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07年以来,等离子电视产品的市场表现和行业发展,笔者不禁为等离子产品的未来捏上一把汗。虽然在技术和产品上,这一年来等离子产业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例如在大家的盼望中42英寸高清等离子终于横空出世,50英寸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2英寸等离子市场获得不错的开局;但是更有等离子产品国内销量的下滑、产品线的萎缩、厂家品牌的减少,以及国际上对等离子市场增长的怀疑等不利因素传来。
2007年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不利于等离子的消息传来。国内市场等离子平板电视产品更是出现产销双下滑的局面。这与平板电视整体市场的强劲发展态势和液晶电视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的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
全球市场2007年2月份,等离子电视机产品销售收入有史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局面。据分析统计机构NPD Group称,2007年2月份等离子电视的销售从2006年2月份的2.16亿美元降至1.81亿美元,出现了16%的跌幅。NPDGroup把出现这一下降局面的原因归结于等离子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自2006年2月份到07年2月等离子电视价格下降35%。与等离子电视销售额下滑不同 和2006年2月份比2007年2月份LCD液晶电视销售额增长了58%。
2007年等离子市场出现衰退迹象
在2007年第二季度(4月到6月)全球等离子市场继续缩小。据美国市场调查公司DisplaySearch公布的数据表明,2007年第二季度全球平板市场规模为2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其中九成的销售额来源于液晶面板。4月到6月液晶市场规模为21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占平板市场的金额比例从上年同期的84.3%上升至90.1%。与此相反,等离子的市场规模仅为12亿美元,同比缩小36%,占市场的比例仅为4.8%。 第二季度等离子显示屏的销售比第一季度减少14%,比去年同期下降36%。
另据DisplaySearch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全球彩电出货量达5060万台,较上一季度增长18%;出货金额达263亿美元,较二季度增长17%。其中三季度全球平板电视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5%。以数量来看,液晶电视在全球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达40%,等离子电视渗透率则为5.5%,CRT电视为53.7%,其余0.8%则为背投电视。第三季度等离子产品全球市场占有比例稍有回升,等离子电视第三季度出货量达28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1%。
2007年国内平板市场等离子产品相比液晶电视败绩更加明显。中国电子商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家电课题组联合发布了《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需求状况调研报告》指出2007年第一季度液晶电视国内销量为156万台,等离子电视销量仅为12万台,尚不及液晶电视的十分之一。
信息产业部发布2007年1-6月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显示,液晶电视保持较快的增长,产量达383.7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65.4%。等离子电视产量则由去年同期的32.5万台降为23.5万台,同比下降27.8%。背投电视机为4.7万台,降幅为92.9%。
据信息产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我国共生产平板电视503.1万台,占前九个月总产量的43%,同比去年第三季度增长78.0%。其中,液晶电视生产473.6万台,占1-9月总产量42.7%,同比去年同期增长80.8%;等离子电视生产29.5万台,占1-9月份总产量55.7%,同比去年第三季度增长42.5%。第三季度生产平板电视产量的攀升主要得益于液晶电视产量的迅速增长,而等离子电视产量在第三季度也有回暖的迹象。
此外,信息产业部数据显示1-9月我国共生产平板电视1161.0万台,同比增长66.1%。其中,液晶电视1108.0万台,同比增长71.6%;1-9月我国共生产等离子电视53.0万台,同比减少0.3%。
分析认为,2007年等离子产品在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都出现了一定的衰退迹象,尤其是国内市场等离子电视产销情况均较去年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被认为是液晶电视的竞争所致。
面对在全球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等离子产品的发展颓势,部分业内企业采取了收缩的战略,停产或者是关闭了部分等离子面板生产线。这必然导致消费者对等离子产品前途的进一步猜疑,进而加剧等离子产品对液晶电视产品的劣势地位。
