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液晶电视问世以来,它与等离子电视之间的此消彼涨就一直为业界津津乐道。虽然两者在产品方面多处重合,但等离子在大屏幕方面的优势、液晶电视在清晰度、亮度和兼容方面的优势使两个阵营一直剑拔弩张。日前,来自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的一份报告使两者之间的斗法陡生变数。
11月13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发布《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彩电行业状况》,报告认为,液晶电视市场销量经过往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市场规模和家庭拥有量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大的基数,而且主要消费群体仍然位于城市。所以,液晶电视今年以来的市场销量增幅已经明显减缓。
数据提出,今年第三季度,受中国彩电市场进入传统淡季影响,彩电市场销售量达719万台,环比下降2%,销售额为200亿元。其中CRT电视与上季度基本持平,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则出现季节性衰减。
今年第三季度,CRT电视市场销量环比增长0.6%,与2006年同期相比,出现18%的大幅下降,但仍占有整体彩电市场销量79%的比重;液晶电视的销量为138万台,环比下降9%,占总体彩电市场的19.2%;但销售额比重已扩大到整体彩电市场规模的55.6%;等离子电视销量达到10.9万台,环比下降5.8%。
“这次真的是狼来了,而且来势凶猛。”国美电器成都双桥子店销售经理林小璇如此感叹。半年的时间中,他经历了等离子电视市场表现的巨大差异,与半年前相比,国美双桥子店等离子电视的销量下降了25%以上。许多消费者更愿意多花点银子购买一台大尺寸的液晶电视。
业界认为,等离子电视固守的大尺寸阵营已岌岌可危,不断下降的成本与消费者需求的引导,使液晶电视厂商逐渐将目光转向大屏幕领域。等离子电视出货量虽然持续增长,但面板厂商和电视厂商的焦点已转向50英寸或更大的尺寸。40/42英寸液晶电视出货量增长速度快于42英寸等离子电视,而这个市场以前一直为等离子电视盘踞。
随着下一代工厂开始投产,制造更大尺寸的液晶电视将变得更加经济,而且将继续与等离子电视竞争。由于竞争激烈和利润率微薄,等离子面板生产商没有增加任何新的产能。
在液晶的步步紧逼之下,等离子不断后退,但液晶面板供应的持续紧缺给了等离子电视以喘息的机会。广州苏宁提供的数据显示,11月份,等离子在广州苏宁彩电销售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从原来的6.5%上升到13%,等离子和液晶的差距也从原来的1∶10拉近至1∶6。
另外,50英寸以上等离子电视需求的上涨也给等离子面板的供应带来了压力。调查机构Witsview有消息称,等离子面板供应方面的缺口将在10%左右。
与CRT时代国产品牌的完胜相比,LCD时代的国内厂商似乎有些“中气不足”。在国外厂商强大的品牌攻势面前,国产阵营一度只依靠本土化的渠道优势据守领地。一方面控制面板生产的合资品牌开始大幅度提升面板供应价格,另一方面它们也开始推出个别特价机型,意图重新复制价格战策略。
但从另一方面看:今年,康佳推出i-sport系列运动高清液晶,创维推出兼容RM格式的酷开电视,长虹继续强调它的量子芯电视,海信的运动液晶也在“蠢蠢欲动”。尤其在“奥运营销”与“非奥运营销”较量中,国产品牌各自都拿出了杀手锏。国产品牌在品牌个性化、区隔化塑造,以及适时地把握销售机会等方面明显强于几乎没什么差别的日立、索尼等之类。在品牌差异化塑造、传播探索方面,国产品牌的努力,不能被忽视。
液晶厂商的市场争夺,已经成为一场品牌之战。
《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彩电行业状况》中提到,2011年电视总体出货量将从2007年的2.07亿台上升到2.45亿台,年复合增长率为4%,主要增长来自液晶电视领域。由于消费者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不断上升,以及面板厂商和OEM厂商矢志耕耘,液晶电视市场处于爆炸性增长阶段,2011年出货量将从2007年的7,600万台上升到1.64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达21%。
随着先进液晶工厂开始投产,价格更低的大尺寸面板将随之上市。消费者青睐较大的尺寸,而OEM厂商则在满足这种需求。OEM和面板厂商的投入力度的加大,和液晶电视零售价格逐渐下跌,已促使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和购买液晶电视。
另外,面板厂商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有效抑制了成本。由于出货量不断增加,其它液晶电视部件生产商也能够降低成本。所有这些因素都在推动液晶电视价格走低。一切消息都表明,大屏幕市场将成为液晶电视厂商竞争的主要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