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松下、长虹、日立、LG、三星、先锋5大等离子电视巨头齐聚北京,欲借国家启动“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工程”的东风,打造“中国等离子产业集群”以对抗液晶阵营对大屏幕平板电视是市场的侵蚀。
5月26日,由中国电子商会主办的“2007年中国等离子电视市场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松下、长虹、日立、LG、三星、先锋等目前中国等离子电视市场上的主力企业共同探讨了等离子电视市场现状与趋势,达成了共同开拓中国等离子市场的共识。
松下电器(中国)家电销售公司视听数码营销公司总经理实繁建史表示,2007年松下将实施“32寸以上尺寸的产品全部采用等离子技术”的战略部署。此外,与日本富士公司共同携手投资的第五条等离子屏生产线正在建设之中,预计投产后等离子产能翻一番。此举被业内视为等离子阵营向液晶阵营实施“反侵蚀”的一个强烈信号。
此前,作为等离子阵营的领导者的松下电器,一直对外宣称,37寸以上用等离子电视,37寸及以下用液晶电视。5月26日,松下突然一反常态,将等离子和液晶电视的界限尺寸突然下降到了32寸。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LG也宣布将力推32寸的等离子电视。
近3年以来,液晶电视以其规模优势,不断从小尺寸平板电视向大尺寸平板电视进攻,液晶阵营近期甚至已经将战场拉到了大屏幕平板电视的门前,致使等离子电视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产量不断暴跌,业内一度认为等离子阵营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根据信产部公布的我国彩电业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等离子电视今年一季度产量只有区区11万台,同比去年同期暴跌95.5%。
近期让等离子阵营看到希望的是,2007年伊始,国家启动“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工程”,其中发展等离子显示屏将作为重点工程得到国家大力扶持。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王秉科副司长指出,等离子电视产业整体思路是: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重点发展42英寸以上PDP显示屏、驱动(驱动下载)电路及模块,掌握规模量产技术;建设PDP显示屏及模块生产线,鼓励引导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
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家电课题组负责人陆刃波指出,液晶电视在与等离子电视的较量中之所以在中国逐渐占上风是因为多数中国企业选择了上马液晶电视生产线,因为中国的住房面积普遍偏小,液晶电视在小屏幕中更占优势,但其实等离子电视在大屏幕上技术更佳,随着中国住房面积逐渐增大,等离子有很大市场空间。
陆刃波举例说,与长虹、松下积极开疆拓土等离子电视市场的坚定态度相比,韩国等离子电视生产制造主力——三星SDI显得有些摇摆不定了,甚至频频传出部分面板生产线停产消息,同时三星并没有把等离子电视作为在中国市场的主推产品。
陆刃波认为,在中国彩电制造企业全力投入液晶电视的情况下,三星SDI期望把等离子屏推销给中国企业,而不是寻求机会托起中国这个潜在的等离子市场,等离子电视产品形成不了强力的市场拉动,三星SDI的行为也将只是一种短期行为。现阶段的中国对等离子电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市场开拓和增长则需要国内外等离子整机制造企业与部件供应商等众多力量的合力推动。
业内人士认为,中日韩3国5大等离子巨头此次聚首北京更多的是一个表态,尚没有更多实际的行动。相比之下,松下和日立的新合作更加实在,松下电器产业与日立制作所5月24日宣布,将互相供应等离子面板。其中,松下将从2007年度起供应103英寸面板,日立将从08年度起供应85英寸面板。双方将在降低开发负担的同时扩充产品种类,以此扩大需求有望增加的“超大型”电视的销售。在等离子电视领域一枝独秀的松下,将通过深化与日立的合作关系,对抗夏普、索尼等液晶电视阵营的攻势。
松下和日立将使用相互供应的面板,分别生产自主品牌的等离子电视。超大型等离子电视除公共设施等商务用途外,来自日本国内外富裕层的需求也有望增加。两公司将通过利用彼此的销售渠道,加紧普及等离子电视。
目前,松下正在位于兵库县尼崎市的工厂生产103英寸面板。该公司从去年夏季开始以1台约600万日元的价格销售使用该面板制造的电视。截至目前已接到2500台的订单,其中8成为商务用。而日立则在准备利用宫崎县国富町工厂的最新生产线生产85英寸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