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暑期是平板的销售淡季,但家电市场并未因此而冷清,相反价格的比拼依然十分激烈,如某32英寸液晶电视经销商还没有拿到货,价格战和口水战就已经上演了。事实上,自打进入2007年以来,接连不断的降价、停产、换代,不要说消费者,就是经销商也不得不感慨道:“命运不是我能掌握,我只能倍加小心!”既然经销商都要格外小心,消费者是否也有需要谨慎的地方呢?回答是肯定的,尽管目前平板的价格越来越让消费者接受,但市场的混乱中让商家更急于寻找下家,除了“清仓”、“停产”以及“翻修品”的判定外,市场中私下里流行的“传言”同样不可轻易信!
平板电视不赚钱
“平板电视不赚钱!”很显然该传言的始作俑者是厂家。厂家之所以要这么说,无非是想让消费者相信:现在的价格已经是最低了!尽管消费者并不十分相信,但随后价格的依然持续走低,却让消费者不得不对“低价”产品的质量产生疑问,从而错失良机!
近期液晶面板的确涨价了,液晶电视没跟着提价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证明平板电视从此就不赚钱了。目前,32英寸面板比4月份平均上涨了20美元,37英寸也在6月份上涨了10美元,其他尺寸面板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32英寸面板2005年底的价格为600美元,至此次涨价前,其价格已经最低下滑到了305美元,20美元只不过是略有上浮。此外,控制板的成本为300~400元人民币,电源70元人民币,外壳70~100元人民币。如果用平均销售价格(5500~7000元人民币)减去整机成本,32英寸液晶电视的毛利率要在30%以上;等离子的利润同样可观。仍以32英寸的产品为例,根据LG给国内厂家提供的报价来看,32英寸等离子的材料成本应在200美元左右,再加上35~40美元的滤光器以及其他外壳等部件,一台32英寸的等离子成本也就在240~250美元之间,合约2200元人民币。即便再考虑到渠道促销、员工工资等相关费用,32英寸等离子售价即使降到4000元人民币也是有利润的!
点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长久做赔本生意,一个行业更是如此。平板市场价格越战越勇的背后,其实已经彰显出了其内部存在“暴利”的本质。要知道,以目前平板生产线的投入产出比计算,在现有基础上产量每提高一倍,其综合成本就会下降30%~40%,所以平板电视的价格战不是已接近尾声,而恰恰是刚刚开始。按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降到目前的二分之一的时候才能够真正脱离“暴利”形象!由此可见,消费者完全可以抛弃“平板不赚钱“的传言,放心选购价格日益下跌的平板。
外资品牌价格高
不可否认,不仅是在家电领域,几乎所有有国外品牌参与的行业中,国外品牌虽然质量不错,但总保持着价格高得惊人的形象!不过随着PC,电视等领域国外品牌的“暴利“面纱被揭开以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青睐国产品牌,但这并不代表国外品牌在竞争的逼迫下不会展露出”低廉“的一面!
2006年春节,以索尼为首的八大外资平板电视首先发起了降价战。背水一战下,国产品牌只能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与外资品牌大幅比肩“跳水”,双方跌价动则四五千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电子商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以来,不同尺寸的液晶电视平均销售价格降幅都在30%以上,其中32英寸降幅更是逼近40%。
目前,除了长虹、厦华、TCL等本土品牌外,索尼、LG、夏普、松下、日立、三洋等外资品牌,32英寸液晶电视的价格也跌到4000元,而40英寸和42英寸也分别降到了8000元和10000元。种种迹象表明,外资产品的价格已经不比国产产品的价格高了。同时,据了解,2007年3月至5月,国产32英寸液晶电视降价额度在200元左右,而三星等外资品牌的价格从7500元下降到6600元,飞利浦价格从6600元下降到6200元,降价幅度明显比国品偏大。受外资品牌降价策略的影响,目前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正逐渐扩大,而国产品牌正逐步缩小;另外,创维数码彩电事业部总裁杨东文近日表示,2007年下半年40英寸以上将是国内液晶电视企业的主攻方向,因为32英寸、37英寸明显竞争不过国外品牌。尤其可见,未来市场上的低价先锋已不在是国品的专利,甚至还极有可能被外资品牌独占!
点评:外资固守高价是为了赢得利益,当前积极降价同样是为了赢得利益。在平板市场还没有拼到成本底线的今天,价格高高在上就意味着放弃市场,放弃利益,外资当然不会这样。尽管受迫于国产品牌是那样的不情愿,但并不代表外资品牌不会打价格战。事实证明,真正打起来比国产品牌还猛!
