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自彩电业的两条消息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是,今年3月1日起,美国开始实施强制数字电视标准,对每台中国彩电将征收23美元的专利费,据称欧盟贸易委员会也在酝酿类似收费。二是,为应对美国设置的标准壁垒,在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的支持与协调下,由TCL、长虹等10大彩电企业合资组建的中彩联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宣布成立,公司旨在合力创新,共同推进中国彩电业自主技术的研发。
彩电曾经是中国制造业中最值得自豪的产业之一。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彩电业率先成为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经历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替代进口、成功击退跨国品牌取得国内市场优势地位、进而踏上国际化之旅这样一个产业的完整进化过程。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夜,彩电业发出了“不惧怕跨国公司”的豪言,并在短期内成为全球产量最大、全球市场份额最多、全球竞争力最强的中国家电产业。曾几何时,彩电业涌现出一批中国最令人仰慕的知名企业和企业家群体,造就了一批中国驰名品牌,占领了沪深股市的龙头位置,产生了多位“年度经济人物”。
当我们把彩电业列为中国制造业取得成功的典范热议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彩电行业整体上依赖于外国技术,延续着制造经济时代的“规模为王”的竞争方式,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通过规模战、价格战、概念战等手段打开市场。各厂家为生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生产过剩及竞相降价,结果是企业利润降低,更加没有余力投入资金开发技术,形成了恶性循环,致使最不容忽略的“开发自主技术”迟迟难以从口号落实到行动。
而日韩厂商则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为王”的竞争方式,开始悄悄投入重金进行技术更新,专利布局,引领着彩电产业由传统的显像管(CRT)电视向平板(等离子、液晶、有机发光)电视转型。
随着市场上平板电视取代CRT电视趋势加快,缺少技术储备的中国彩电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征收专利费事件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平板电视的关键技术和主要利润都集中于屏幕制造,而目前我国90%的屏幕依赖进口,要“向敌人买子弹来打仗”,多年来屡试不爽的低成本优势一夜之间丧失殆尽。近年,外资品牌纷纷扩大在华生产规模,并将绝大部分屏幕留作自用,以技术垄断抢占市场。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三星、夏普、东芝等外资品牌再次大幅降价,中外平板电视的价差也逐渐缩小。调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主要城市的电视销量前3名已与国产品牌无缘,在整体占有率方面外资品牌也已逼近国产品牌。有人惊呼:中国彩电面临崩盘!
彩电业的遭遇让许多人为“中国制造”担忧。其实大部分彩电厂商早已认识到研发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只是“有心无力”。用TCL总裁李东生先生的话说就是“掘坑现象”:一个行业,只要中国企业一介入,用不了多久就变成了一个大宗产品行业,大量的投资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想要转行,又因为这“坑”掘得太深,欲“拔”不能。进一步探究,研发能力缺失的背后,是知识产权理念和应用能力上的差距,是在产业发展洞察力上的差距,是企业战略谋划能力上的差距,而这种系统能力的再造绝非一日之功。这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危机所在。
彩电业的应对之策对中国制造业具有极强的标本意义。可以预计,彩电业今天遭遇的困境,很可能在我们认为有比较优势的其他行业中出现。成立中彩联,意味着中国彩电企业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中彩联将重点围绕加强联合创新,推动联合开发,推进“专利池”建设,应对国际专利纠纷,推广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应用等方面开展工作,针对产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从而使整个行业真正获得新生。此举或可让其他行业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工作必须未雨绸缪,以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