展和短期盈利的目的,主动采取的一种自我调控的行为。由于此前,国内企业在平板电视上的经营不盈利,甚至还出现了一部分的亏损。显然,国内企业一度想通过大规模运作带来规模化收益的预期落空了,因为在平板电视发展初期规模化收益是行不通的,甚至还会导致企业丧失一大部分的新品营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