国产产品底气足
毫无疑问,谁也无法否认国产品牌在降低平板电视价格方面的功绩,但因此就盛传国品拥有长久的反击能力是不对。一旦合资品牌摘掉了“昂贵”的帽子,我们不得不承认合资品牌才拥有着雄厚的后发底气。
熟知平板行业的朋友可能知道,在目前液晶电视表面繁华背后的致命危机已到眼前,表现在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进口,核心技术要花钱买,产业链受制于人,从而使得国产液晶电视虽然占据国内70%的市场,但80%的利润却被外国厂商赚去。液晶产业链主要包括提供原材料、设备的上游产业、提供零部件及配件的中游产业以及整机组装的下游产业。据悉,液晶电视的核心部件有两大部分:一个是TFT-LCD液晶面板,一个是IC线路板。这两部分核心部件占整机80%以上,产业集中度非常高,技术为少数企业所垄断。以占液晶电视整体成本70%以上的面板为例,全球液晶面板都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前三大液晶电视面板厂商三星、LG-飞利浦与中国台湾友达的市场份额之和已高达近60%。而中国大陆目前仅有三条第五代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主要应用于20英寸以下的液晶显示器,市场份额不足2%。由于牢牢垄断着上、中游材料及零部件的技术,外国厂商拥有定价权,能够保证丰厚的利润,并且他们不愿将先进的技术转让出去,这一点在等离子领域表现更为明显,国产品牌要想获得平等的竞争能力绝非易事!
点评:至少70%的成本掌控在别人甚至是对手的手中,国产品牌虽然可以大手笔地挥砍“暴利”,但以目前的状况来看,要想一直获得较高利润却是很难。而没有雄厚的利润,怎么会有强劲的底气呢?
等离子反击液晶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核心技术上的短板,让国产平板厂商在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的选择上一直左右不定。在2002~2004年平板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等离子可谓风光无限,业内和媒体都普遍看好等离子,当时的液晶被断定无法大尺寸,再加上严重的视角问题,被仅限定为餐厅及卧室电视。于是液晶阵营选择了广泛结缘,技术相对开放的策略,国产品牌于是几乎清一色地向液晶阵营靠拢;如今,等离子也感到了生存压力,不得不放宽合作要求,以长虹等离子面板生产线上马为标志,国产品牌又趋之若骛地积极实施脚踩两只船的策略,并大势宣传等离子要反攻液晶电视,似乎价格低廉的等离子马上就铺天盖地袭来了!
2007年6月14日,很多媒体都收到一封来自海信公司的电子邮件。
邮件中,海信宣布自己将推出全球首款32英寸等离子电视,拟定售价6000元左右。这几乎是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在一个月前,国内主流彩电企业还表示等离子不可能替代液晶成为平板电视主流产品。随后,其他国产彩电企业也相继表示准备“回归”等离子电视产业,一场啼笑皆非的战役就此打响。海尔随后透露,海尔32英寸等离子电视6月中旬就已在全国海尔专卖店布货,售价只在4000元出头;创维则肯定地称:创维32英寸等离子电视的新品上市价格“肯定在5000元以内”。合资品牌方面,松下出面力挺海信,称32英寸等离子电视比同尺寸液晶电视售高有理,原因是等离子电视画质优于液晶电视。然而后来的发展却是,6月20日海信终于再次出招,称其32英寸等离子电视的售价已由最初的6000元下调到4500元。赛诺市场研究公司AV部研究总监盛哲笑称道:在未上市就纷纷降价的背后,是国产厂家已把32英寸等离子电视锁定在了平板电视中低端档位,以此来对液晶电视和外资品牌发动攻势。不过,纵观全球,等离子短时间内斗不过液晶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有数据表明,2006年全球等离子电视销量不足液晶电视的五分之一。中国市场更为典型:2007年第一季度,等离子销量不足液晶的十分之一。预计液晶电视2007年全球出货量在6900万台以上,而等离子电视仅有1400万台,前者出货约为后者4.9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更容易接入数字电视的液晶才能代表平板电视的未来,这正是国际彩电巨头纷纷把重点放在液晶上的根本原因!
点评:虽然可以说由于等离子的大意,让液晶电视今天的成绩来的有些轻松,但事实已经证明,液晶的成功绝对是因为自己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决定未来生存的关键时刻,液晶是否也会麻痹一下放等离子一马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从而注定等离子的反击是漫长的,消费者暂时完全没有必要考虑等离子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