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还没有真正享受到高清视频的乐趣,不过伴随着新一轮的液晶等离子电视大战,以及数字电视在全国红红火火地普及,全民高清普及似乎指日可待,然而下一代高清碟机之争的硝烟却愈显浓烈,EVD、HD DVD、Blu-ray(以下简称BD)到底谁会成为未来之王,或者出现前所未有过的三国演义之局面?不要忘记,在这三个标准之外,还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高清光盘技术,他们对未来巨大的市场也一样是虎视眈眈。
作为三大主流高清碟机,EVD、HD DVD以及BD的特点都很鲜明,也各自有劣势存在,而最近EVD联盟推出的第二代EVD,即EVD2让原本就沸沸扬扬的高清碟机之争变得更加热闹,那我们首先来看看EVD2到底是怎么回事。
2006年底,由40多家EVD硬件商、内容商、渠道商成立的EVD产业联盟横空出世,黄光裕任主席,张宝全任秘书长。这似乎告诉世人EVD已经东山再起。EVD联盟高调成立的背后,随后该联盟推出EVD2代碟机,这让许多消费者感到迷惑。HVD和EVD的概念都还没弄清楚,现在又出现了EVD2,这个EVD2是否就是EVD推出的第二代产品?它与HVD之间存在什么差异?
其实自国内EVD产业联盟建立后,已经完成了和HVD的技术整合,EVD2是属于这一产业联盟建立后,推出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碟机产品,而今后它也将成为国内主推产品,EVD将有可能将彻底淡出国内市场。
从技术上看,EVD2与EVD确实存在差异,EVD采用的是第一代芯片,还是由美国LSI公司提供的,而EVD2采用的是真正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与HVD所采用的芯片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在一些功能细节上做了稍微改动,如增设了USB接口和网络等等,但它所能达到的清晰度和HVD是完全一样的,它与HVD属于同胞兄弟,只是在名字称呼上不一样,而且EVD2的分辨率只有960×720,也就是HVD原有的分辨率标准,而达不到EVD原有的1920×1080的标准。从技术角度来看,EVD2确实不能够称之为高清碟机。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EVD2碟机却不能兼容以前的EVD光盘。不再采用EVD技术的碟机为什么还要起名为EVD2?原因就在于由于HVD获得了国内广大DVD整机厂商的支持,而EVD在宣称和品牌上有一定优势,所以就出现了打着EVD的名号,实际是HVD的所谓EVD2。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仅仅靠EDV2来抗衡HD DVD或者BD,那是绝对走不通的,先不说分辨率上的差距,对于消费者来说,600-1000元具有1080i倍线功能的普通DVD碟机比比皆是,消费者宁愿选择技术成熟的倍线DVD,也不愿意选择一款“伪高清碟机”。就笔者个人而言,EVD2绝对不是EVD联盟最终的武器,它应该再同其他大容量红光技术结合,最有可能的就是NVD。
NVD即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清晰度超过DVD4倍,由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采用单面双层格式的NVD光盘,容量已经达到12GB,与单面单层的15GB的HD DVD不相上下。
无论EDV2也好,还是NVD也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在DVD专利费上,中国企业是吃够了苦头的。据悉全球范围70%——80%的DVD碟机产自中国。但因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单机成本的40%要用来交纳专利费。粗略计算,若2006年我国DVD总产量为6800万台,则交纳专利费就达13.6亿美元。中国企业所得利润因此大幅下滑。世界上的主要技术基本上都已经存在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中国的家电业应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标准之争。谁参与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谁就占领了技术的最高点,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EVD现在有着国家的支持,不过技术上依然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国内EVD联盟闹得不亦乐乎的时候,HD DVD和BD的斗争还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的延续着,同时两者也在努力争取中国政府的支持,获得打开中国市场的许可证。
