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价格,永远是消费者口中谈论不休的话题,物美价廉是每个消费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价格,永远是厂商激烈竞争的焦点,降价促销是每个厂商关键时刻的杀手锏。
放眼而今的平板电视市场,与其说是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价格的交锋,特别是以国产厂商为代表,不断的价格战把平板电视的价格,从几年前让人望而却步的价位,到今天普通消费者都能够接受的程度,不能不说这是他们的杰出贡献。然而现在这些国产厂商却发现,价格战已经成为了他们吸引消费者的唯一手段,而且即使是这个手段也开始不那么奏效了,尤其经过去年五一和国庆的两个销售黄金周,一直善打价格战的国产厂商却每每败给了外资品牌。是外资品牌的销售策略改变了?还是国产品牌已经失去了成本价格优势?今年的情况将怎样?价格战还能是国产厂商的杀手锏吗?
平板电视制造中,屏幕的成本占到制造成本的七成以上,这点都是众所周知的。不管是液晶电视也好,等离子电视也罢,国内厂商都没有自行生产屏幕的能力。虽然此前长虹集团和彩虹集团投资8亿美元兴建国内首条等离子屏生产线,量产后将达到年产200万块等离子屏的生产能力,但最早也要到2008年才能竣工投产。在面板技术上落后于日韩厂商,就注定在高端产品上受压制。因此,作为平板电视最为重要的液晶面板和等离子屏,国内厂商都不得不向其他厂商采购。虽然国内很多厂商都采用了物美价廉的台湾面板,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日韩厂商也开始采用台湾面板,大家在这部分上的成本差别不大,完全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去年夏普的“台湾屏”事件,让大家知道了在成本方面压缩日韩企业做的一点也不比国产差。
除开屏幕,我们再来看看剩下的其他配件、劳动力成本和渠道成本。先看看配件,我们虽然口口声声提到外资品牌,实际上都是和国内的企业合资,或者是自己独资在内地建厂;而在国内销售的外资产品,都是在国内生产的,因此其配件除了极少数是进口以外,都是在国内采购,这部分和国产产品也无太大不同。劳动力基本上都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很低,最后是渠道成本,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厂商都只负责生产,而流通方面已经交给了以家电连锁为首的渠道商,这部分成本也差不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外资品牌也好,国产品牌也好,都是由中国人在中国制造,在中国的土地上销售,国产厂商的成本优势已经慢慢丧失。
我知道在去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国产和外资厂商大打价格战,而败下阵来的却是国产厂商。同样是降价,为何外资品牌总是更加引人关注?对国内消费者来说,虽然国产彩电降价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而外资品牌也在降价,不论从降价幅度,还是型号数量都远远比不过国产厂商。但这种现象不过是针对平时而言,并不代表外资品牌没有降价的空间,只不过是不愿意降价而已。
由于品牌的高附加值,从成本和售价之间的价格差距来说,外资品牌的价格弹性比国产产品要大,价格高出国产平板电视一截,意味着将来在在价格战中就有更大的降价空间。而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低下,不过是价格上的劣势,长久以来隔岸观火,等国产厂商在价格上走到尽头之时,突然采取降价突袭的策略,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去年五一和国庆就是最好的例子。
价格突袭屡屡奏效,究其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外资品牌的行动集体一致,致使国产厂商措手不及。但笔者认为:无风不起浪,如果说没有一定的实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的原因是国产品牌在相互之间的价格战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导致主动权的易手。
不论是什么样的品牌,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最终消费者的选择才是关键。以前很多消费者对于购买的心态都是,只要听说又降价就会很高兴,不管这款电视到底是否适合自己,因此促销总是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而现在一方面是促销和降价的信息多了,消费者已经觉得不新鲜。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白领人士开始注重生活品味,品牌的附加值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国产和外资品牌两款电视在性能和参数指标相近,价格相差不到10%的时候,一般的消费更愿意选择更知名的外资品牌。
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这句话一点也不错,现在国产厂商手中这把杀手锏已经开始慢慢反噬。以前低价可以吸引消费者,现在再继续走价格战的路线,可能只会离消费者越来越远。对于外资品牌而言,最大的优势是有上游产业的支持,比方说等离子屏和液晶面板。纵观现在平板电视市场上的国外品牌,韩系的三星、LG有液晶面板厂,日系的索尼、夏普也有自己的面板厂,先锋、松下、日立等有等离子屏厂,飞利浦也有和LG合资的面板厂。竞争中不仅可以得到上游资源的支持,价格成本上也占了先机,还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吸引力。反观国产厂商,除了价格之外已经找不出其他的优势,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到底拿什么去和外资品牌拼?
当初降价的时候,只考虑到了如何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却没有考虑到降价也会变得身不由己。现在厂商重心在生产,渠道和流通都交给了渠道商去处理,而以家电连锁为主的渠道商在价格波动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自从百思买入主江苏五星,国美并购永乐之后,原来的家电连锁格局由三足鼎立变成了国美和苏宁双寡头。品牌之间有竞争,家电连锁商之间同样有竞争,最终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压力都转嫁到了厂商身上。去年国庆期间,国内几家电视厂商曾经结盟,力图遏制平板电视降价的趋势,但最后还是因为渠道商的压力而不了了之。作为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国,而在辉煌的背后电视行业的利润一直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和国内厂家卖一台电视只赚几十元相比,国外的同行利润率都在10%以上,杀手锏变成了时刻悬在头上的一把刀。
有句话说得好: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看看现在的外资品牌,哪一个不靠自己的品牌吸引消费者,而技术专利也使其收获颇丰,产品价格高照样能卖出去。而现在的国内厂商很多都停留在最后两个上,缺乏核心的技术,靠采购面板和配件组装,最后只能靠价格维持销量。在技术上独立自主,打响自己的品牌,才在竞争中把握自己的命运。价格充其量只能是竞争的手段,要称为杀手锏,还是要技术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