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彩电业界弥漫着一种不公平的声音。以个别机构、个别研究机构的数据为名义,一些人在集体的“唱衰”国有彩电品牌。仅仅局限于特大城市,一级市场的平板产品国内国外三七开的数据被当作“至尊宝物”,到处炫耀,并大声喧嚷:国内彩电企业在平板时代已经落后,生存不下去了等片面之言。
这种宣扬不仅停留在产品销售量上,更是上升到产品质量层次。个别的产品比较,以国内品牌普及型产品和洋品牌高档产品(老百姓买不起)的比较,得出国内品牌产品不如洋品牌的结论。并以此作为一线城市市场国内品牌平板销售表现被洋品牌领先的原因。
在产业层面上,更有人大谈国内彩电企业在上游资源上如何缺失,如何没有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并悲观的认为,国内彩电企业即使投资液晶屏幕产业也已经为时已晚,不可能力扭乾坤。并籍此说明,国内彩电企业在今天彩电格局中是如何失落,中国彩电企业的明天是怎样的悲惨。
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宣扬无外乎是想利用“热点”词眼,多多赚到一些点击、收视率、亮相率而已罢了。这种以平板电视一线城市极个别时间的表现来断言,国内彩电品牌的未来的观点无异于盲人摸象,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自讨没趣。
中国彩电企业获得今天的成绩,并非一日之功,当然也不会功亏一篑。30年的发展史,不仅积累下来国内彩电企业优秀的品牌、出色的技术、良好的管理传统和巨大的市场认可,更是积累下来国内彩电企业面对挫折、面对困难奋勇而上的勇气。
更何况,今天的国内彩电企业并未面对多大的困难。殊不知,除一线城市意外CRT产品依然是国内彩电市场绝对主力。在非洲等新兴市场,CRT也是唯一适合市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品。虽然一线城市市场洋品牌暂时占优,但是在洋品牌占优之前,国内企业也曾经连续三年包揽平板五强:这种竞争中的上上下下再也正常不过了。
而导致国内彩电企业在一线城市市场的短期失利的原因,更不是国内品牌产品质量不行、或者经营不善,而是洋品牌的突然降价。在消费电子市场上,价格战往往能够在短时期拉动市场增长,但是这并非长久之策。因为产品的成本不会无限降低,谁都有价格接近冰点的时候。
07年价格战中,国内品牌暂时失利就是这种价格冰点在作怪。由于在平板电视普及化过程中,国内彩电企业一直保持领导者姿态,同类产品总是率先降价。而当产品价格接近冰点,市场也基本被打开的时候,洋品牌突然在价格上采取大幅度下降措施,使得国内平板企业不能以价格战来应对。
一个显著的实事是,洋品牌再怎么降价,价格也没有能力低于国内品牌同类产品:这正是价格冰点的位置。无论今后市场如何变化,只要上游资源价格不出现大幅度调整,经过激烈的两轮价格战,大家已经在价格上占据同一起跑线。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这一轮价格战,洋品牌捡了一个便宜:国内彩电企业依靠价格降低开拓的市场,相当一部分被洋品牌占据。但是着并不是中国彩电行业的全景。
除了一线城市市场,还有二线、三线城市,还有第四级的农村市场。目前国家已经全面实现所有行政错落通广播电视。巨大的消费市场尚没有真正打开。而比较一线城市市场开启的“钥匙”:价格,三四级市场的开拓,对价格的要求更加苛刻。
目前平板电视平均在万元的均价是平板市场进一步扩大的最大障碍。事实上,在笔者的朋友中,绝大多数人也就是看看5000块钱的产品:更贵的产品则是一种奢侈。这与欧洲或者美国、日本的情况不同。在那里,平板电视一两万的价格仅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一个月的收入,甚至更少。这就决定了整个市场的巨大购买能力,以致于使平板电视出现完全代替CRT电视的趋势。
然而,即是在最富裕的美国,高档平板产品的销售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占据市场销量首位的自然是那些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比如折合人民币8000元的42英寸液晶电视。索尼在美国市场,今年第三季度投入的M系列低价格产品给索尼带来了超过一倍的市场销量增长。这些事实说明,哪怕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平板电视的价格依然高于消费者的心理价格。而在国内市场,平板电视的价格则不仅是高过大多数人的心理价位,更是高于大多数人的经济承受力。