在等离子企业退缩的战略中,飞利浦在国内市场的全面收缩最引人瞩目。2007年3月,飞利浦消费电子公司首席执行官鲁德普罗沃斯特在香港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公司已经决定逐步撤出等离子电视机市场,将重点放在液晶电视机上面。普罗沃斯特指出,除了北美和澳大利亚市场之外,飞利浦将减少其他市场的等离子电视机产品销量,它打算在2007年晚些时候停止在中国销售其等离子电视机。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日本的日立、松下和韩国的LG电子和三星电子等公司之外,飞利浦是全球著名的同时拥有液晶技术和等离子技术的平面电视机厂商之一。据DisplaySearch统计资料表明,在2006年,飞利浦排在全球等离子电视机市场第四位,其收入所占市场份额为10%左右。排在它前面的是松下、LG电子和三星。而在液晶电视机市场上,飞利浦以13%的收入市场份额排在全球第二位,排在它前面的是行业领先的三星公司。
飞利浦宣布逐渐淡出全球等离子市场之前,索尼和东芝已经率先宣布将停止生产等离子电视机,并把主要经历放在液晶产品上。目前索尼与三星具有液晶面板合作项目,而东芝在07年年底刚刚与著名液晶企业夏普达成合作协议。 时至2007年年底,另一家具有等离子面板资源的等离子企业,日本富士通集团表示,因为等离子产品已经无利可图,将停止生产等离子电视机。富士通集团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等离子技术推出商业市场的公司。 目前,富士通公司旗下的Fujitsu General Ltd.子公司已经停止了等离子电视机的大部分生产。现在只生产高端机型,那些高端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和英国市场。Fujitsu General公司发表声明称:“在过去的几年里,这片市场的产品售价和利润不断下降,我们公司已经无法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了。”并称将在2008年3月份退出等离子市场,将精力集中在其它核心业务上。此前,富士通公司在2005年就已经放弃了其主要的等离子电视机业务,将它与日立公司合资组建的公司的控制权交给了日立公司。 另据韩国媒体报道,日本中央硝子(Central Glass)在2007年12月初宣布了将解散在韩国的PDP等离子玻璃合资公司Display Glass Alliance(DGA)。DGA成立于2005年6月3日,是一家生产及销售PDP用高应变玻璃底板的合资公司。由中央硝子(出资比例为40%)、法国圣戈班玻璃(Saint-Gobain Glass France,出资比例为30%)、韩国玻璃工业(Hangkuk Glass Industries,出资比例为30%)三家出资成立。中央硝子表示因为市场发展放慢,无望获得较高利润,所以该公司在商业生产开始前放弃了经营。
分析认为中央硝子虽然在日本国内仍将继续开展PDP玻璃业务,但从韩国退出。如果材料厂商陆续退出,材料成本将难以下降,很可能会降低PDP的成本竞争力。
此外,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立公司于也在2007年中宣布,将停止其一家子公司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运转,以便在日立去年10月投入运转的最新生产线上推进集约化生产和提高运营效率。伴随这次停产,该公司将产生约150亿日元(约合1.3亿美元)的特别损失。分析认为,正值平板电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销售价格进一步下跌,而夏普与松下等平板电视大厂纷纷决定大规模投资增加产能之时,日立的这一停产举措可见其苦战之状。
与其它企业类似我国台湾地区等离子电视产业则面临寒冬。我国台湾等离子电视代工厂2007年也作出了策略调整。其中,台湾最大等离子电视代工厂瑞轩在规模经济不足、无利可图情况下,决定退出42英寸等离子电视生产;而我国台湾平板电视最大代工厂冠捷则预计2008年全面淡出等离子电视代工市场。 除此之外,韩国LG电子也在2007年宣布停产部分等离子屏生产线,同时三星在韩国的标清(分辨率为852×480)等离子屏生产线也在2007年停止了生产。而日本厂商先锋公司在2007年早些时候也宣布由于等离子电视机屏幕销售业绩下滑导致其陷入财务困境,而中止了新生产厂的修建计划。 等离子阵营的萎缩被归根于等离子市场的疲软和增长预期不佳。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液晶与等离子之间激烈的竞争。部分等离子企业减缓或者放弃等离子项目,并加强液晶产品的开发必将进一步加剧等离子产品相对液晶产品的弱势。等离子产品国内市场的情况与全球状况相比更加不利。关于飞利浦退出国内等离子电视市场的消息,飞利浦消费电子(中国)彩电事业部总经理陆耀表示,“中国市场90%都做液晶电视,并且消费者更喜欢液晶电视”所以飞利浦准备放弃国内等离子市场。
在等离子之产业整体处于收缩的同时,2007年等离子巨头则加快了扩产步伐。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日系松下。目前松下占据全球等离子市场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同时,韩国的三星和LG也不甘于在等离子产业落后于松下,在2007年也纷纷采取了扩大产能的措施,借此应对来自松下的强有力竞争。而另一方面国内朱企业在等离子产业上的投入也非常引人注目。