从技术上看,HD DVD和BD最大的区别就是注重与DVD的兼容性。因此,从生产成本上和销售价格上,具有优势。单纯从技术上讲,BD应该是领先的,无论是容量,还是NA值、坑迹的长度、轨道间距、保护层厚度,BD的技术都是先进的,但是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先进的技术,需要较高的实现成本。由于BD使用了波长为405nm的蓝色激光和0.85的激光聚焦物镜,因此无法和DVD兼容,必须投入全新的设备和生产线,生产成本将非常高昂。反观HD DVD,盘片由两张厚度为0.6mm的底板粘贴而成,其中保护层为0.6毫米,同现在的DVD相同,由于HD DVD采用开口率为0.65的物镜,一方面可以和DVD保持兼容;一方面还可继续使用DVD光盘生产设备,生产成本较低。再回头看看BD,因为其设计与DVD毫不兼容,必然增加激光头设计难度和成本。而HD DVD与DVD相兼容的盘片结构设计,让光头的设计难度大幅降低,从而间接降低了新光头的成本。此外,由于BD采用的在1.1mm厚的底板上覆盖0.1mm厚保护层的结构,通过使用厚度仅有0.1mm的保护层,虽然减少了由于光盘摇动而产生的失真,提高读取质量,增加记录密度,但是由于覆盖层变薄,光盘的耐伤抗污性能随之降低,为了保护光盘表面,不得不在光盘外面增加一道光盘盒。这也增加了BD光盘的生产成本,并加大了薄型驱动器的开发难度。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价格因素是决定一个产品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BD的一个最大优势是容量比HD DVD大。HD DVD单层容量15GB,双层 30GB。而BD单层就高达23.3/25/27GB,双层更高达46.6/50/54GB,绝对具有优势。如果按MPEG2中的1920×1080的HDTV标准衡量,码率应该在19Mbps以上,这样,一部133分钟的标准的好莱坞电影,需要22GB左右的容量,HD DVD单面只有15GB,显然还不能满足需要,而BD最低也有23.3GB的容量,刚刚满足需要。但在这个数字电视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一日千里,新的HDTV算法H.264/MPEG-4 AVC和WMV9诞生了,在2005CCBN展览会上,笔者在国际知名公司TANDBGER的展台前看到了H.264瞠目结舌,1920×1080的图像只要10M的码率,更加惊奇的是,该公司技术人员表示,该公司已经开发出只有6M码率的HDTV压缩系统。如果这么看,BD的大容量还有什么用呢,甚至普通DVD都可以实现HDTV。后者是微软公司开发的高清晰高效率压缩算法,1920×1080的图像,码率和画质都比MPEG2高。因此,有了H.264/MPEG-4 AVC和WMV9这两件武器,HD DVD可以不把BD的容量问题放在心上了,采用新的两种高效编码方式后,一部133分钟的HDTV电影,需要的容量大概不到12GB。技术从来就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有时候软件技术的提高,其效益可以大大超过硬件的技术优势。
其实从技术上的规格就可以看出,HD DVD和BD这两大阵营对新一代光盘产品的切入点不一样。我们知道,光盘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只读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擦写型三种。只读光盘,也做ROM,光盘中的内容在光盘生产时就已经确定,盘片一旦制成,其内容不可改变,只能读取。主要用于视频盘和数字化唱盘以及各种多媒体出版物,特别是电影,好莱坞电影制片商需要的就是这种,对应的硬件产品是光盘播放机。和录像机比较,相当于放像机,不同的是,放像机所播放的磁带也可以用来录制其他节目,而只读光盘不能用来录制别的节目,只能播放已经录制好的电影节目。与此相对应,还有可以录制节目的光盘。根据性能,还可分为一次写入型(Recordable)光盘和可擦写型(Rewriteable)光盘。一次写入型光盘买来时为空白盘,可以分一次或几次对它写入数据,但写入内容以后不能再进行修改,等于变成一张只读光盘了,一般可用于资料的永久性保存,也可用于自制多媒体光盘或光盘复制。对应的硬件就是一次性光盘录像机。而可擦写型光盘,允许重复读写,就相当于录像带一样,可以用来反复录制节目。对应的硬件是可擦写型光盘录像机。
2002年2月19日9C发表的新一代光盘BD的统一规格0.9版和2002年6月份开始正式对外公布的BD 1.0版,实际上是可擦写型光盘的标准,按此标准生产的机器只是可擦写型的光盘录像机而已,和播放HDTV电影的播放机是不同的产品。假如现在购买了一台按此标准生产的BD录像机,日后真的发行BD光盘的HDTV电影节目的时候,把光盘放在这个录像机里面根本不能播放,该机只能播放自己录制的HD电视节目。BD阵营的起点放在了HD电视节目的录像上,而录像机这个产品有个特点,除了日本以外的世界各地并不是很有市场。