在广大的二三四级市场,此CRT产品的市场依然广阔,在销售数量上依然占据79%的绝对主力位置。而外资品牌根本不生产CRT电视。在国内市场,国内彩电企业依然是满足人民观看电视节目、满足人民日常生活娱乐的绝对主力。
导致这种想象的原因可以用邓小平同志那句话来解释: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其将长期处于这个初级阶段。那种宣称CRT电视即将退市、或者淘汰的人绝对是别有用心:要么他想让外国企业更多的赚中国老百姓的钱,要么他就是想让中国老百姓都看不起电视。
而那怕在平板市场上,国内厂家的表现也没有“传说”中那么悲惨:虽然有人希望那个传说是事实!无论是在产品品质、销售渠道还是售后服务上,国内彩电企业都拥有巨大的优势。
熟悉这个彩电市场的业内人士都知道,在平板产品走向普及之前,外资彩电企业曾经由于产品和品牌优势在传统CRT彩电上丧失殆尽,而大举退出国内大部分彩电市场。这必然导致外资企业在二三四线市场没有渠道、更没有售后网点。
而精心耕作二三四级市场恰恰被国内彩电企业当作最后的防线,一刻也未松懈过。TCL、创维、康佳、厦华、海信等国内彩电企业,在农村市场、城镇市场、普通地级城市市场,这些国美、苏宁等尚未全面涉及的市场都建立有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这些网络就是国内彩电企业在国内市场全面战胜外资品牌的堡垒和战壕。
而产品之上的出色表现,则是国内彩电企业在中外彩电大战中必将胜利的核心竞争力。注意一下国内彩电市场技术和产品应用最具创新性的产品是哪些!绝对不是什么外资品牌,而恰恰是我们自己的民族企业。120Hz刷新、流媒体技术、运动高清、RM格式兼容等等都是国内彩电企业的创举。哪怕在三星、索尼等企业津津乐道的工业设计上,国内企业也已经追上。看看TCL最新的H78系列产品,工业设计和内在品质完全不差于任何同价位国际产品,甚至在诸多的细节设计上能够力压群雄。
彩电,特别是平板产业结束两轮的价格战,当大家都站在价格的“冰点”上的时候,下一轮最主要的较量已经是品质和服务的综合比拼,是国内彩电企业高喊的口号“价值战”。而这场较量,无疑在全国市场,国内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哪怕是在一线城市市场,国内企业胜算已然很大。从降价扩展市场,到率先提出“价值站”的理论,国内彩电企业在中国平板普及进程中已经两次扮演先锋角色。
在另一个方向上,笔者不得不承认国内彩电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压力。但是这并不是说产业链的压力就可以压垮国内彩电企业。
首先,以液晶面板主导的平板上游资源,并没有任何传说中的垄断出现。面板企业可以分为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和我国大陆三大块、其中,前三者占据主体地位。而台湾厂家与日韩企业有明显不同。台湾厂家在面板制造上具有专著性,通常并未大举涉足终端产品。他们也是国内彩电企业平板面板的主要来源。
日韩两系液晶面板企业也不是铁板一块,二者的竞争依然水火不相容。而国内面板企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拥有政府、行业等的全方位支持,未来的前景不容小窥。
在这样没有垄断的市场中,国内彩电企业,哪怕依靠上游采购也会拥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另一个问题是,目前国内彩电企业对液晶面板的消耗并不大,这也使得,在面板资源上的紧张程度远没有各别报道中那么夸张。
国内在平板电视上游产业链上的规划和布局也在加速进行。无论是建立自给的面板产业链,还是建设液晶后端模组,都可以扩展国内彩电企业的价值链,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多一些胜算。目前,海信的首条液晶模组现已经投产,TCL的液晶模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三家液晶面板厂的整合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国内彩电企业,在上游资源上并非“零”的空白。
事实上,在CRT产品占据彩电销售主流的背景下,国内彩电企业还有充足的时间为自己的平板产业做出布局。未来为中国人民提供彩电的不会是外国企业,而只可能是我们自己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