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时间我们大概知道了,但是由于目前行业缺少衡量像素响应时间的标准规格,所以目前液晶显示行业的响应时间存在两种标准:黑白时间和灰阶时间,两种标准之间对于响应时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首先,所谓黑白响应时间是液晶电视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所需要的时间。行业内将黑白响应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上升时间(Rise time)和下降时间(Fall time),而表示时以两者之和为准,响应时间的单位是ms(毫秒)。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像素从白变到黑称为上升时间,从黑变到白成为下降时间,由于黑-白和白-黑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响应时间实际上指的是黑-白-黑全程响应时间。响应时间越短则使用者在看动态画面时越不会有尾影拖曳的感觉。而如果响应时间很长的,物体运动得越快,图像的拖尾现象就越明显,比如快速踢出去的足球,观众可看到在足球飞过去的后边,留下一个长长的白色尾巴,称为白色拖尾;而黑色快速运动的物体后边,则留下黑色的尾巴,称为黑色拖尾。
响应时间为何会对显示效果有重要影响?大家知道,人眼存在“视觉残留”的现象,也就是高速运动的画面在人脑中会形成短暂的印象。动画片、电影等一直到现在最新的游戏正是应用了视觉残留的原理,让一系列渐变的图像在人眼前快速连续显示,便形成动态的影像。人能够接受的画面显示速度一般为每秒24张,这也是电影每秒24帧播放速度的由来,如果显示速度低于这一标准,人就会明显感到画面的停顿和不适。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换算:30毫秒=1/0.030=每秒钟显示33帧画面;25毫秒=每秒钟显示40帧画面;16毫秒=每秒钟显示63帧画面;12毫秒=每秒钟显示83帧画面,而8毫秒=每秒钟显示125帧画面。所以很容易理解,响应时间自然是越短越好。目前,市面上8毫秒的液晶电视完全可以满足DVD播放以及电视的需要,已经能够为我们带来清晰、流畅的视觉享受。
至于灰阶时间,那是这样的,在真实的应用环境下,纯黑与纯白的画面并不多见,液晶电视在大部分时间所要显示的画面都是彩色的而不是黑白的画面,而彩色画面是由RGB三原色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液晶屏幕上的每一个点,即一个像素,就是由红、绿、蓝(RGB)三个子像素组成的,要实现画面色彩的变化,就必须对RGB三个子像素分别做出不同的明暗度的控制,以“调配”出不同的色彩,这样的变化过程就被称为“灰阶”。以8 bit的面板为例,它能表现出256个亮度层次(2的8次方),我们就称之为256灰阶,中间明暗度的层次越多,所能够呈现的画面效果也就越细腻。正因为我们日常实际用到更多的不是黑白变化,而是不同灰度的变化,黑白只是灰度的一个特殊值而已,所以灰阶响应时间能够全方位的体现LCD在多色彩切换中的真实性能,利用在技术上的优势,灰阶液晶产品对拖影的控制更到位,将人眼所能见到的屏幕拖影现象减到最少状况,保证了运动画面的清晰与稳定。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灰阶之间的变换速度并不相等,因此,灰阶响应时间只是一个统计上的平均值,并非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