韩国LG电子于2007年7月2日开始正式投产1块玻璃底板裁切8块42英寸PDP的生产线。该公司为了增加PDP的产量,将原来42英寸6块裁切的“A3”生产线调整为8块裁切生产线。玻璃底板的尺寸由原来的1956×1650mm(6块裁切)增大为1956×2200mm(8块裁切)。由此,LG的PDP月产能由原来的36万块增加到44万块,增长了22%。另外,LG从6月底开始大量生产50英寸全高清PDP等,以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韩国三星SDI公司也于8月21日在蔚山(Ulsan)工厂举行了“P4”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的“量产品1000台出厂仪式”。该公司P4生产线共投资约7300亿韩元,于2006年5月动工,历时约1年零2个月正式开工投产。如果将P4生产线作为50英寸的专用生产线,在三星SDI的所有等离子模块中,50英寸的生产比例将由原来的34%提高至44%。P4生产线的最大年产能为300万台(按42英寸换算,8面裁切),再加上三星SDI天安工厂“P1”~“P3”生产线的产能,每年共可生产约732万台。
另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松下电器公司等离子电视显示板的生产能力到2009年5月将实现翻番,算成42英寸显示板的话月生产能力可达130万张。最新制造设备的采用使松下已经具备超大等离子显示板的生产能力,一张玻璃基板可以切割成12张42英寸显示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在松下2007年7月尼崎第二工厂已进入了正式生产阶段,加之尼崎第一工厂、茨木第一和第二工厂,松下等离子显示板目前的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4万张。另外,松下电器规划在尼崎2厂附近投资2800亿日圆(约23亿美元)打造全球最大的PDP厂(尼崎3厂)也在2007年投入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投产。
2007年国内企业加强等离子产业建设的努力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2007年年底,熊猫电子的等离子屏生产线进入生产阶段。该生产线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荫罩式PDP技术,对于中国平板显示特别是等离子发展具备积极意义。 该条生产线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电子”)所属的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投资,年产12万片50英寸高清晰荫罩式等离子(PDP)面板。是国家2007年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项目之一。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后还会启动荫罩式等离子面板二期项目工程,公司计划投资16亿元人民币,形成60万片年产能的荫罩式等离子面板生产线。
此外,投资手笔更大的长虹等离子屏项目也在2007年年初正式破土动工。4月28日,虹欧PDP项目建设启动开工仪式在四川省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举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领导,韩国外交通商部通商大使朴商银、韩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朴铜先,四川省省委书记杜青林、省长蒋巨峰等出席仪式。仪式由四川省省委副书记甘道明主持。该项目计划投资超过8亿美元,在2008年中期投入量产,以42英寸产品计,将形成年产百万片的生产能力。该项目采用目前主流的八面取技术,即每玻璃基板切割8块42英寸等离子面板。其主要产品是42英寸高清和50英寸的高清、全高清产品。
从众企业的投资状况可以看出,目前松下依然保持一家独大的趋势,同时整个等离子产业的话语权开始迅速的向松下、三星、LG为首的三巨头集中。据悉,2007年底三家将形成接近3000万片的总产能,而这个数字未来还将会提高。而从产品工艺上来看,目前仅有松下成功解决并开始实施由8面取向12面取的升级计划。
虽然等离子整个产业在2007年面临着颓势,但是还是有众多新产品值得消费者关注。而这些新产品其中的一些有可能改变等离子整个产业的命运。
新产品中全高清成为亮点。海信代表国内厂商率先推出了50和60英寸的两款全高清等离子产品。松下、日立、三星也推出了50及其以上尺寸的全高清等离子产品。尤其是松下电器于4月27日上市42英寸全高清(1920×1080画素)等离子电视作为目前唯一一台52英寸等离子产品格外引起业界的关注。
等离子产品和液晶产品比较最大的缺点就是分辨率提高困难。松下42英寸全高清产品的上市,填补了等离子产品在42英寸产品线上不能实现全高清的空白,给整个产业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但是这款背负着等离子复仇希望的电视却一上市就被业内指出可能存在产品不成熟的缺点。业内专家指出,这款产品在亮度、功耗、散热等等方面都落后于以往产品,是等离子产品相对液晶产品的弱势进一步拉大。目前这款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情况相当不好。
除全高清产品外,32英寸等离子产品的横空出世。 32英寸作为销售量最广的尺寸线,等离子阵营早已垂涎三尺。而成功推出该系列产品也能帮助等离子产品挽回一些市场颓势。今年年中,以海信为代表的国内平板电视企业,包括海信、海尔、长虹、厦华在韩国面板企业LG的支持下纷纷推出32英寸等离子产品,并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截至年底,LG表示可能推出自主品牌32英寸等离子产品,此外三星也表示可能推出32英寸等离子产品。但是业界对32英寸等离子的性能表现并不感冒。业内专家指出,LG此举有向国内推出“落后”产品的嫌疑。专家表示,32英寸等离子除了在超薄上具有优势外,在分辨率、解析度、亮度、对比度、色彩、可视角度、耗电节能等等方面都不如传统CRT产品。业内专家分析表示,这样的32英寸等离子产品的推出,对于等离子阵营有倒不如没有!
