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陈先生买了台42英寸液晶电视,实际卖价和标价相差6000多元,这让陈先生纳闷:彩电的“让利”空间为何如此悬殊?
记者日前在红旗河沟店某家电卖场平板电视展台,询问标价11980元的42英寸液晶电视,促销员很干脆:可少1400元。当记者以价高了为由欲关注其他品牌之际,他连忙拿出手机,说要请示一下经理,看能不能给个“请示价”,消失约5分钟后,返回称,经申请可再优惠1000元。见记者仍嫌高,他连忙补充,由于还没开张,如今天你决定买,再少1000元。
读者千万别以为这样的砍价就砍到了底线。某国产彩电重庆分公司负责人笑称,很多消费者都有这样经历:到卖场看到“××液晶狂降5000元”、“××电视原价××××,现价××××”,以为有很大实惠,凭借砍价功夫与促销员狂磨嘴皮后,以为所买电视接近底价欣然而归,其实,消费者不知其中另有玄机——因为部分品牌,暗地里给促销员准备了至少五套价格表,即一台彩电有五个价格等你来砍。
五个价格分别为:标价(一次报价)、让利价(二次报价)、电话申请价(三次报价)、领导特批价(四次报价)、底价(五次报价)。这五套价格正是为恭候部分有“砍价偏好”的顾客,且能确保几次讨价还价后,厂家仍然有一定收益。据说价格空间更大洋品牌尤为明显。
除这一手法外,部分彩电厂家干脆直接虚高标价,再宣称返现×××元、狂降×××元,给消费者以实惠错觉。
卖价与标价相差甚远,使得标价失去实际意义,市民周先生等认为,现在厂商的所谓标价已失去“明码实价”的实际意义,完全是在玩欺哄消费者的价格游戏。
厂家此举是否违规?市物价局价格监督监察分局举报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这类情况尽管有价格欺诈嫌疑,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取证难等原因很难鉴定。因此只能提醒消费者:为避免价格陷阱,最简单的办法是购买时货比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