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显示原理及构造
PLASMA / 等离子体
当惰性气体达到一定温度,气体内部电子充分电离,当正离子(+)、自由电子(-)数量基本相当,加上少量不带电的中性粒子,该气体即称为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等离子显示器工作原理
等离子显示器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发光的显示装置,这种屏幕采用了等离子管作为发光元件。大量的等离子管排列在一起构成屏幕。每个像素单元对应的小室内部充有氖氙气体。在等离子管电极间加上高压后,封在两层玻璃之间的等离子管小室中的气体发生电离并产生紫外光,从而激励前面板内表面上的红绿蓝(RGB)三基色荧光粉发出可见光。每个等离子管作为一个像素单元,由这些像素的明暗和颜色变化组合,产生各种灰度和色彩的图像,与CRT显像管发光相似。其工作机理类似普通日光灯。等离子显示器一般由三层玻璃板组成。第一层内表面为涂有导电材料的垂直隔栅,中间层是气室阵列,第三层内表面为涂有导电材料的水平隔栅。要点亮某个地址的气室,首先在相应行上加较高的电压,待该气室被激发点亮后,可用低电压维持氖气室的亮度。关掉某个单元,只要将相应的电压降低。气室开关的周期时间是15ms,通过改变控制电压,可以使等离子板显示不同灰度的图形。
等离子显示发展史
等离子显示器因其超薄的机身,超大的显示面积,以及在多种环境下的卓越显示性能,成为目前最先进的大屏幕显示设备。等离子显示器的核心部件是等离子屏,其中每个像素单元由红、绿、蓝三个像素点组成,发光的外屏内表面荧光体类似于CRT显像管内的荧光体,这种荧光体主动发光的显示方式能够提供生动丰富的色彩、极短的响应时间和非常广阔的可视角度。每一个像素单元都由单独的电极控制,视频信号经转化后,各电极做出响应,通过三种原色不同亮度的组合,每一个像素点能够产生1670万种以上的颜色。
等离子体显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于1964年7月提出,最早的实验性样品只是一些简单的发光点阵。六十年代后期该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受到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屏幕尺寸很小,且显示质量较差。
电子计算机及信息产业的发展,为等离子显示的进步提供了契机。独特的发光原理和构造所带来的诸多优点,使等离子显示器逐渐被人们认同为最理想的大屏幕显示技术。由于新工艺和材料的应用,等离子显示技术已经日臻完善。目前全球共有七家厂商具备等离子屏(模块)生产技术和能力,等离子显示器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