另据消息称,日本先锋也于2007年宣布,先锋已经开发成功0.36毫米像素的高精细等离子,展出18英寸、1150×580像素、亮度580cd/M2的样机。此技术可以满足开发31英寸1920×1080分辨率全高清等离子的需要。
此外,2007年等离子产品的降价趋势也成为行业的焦点之一。其中50英寸和42英寸产品的最低报价出现在北美市场。在全年销售最旺季的第四季度带来之时,北美品牌Vizio在感恩节后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11月23日),以特别优惠价格销售部分平板电视。其中50英寸等离子电视“VP50” 售价999美元,这样的报价和42英寸全高清液晶电视“GV42LF”相同。事实上,2007全年等离子电视均保持着较高的降价速度。在2007年第三季度末期等离子市场的部分回暖主要动力就是来自价格下降的吸引。
2007年等离子电视的新品主要集中在大尺寸产品上。而50和60英寸全高清则是最大的热点。在最传统的42英寸产品上,目前仅有松下在坚守。除松下外仅日立有部分新品推出。同时,32英寸等离子也只能集中在少数企业几个型号的产品上。可以说在新品领域2007年等离子阵营的动作根本不具有和液晶产品抗争的实力。
然而在2007年等离子企业推出新款等离子带来的关注完全不能和这些等离子企业推出大尺寸液晶电视的计划相比。这种完全超越常规的举措更是等离子整个产业开始走向疲软的最好佐证。同时,年底松下、日立居然提出联合佳能建设八代液晶面板线的计划,更是令业界哗然。
2007年秋季松下和日立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大尺寸液晶电视。其中松下推出了其首款37英寸液晶电视,该款产品具有全高清的分辨率。与此同时,日立一款42英寸的去昂高清液晶电视也开始登陆国内销售市场。至此,两家主要的等离子企业在大尺寸线上坚持等离子战略的路线已经被实质性的推翻。
虽然松下解释说,推出全高清37英寸液晶电视的理由是,等离子在这个尺寸上实现全高清分辨率具有成本上的困难,但是松下不会由此改变大尺寸以等离子产品布局市场,小尺寸依靠液晶电视的局面。但是,业界分析认为松下此举已经改变了原有以37英寸为等离子和液晶产品分界线的布局,液晶对等离子市场的蚕食已经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变成企业内两种技术主导的不同产品线的竞争。
日立方面关于推出42英寸等离子的解释则要比松下坦诚的对,“42英寸产品由于在技术上进步空间不大了,所以更多的是在产品外延上做一些文章,比如日立最新的42英寸型号就有5种不同颜色供消费者选择”。基于对产品进步空间的预期,日立做出主打“液晶”的战略调整。 日立表示“考虑到2008北京奥运,中国推出高清节目的播放,日立已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清晰度最好的电视产品,也就是全高清1920×1080分辨率的产品”,“日立把自己最大尺寸的液晶电视扩充到了42英寸”,正是体现了日立“平板电视方针依旧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制定策略的主要依据”。另据报道,日立在32英寸液晶电视产品上也加大了研发力度。于10月26日在日本横滨落幕的国际平板显示技术展览会(FPD International 2007)上,日立公司出尽了风头。但是为她带来众多“眼球”的不是日立传统的“等离子产品”,而是日立并不“擅长”的液晶技术。这次展会上,日立公司不仅展示了所属液晶面板生产线开发出的将于08年量产的全高清1080p的32英寸液晶面板,更是宣布了最新一代超薄大尺寸液晶电视的上市,其中全高清的42英寸产品尤其引起了业界同仁的关注。业界认为,目前日立已将平板显示产业的重心转移到了液晶技术领域。