而首次批准的HD DVD标准,就是用于播放HD电影的光盘播放机。BD的光盘容量相对于HD DVD而言要高,对于HD录像机来说,是有必要的,而对于电影播放机,只要能满足电影的长度要求即可。从目前的整个世界市场状况来看,人们对HD电影的光盘播放机的需求远远要比HD电视节目的录像机要迫切,HD光盘录像机市场需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HDTV节目,没有HDTV节目,在高清晰度的录像机又有什么用呢?而HD DVD播放机要解决的正是HDTV节目的问题,有了HD DVD,人们就可以看到精彩的HDTV电影,而这些节目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可以通过当地的数字无线、有线、卫星电视才能收到。现在重要的问题是有和无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靠HD光盘录像机是没有用的,必须靠HD DVD播放机。SONY在2003年4月10日推出蓝光DVD录像机BDZ-S77。假如将来新的BD电影碟片发行后,并不能播放。
2004年,BD和HD DVD不约而同地确定H.264/ MPEG-4 AVC和WMV9为视频编码标准,比如2小时的HDTV节目,如果使用MPEG2最小只能压缩至30GB,而使用H.264、WMV9这样的高压缩率编解码器,在画质丝毫不降的前提下可压缩到15GB以下。2005年2月底,DVD理事会批准了HD DVD最后一种产品HD DVD-R的1.0版标准,至此,HD DVD三种标准全部完成。随后又公布了一种8厘米的规格,相当于DVD的D9。
其实就从技术角度上讲,BD绝对领先,光盘结构为1.1mm盘片+0.1mm保护层,光盘容量大,单面单层25G,单面双层达50G。而HD DVD虽然也采用蓝光,但光盘结构和DVD相同,单面单层15G,单面双层才30G。但是经过4年的角力,HD DVD居然从重重包围中成功突破,并领先BD在日本和美国上市。其突围的根本原因就是HD DVD的技术“相对简单”,更易实现产业化。不过2007年两者之间的天平会不会打破呢?
其实下一代高清光盘的斗争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供应商的支持,目前HD-DVD阵营的主要成员包括东芝、微软、英特尔、环球、NEC和三洋,蓝光标准的主要支持者包括索尼、三星电子、飞利浦、松下、迪斯尼、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以及派拉蒙等等。从实力来看,两者确实都是半斤八两。而这一点上,EVD(EVD2)确实就显得弱势了许多,不过EDV的价格优势确实是HD DVD和BD目前难以企及的。
实际上,蓝光播放器的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不断下调,但目前蓝光DVD价格仍在500至600美元,加上每张蓝光碟片价格高达150至400元人民币,高昂的成本可能很难说服中国消费者为其埋单。
对于蓝光的价格瓶颈,索尼总裁StanGlasgow近日在世界消费电子展上表示,DVD花了三年时间才将价格降到299美元至399美元,“预计蓝光播放器也会用同样的时间,三年内蓝光DVD将降到这一价格范围。”
不过蓝光包含高额的专利费,特别是BD尤为如此,即使从长期看,价格也难以下降到2千元以内的程度,相比之下 HD DVD更有可能率先实现低价销售,不过要想实现目前EDV2的水平,确实难度也相当大,至少得2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接近2000元人民币的水平,而这个时间差,对EVD联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采用红光技术的EVD必须得解决两个问题:技术容量上的问题,再者便是内容供应的问题。、
EVD联盟宣称,2006年底之前,EVD将拥有全球八大影业公司派拉蒙旗下1500部影片的发行权,不过目前来看,这个仅仅是个口头上的承诺。别忘记,派拉蒙早已加入了豪华强大的HD-DVD阵营,EVD如果不能够和全球,简言之就是好莱坞的巨头们联手,拿购买EVD2碟机的消费者就只能够看那些经看过了无数遍的电影和肥皂剧吗?
从笔者的角度来看,EVD2目前是国产厂商为了避免传统DVD每年缴纳昂贵的专利费而采取的过渡性产品,EVD联盟有没有决心和能力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红光高清碟机,2007年应该是很重要的一年。
结论
任何技术标准最终都将是由市场来检验的。标准影响的产业和产品最终都将由市场上的消费者来决定去留。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成为商品需要一个过程,不是谁的技术新谁就一定是市场的领导者,产业上下游的合作程度,市场上消费者的接受度等都是影响新技术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EVD、HD DVD还是BD,我们都要去等待,而消费者的忍耐是有限的,HD DVD和BD就好像是从山上玩下跑,这两者在内容上都有强援的支持,平易的价格是他们都想率先冲过的终点线,而EVD则是从山下朝山上攀,靠什么样的资金来支撑庞大的内容来源,技术上何以缩小同蓝光的差距,这是得拿出真功夫的。一统江湖的英雄现在还没有出现,至少3年内,三国演义的局面会持续下去,未来,靠消费者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