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在钢丝索上的液晶电视
2007年4月27日,业内转型最快的厦华电子发出2006年业绩预警信号,由于竞争激烈和库存过大等原因,厦华2006年期内其主营业务收入为81.5亿元,但亏损却高达5.23亿元。除了厦华电子,其他彩电企业平板电视的亏损还藏于水面之下。2006年年报显示,四川长虹的经营利润只有4000多万元,深康佳和海信电器的净利润也分别只有1.25亿元和1.52亿元。据了解,这三家企业CRT业务的净利润都超过3亿元,显然是液晶电视拖了后腿。专业人士表示,在销售额上液晶电视在2007超过传统CRT,如果液晶依然不能实现利润,那么厦华2006年的遭遇,可能成为2007年全部彩电厂家的命运。
1、国内企业的隐忧
3999元!在三年前是15英寸液晶电视的促销价格,如今却变成一些品牌32英寸大屏液晶的价格。按照业内人士的粗略计算,3999元卖出一台32英寸LCD电视,厂家就要为此倒贴1500-2000元。这一不计成本的降价行为发生在厦华宣告亏损、四大面板供应商宣布削资限产、行业赢利危机四起的背景之下。目前,液晶电视生产线的投资巨大,但下游的快速降价使生产商过快地面临利润危机。另外,从今年3月开始的液晶面板企业同进提价,从3月20日开始,华映率先提出其26英寸、20英寸面板价格将上涨5-10美元,很快友达、奇美等也发出了类似的涨价令。4月初,韩国的面板企业也加入涨价的军团,提价的面板尺寸扩张到32英寸。要知道,国内企业最具优势的尺寸区域是20英寸、26英寸和32英寸的液晶电视,这几大尺寸占了国内企业近50%的市场销量。很显然,这次提价5-10美元意味着国内企业将丧失所有的利润。本来面板涨价,液晶电视应该也跟着涨价,然而在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中,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敢擅自提价,因为谁提价就面临着出局。
不仅如此,从五一黄金周到现在,还有不少的品牌加入了32英寸液晶电视3990元的降价行列,如此一来,国产品牌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最让国内彩电企业头痛的是,在外资厂商占据优势的是40英寸以上领域,虽然大屏幕面板同样处于跌价状态,但是来自Display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40英寸以上面板的跌价空间依然有20-30%,这显然让本土企业两头受困。不掌握面板话语权,虽然以京东方、上广电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尝试投产LCD面板工厂,不过欠缺6代线以上技术储备的国内企业难免重现被国外厂商牵着鼻子走的尴尬。
2、面板业的亏损
2006年全球液晶显示器和电视机的强劲增长,并没有给上游的面板厂商带来好的业绩。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全球最大的大屏幕液晶面板制造商LG-飞利浦液晶显示器公司表示,由于面板价格下降,第二季度公司出现亏损,接下来的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继续出现巨额亏损。由于07年的第一季是淡季,所以情况依旧没有改善。受液晶面板降价拖累,LG飞利浦表示为进一步削减制造成本,该公司把液晶面板组装工厂移至中国,这也是大家看到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采用台湾面板的LG与飞利浦液晶电视的原因。
除了LG-飞利浦公司受液晶面板拖累之外,台湾液晶二线面板厂商也惨遭面板业的拖累。据消息称,作为台湾二线面板厂商的中华映管2006年全年亏损金额达到139亿新台币,而台湾另外两家液晶面板厂商彩晶和广辉同样都发布了亏损的业绩,统计数字显示三家厂合共亏损额达到300亿新台币。除了亏损外,现在台湾的二线面板厂面临资金困境,没有资金用于投建下一代生产线。面板不断地亏损,而下游整机商家则正在进行一场又一场的价格战,令上游与下游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两者陷入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3、五大液晶面板商深陷反垄断危机
因为涉嫌串通保价,三星、LG-飞利浦、夏普、友达光电、NEC等液晶面板巨头遭到了来自欧盟、美国以及日本、韩国相关反垄断机构的调查。如果被证明情况属实,进行串通保价的厂商将会被命令缴纳巨额罚款。有分析师估计每家企业的罚款金额将高达2亿美元,五大面板厂商的罚款金额累计将超过10亿美元,这个数字将创下历史上最高数额的反垄断罚款。接受调查的几大面板厂商几乎垄断了大屏幕液晶面板的供应,一旦他们有任何闪失,肯定对大屏幕液晶面板的供应有影响,最终也肯定会影响到终端的液晶电视产品。
4、液晶电视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相比PDP市场而言,彩电企业似乎更愿意选择在LCD市场扎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LCD整机市场有所动作的已超过30家,2007年整机厂商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另外,2006年,百思买收购五星正式进入中国并成功开设第一家旗舰店;同年,国美 也完成并购永乐。渠道商话语权越来越大,整机企业想通过价格不断走低的LCD赚取更多利润的梦想也要打折。
二、等离子“有利可图”
漫步在液晶电视卖场的消费者一定不会想到,原来身边的这台液晶电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而且这种危机的漫延会波及到消费者自身利益。而摆放在卖场一角的寥寥几台等离子电视,它们的关注的目光是那么的少,会不会面临的危机也同样的少,而且有机会在沉默中爆发呢?一切皆有可能,在液晶电视陷入危机之时,有厂商再次“蜂拥”等离子,而所有的一切都因一个“利”字。