时至2007年年末,业界又传来日本松下计划与日立、佳能建立液晶显示器合资公司的消息。业界认为此举意味着松下在全球平板电视市场的策略正在发生变化。据松下等方面称三家合作的目的是开发小型液晶面板。但是依据松下做出考虑修建第八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表示;来看,松下等所谓主要合作在小尺寸面板只不过是为了不引起业界过多轰动的说辞罢了。据了解,目前八代液晶面板线主要切割4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而切割32英寸等小尺寸,8代线比昂不是最经济的选择。目前松下日立东芝合资公司IPS Alpha科技拥有有的第六代液晶面板线才是切割26、32、37英寸面板的最佳选择。松下表示希望把自身在合资公司IPS Alpha科技中的股份提高到一半以上,松下将收购东芝持有的合资公司IPS Alpha科技的股份。此举更是说明松下在大尺寸液晶方面的野心。同时也验证了松下在等离子产品方面的“底气不足”。
等离子企业纷纷加大在液晶电视领域的投资,对本来就面临诸多压力的等离子产业无异于雪上加霜。不过,由目前的情形看来,这种趋势在2007年只会是一个简单的开始。2008年等离子产业面临的形式将会更加严峻。
对于等离子产业未来的发展,业界可以用“忧心重重”来形容。据业内专业机构美国iSuppli预测,由于受到液晶的强力打压,等离子电视将在2009年步入下降拐点。届时因为价格下滑的因素,等离子面板的销售额将出现明显衰退。iSuppli表示2007年全球等离子面板销售收入将达到86亿美元,比去年增加12%,到2007年将能实现102亿美元,并达到巅峰。但是等离子的涨势将在09年开始改变,到2011年,等离子的销售收入将下降至87亿美元,主要因素将是面对液晶技术而不得不进行的价格调整。
另一家著名平板产业调研机构DisplaySearch则给出了更不乐观的预测。DisplaySearch表示FPD平板显示产业07年市场规模将在1019亿美元,比06年增加12%,2008年将扩大至1154亿美元,比07年增加13%。TFT液晶面板的市场规模在2007年为907亿美元,相当于FPD整体的89%,2008年将达到1039亿美元,相当于FPD整体的90%。PDP的供货量虽然将增加,但受到单价下跌的影响,2007~2008年的市场规模将基本持平,2009年之后将出现衰退局面。
同时,DisplaySearch在另一份报告中表示,液晶电视厂商正在向等离子电视的传统强项市场——大尺寸领域进攻,虽然等离子电视在整体性能要优于液晶电视,但是如果不能有新的变化,也许很快就会被液晶超过。
据业内专家介绍,目前最主要的彩带企业,国际视听领域的领导者索尼已经对国内产品线进行了调整,其主要销售尺寸集中在40、46和52英寸,而创传统主流尺寸26和32英寸液晶退居次要地位。索尼的产品策略一直被认为具有风向标的作用。索尼液晶电视产品的大尺寸话充分说明液晶电视在等离子传统的四五十英寸的尺寸线上液晶开始占据优势。德国证券公司调査部主管中根康夫指出:“40英寸将是液晶的完胜。50英寸也将陷入PDP(等离子)无法安稳的局面”。Displaysearch数据显示,2007年前10个月在40英寸以上的平板电视领域,液晶电视已经第一次超过了等离子电视。
回顾刚刚过去的2007年,等离子阵营可谓“颇多坎坷”。展望未来的发展,等离子胜算似乎又并不多。特别是年松下传出建设第八代液晶面板的消息,无疑是给等离子阵营的当头棒喝:难道松下真的想把猫和老鼠养在一只笼子里面吗!不过这对液晶这只猫能不能抓住等离子这只老鼠的尾巴关系并不大;至少2007年液晶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战略优势,等离子却正在走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