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制造业从手工业到简单的代工开始,蹒跚着走到今天;从80年代珠三角、长三角,逐步撕开了中国制造业前行的“面纱”。
经过20多年的起步,“中国制造”的脚步从中国大地到世界各地,一刻也没有来得及停息。
笑声、掌声、责骂声、咆哮声,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相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会停止。
今天,欧美的贸易制裁、产品召回、“质量缺陷”,已经成为“中国制造”海外受困的几座大山。似乎中国企业很难逾越,即使明天你成功逾越了,后天还会有新的大山出现。
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关心“中国制造”的各界人士纷纷对欧美的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意见。但是这些好像并没有有效节制欧美贸易保护主义者,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其实,“口水战”无济于事,并不能加快中国制造业前行的步伐,反而让很多中国企业陷入其中。欧美制裁我们,我们也可以制裁他们,“以牙还牙”是可以的。“贸易”本来就是双向的选择。
这其中有几个问题,大家开始逐渐明白:企业的竞争、贸易的往来从来就不是绝对公平的。西方媒体的宣传目前还总是给“中国制造”扣上“质量低劣”、“有毒有害”的帽子,大家再次看清西方媒体其实是利益群体的代言人。
当“中国制造”危及到别人大批产业工人生存的时候,别人会跳起来抵制。他才不管你的产品有多么便宜,有多么实惠。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我们的产业工人工资才多少,平均不到1500,大多数还没有福利、劳保,而欧美是多少?至少也是2万元(折合人民币),我们靠什么竞争,就是靠这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再看走遍世界的“中国制造”是一些什么产品?纺织服装、玩具、鞋帽、小五金、家电设备,大多数以轻工产品为主。这些能够赚多少钱?本身就没有多少钱,又能赚多少钱?高端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为什么却是凤毛麟角?
80年代,中国的家电市场,清一色的“日本制造”、“欧美制造”。90年代以长虹、康佳、TCL、海尔、海信等一大批民族家电企业的崛起,广袤的中国市场,变成了国人的市场。这个时候的长虹、TCL在忙什么?他们在忙着做中国最大、亚洲最大、世界最大的彩电企业。于是TCL开始走出国门,收购阿尔卡特、法国汤姆逊,几年折腾下来,“消化不良”,反而把自己陷进去。
当风光不过五六年的中国家电企业还陶醉在喜悦之中的时候,也许万万没有想到,灾难正悄悄来临。显像管时代退出历史舞台,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开始粉墨登场。我们的家电企业准备好了吗?可能我们都没有想到,怎么产业升级换代来的这么快?!
21世纪的中国家电市场开始重新“洗牌”,好不容易夺回来的江山看来又要易主了?虽然,中国的微波炉占有全球50%的市场份额,玩具占70%,鞋类产品占50%,彩电占45%,空调占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24%,而且“中国制造”还有很多第一,但是,“中国制造”并没有能够掌握到足够的“话语权”。标准不在我们手中,定价权不在我们手中,我们扮演的还是一个“加工”的角色。
面对汹涌而来的“洋品牌”,我们需要贸易保护吗?我们需要去抵制吗?我想中国政府过去没有这样去做,今后更不会这样去做,这才是开放的政府,开明的做法。没有竞争,也许不会有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中国制造业只有在竞争中壮大!
而欧美为什么会抵制我们?仅仅因为是他们的贸易保护?其实,从长远看,中国制造业今天受困海外并不是什么坏事,是好事!好在哪里?好在欧美的做法给中国制造业企业上了生动一课:简单加工,没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就没有国际竞争力。今天的中国制造业到了升级的时候,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今天的国际竞争固然十分激烈,未来还会更加激烈;今天不调整产业结构,不提高科技含量,以后只会被淘汰出局。
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反思,“口水战”毫无意义,需要我们拿出真功夫,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才是竞争。二战以后的日本制造业与我们今天的局面极其相似,也是靠低成本进入欧美市场,同样遇到了欧美的围追堵截。但是日本人在困境下通过购买专利,加快科技开发,最后在新技术、新产品上逐步占据市场。
韩国的三星也是通过最近20年的努力,发展成世界一流企业的。重庆力帆集团在国内还算得上一个企业吧,产值100个亿,当董事长尹明善(尹明善新闻,尹明善说吧)在韩国参观完三星后,最大的感受是:总算看到了真正的企业。他说,我们这些企业哪里是企业!我们感到惭愧!
在国内,我们究竟有多少真正的企业?我们应该清醒!
中国的汽车产业近10年得到高速发展,竞争的结果是,经济型汽车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实现了一般普通老百姓买得起车的愿望。但是,这样长期下去对资源构成了巨大的浪费,环境的恶化,交通的堵塞,资源的粗放式利用,负面效应明显暴露。
虽然是发展经济型汽车,可是我们不能只在价格上做文章。4个轮胎,一个方向盘,一台发动机,汽车很快就造出来了。其实,低价格汽车也完全应该做精做细。看看我们很多国产汽车,先不说技术含量,目前在核心技术(发动机、智能化等方面)还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看汽车的外观和内部装饰,两个字可以概括:粗糙(简单)。很难让人明白:中国民族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为什么水平还这么低!
看到了差距就应该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动力。西方工业革命经历了上百年的演变,而中国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今天,中国制造业在海外遭受的挫折打击,并不可怕,相反给中国制造业企业增加了压力和动力,可怕的是我们自己还没有任何反应!
欧美对中国制造的围追堵截,有利于一个制造业强国的崛起!
我们问问:中国的制造业,准备好了吗?
作者:亚洲制造业协会秘书长 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