1、厂商“蜂拥”等离子
在2006年8月正式宣布退出等离子市场后,索尼就坚定的站到了液晶电视阵营,与全球最主要的等离子生产商松下成为了一对市场“冤家”。随后,索尼更在广告宣传中不遗余力地为液晶技术鼓掌叫好。但是,在液晶阵营中坚持了不到半年后,索尼却再次传出了将重返等离子的消息,消息称索尼目前正与富士通日立等离子显示工厂(FHP)谈判,试图重返等离子电视市场。虽然索尼未真正对此事首肯,然而“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而且索尼重返等离子市场将有可能让索尼重新夺回彩电世界老大的地位,重返等离子市场对索尼有着无比的优势。首先,液晶电视本来的优势就不在大屏幕,所以索尼即使回到等离子市场,也不会对其大屏幕市场有太大的影响。索尼也可以放心地发展液晶和等离子两条线,达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局面。
其次,索尼液晶技术其实是三星的液晶技术,因为索尼三星合资的S-LCD工厂的液晶技术主要还是依靠三星。而索尼在液晶电视机上的最大优势是视频处理电路,但是这些电路同样可以应用在等离子电视上,并不是液晶专属技术;最后,对于索尼,等离子电视的高质、低价也将加大其在大屏幕市场的优势,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依靠索尼独特的电路技术和FHP的ALIS等离子技术,必然将大屏幕电视机的画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索尼重返等离子市场是利大弊。
索尼重返等离子市场,对整个市场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众所周知,索尼是个极有号召力的公司,不论旗下产品质量和性能如何,很多人为了追逐这个品牌而去买产品。只要是索尼的产品,后面总有一大群“索尼迷”。一旦索尼重返等离子市场,对于现在有些号召力不足的等离子来说,索尼的进入无疑将给它们带来一针强心剂。笔者相信,随着索尼的重返将会有更多的厂商会光顾等离子市场。
2、等离子“有利可图”
就在一些企业因为不具有等离子屏资源而退出等离子市场时,自然就有人从中受益,日立、松下、LG与三星显然都是受益企业,其中松下电器2006年上半年获利增长21%,原因是等离子电视的销售强劲。其实,虽然PDP在这两年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就此武断地认为PDP过时或者无利润是不正确的。从统计数据来看,PDP在国内市场依旧保持每年30%左右的增长。
分析整个电视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电视技术的现状是一个多种显示技术并存发展的局面。每一种显示产品都有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消费群,哪一种电视最好是消费者说了算,而不是厂家、商家“规划”出来的。一种新的显示方式出现,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淘汰原有的显示方式,只是市场更加细分了,如长虹目前PDP、LCD、LED、CRT、投影、DLP等齐头并进发展。只有不断突破,才能延长每种显示技术的生命周期,永葆青春。而不断的技术创新就形成了各品类的差异化,如应用于平板电视的“量子芯”,应用于CRT和影院电视的“双倍素”技术。长虹在背投电视 市场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存在就是有市场,就是有利润,更何况这块市场还在小幅度的膨胀?在现阶段投资液晶屏生产线动辄上百亿投入的背景下,选择投入小、风险小的等离子屏生产线,还是比较理性的。毕竟做等离子屏的企业要比做液晶屏的企业少很多,竞争也不会那么激烈。
三、总结:市场需要液晶等离子双管齐上
平板化作为我国彩电领域的发展趋势已成为既定事实。然而,平板之中的液晶和等离子,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却一直有着明争暗斗。但是,这种明争暗斗所带来的结果却给国内市场带来隐性的危机,如果这种一边倒的发展势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扭转,那么无论对于等离子阵营或者液晶阵营的那些面板供应商、制造商而言,就会进一步陷入恶性发展的怪圈中。市场份额下滑,企业缺乏推广的动力,规模化优势无法体现,产品的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从而缺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最终消费者的关注下降,再反作用于整个产业链的上端,使企业陷入发展的死胡同。
另一方面,在我国企业根本不掌握平板电视上游核心技术的背景下,实施“液晶、等离子”两条腿走路策略,能够避免陷入发展液晶电视的单边困局之中,借助等离子这个同等的产品,来增强与液晶上游供应商判断的法码。因此,无论是液晶还是等离子,都是电视发展路上的一个部分,并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此外,对于市场上的诸多消费者而言,也要清楚地认知到,在平板化大潮中,除了液晶,还有等离子。这两种产品都各具优势,既能够避免液晶单边发展而造成的可选择性缩小,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场所、不同的需求,进行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