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屏事件暴露营销漏洞
陆刃波指出,2006年的台湾屏事件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长期以来对日资企业多几分仰视的消费者一下子有些无所适从。在媒体的报道下,市场上对于日资产品的“屏”出身问题一片质疑声。
往回看,我们发现作为当事者的日资企业并没有及时地正面做出解释,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了各界猜测。其实企业外购屏早已是业内公认的事实,OEM(贴牌)的生产方式也并不违背常理,而此次事件的放大只能说是信息扭曲的表现。中国家电市场当下是很多外国企业心目中的一块“重地”,市场容量大,消费需求增长旺盛。在这个市场上,国内企业并不具有生产核心部件———屏的优势,而外资品牌也多以自产屏优势夸耀,因此整个事件就显得格外敏感。对于台湾屏质量的好与坏一直不是事件评论的焦点,而日企对外购屏避而不提,并且没有在产品说明书中标注的做法却值得质疑,再加上企业与媒体之间没有及时的沟通,导致媒体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企业正确的信息,种种推测和负面评价由此产生,甚至令人对外资企业的诚信提出了质疑。
消费者长期以来是不是在受欺骗呢?陆刃波认为,其实在买卖双方之间,企业无疑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即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果企业不及时准确地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就无法真正理性地判断自己的需求。市场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作为企业,切不可忽略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信息时代缺少了沟通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淘汰论凸显市场浮躁气氛
在2006年彩电市场纷繁的焦点事件中,始终穿插着一种声音———淘汰论。不论是对于CRT电视的退市之说,还是等离子要全线败走之说,这种偏激的声音一直存在。
虽然平板电视的销售额在2006年已经超过了CRT电视,但是从CRT占全国城市销量70%的数据上可以看出更多的消费者还是倾向于CRT电视。即使在彩电市场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也有稳定的CRT市场需求。
等离子败走之说,主要是从高清认证标准出台后等离子电视大都没有达到720线,也就是没有达到高清标准之时开始流传开来的。现在看来,等离子技术在松下、日立等企业的努力下,已经可以通过高清认证。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2006年8月份公布的高清认证名单中已有不少等离子产品,而日立的一款42英寸等离子电视通过认证,结束了42英寸等离子电视无法达到高清的历史。回首消亡论的说法,陆刃波认为,它揭示了浮躁的市场现状。企业应带头营造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对企业优质形象以及产品的宣传不可少,但一些子虚乌有的荒谬之说不宜作为卖点来炒作。
规范认证仅是高清迈出的第一步
高清认证的是是非非也成了2006年令人关注的焦点。
由于国家认证标准的出台,从终端产品和消费习惯上来看,标清时代已经向高清时代逐渐转化了。高清认证给企业带来了新契机,同时也在行业内部树起了通向规范化道路的门槛。高清标准的出台对整个行业和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陆刃波认为,它也从另一方面给水平参差不齐的彩电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压力来自于行业的整体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位置,也来自于消费者对彩电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在通过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认证的产品名单中,不但包括了长虹、TCL等国产品牌,也包括了松下、日立等外资品牌。不过,尽管认证结果喜人,但对于市场上繁多的产品型号来说,这还只是高清之路的第一步,当市场上彩电产品全部通过认证的时候,也许才可以说真正准备好迎接高清显示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