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日电(记者令伟家)翻看北京的都市类报纸,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将近一版的家电降价促销广告;走进北京的每一个家电卖场,你也会发现,降价促销的海报条幅比比皆是。但是,当你决定买一款家电时,你会发现,价格并没有广告中所说的那样“大幅跳水”。
铺天盖地的降价广告是事实,比如“手机平均降幅两成”“液晶跌破2000元”等等;居高不下的价格感受也是事实,比如你看中的手机,价格总是在2000元左右,你要买的液晶,怎么也都得万把元。为什么天天降价,要买的东西并不便宜呢?
以飞利浦9@9i手机为例,这款手机刚上市时,北京的卖场标价为2600多元,此后价格迅速下降,几个月内降到2000元左右;此后价格变动放缓,在2000元左右维持一至两年时间;当价格再降到1500元左右时,这款手机的市场生命也走到尽头,厂商销完库存后,就不再生产流通这款手机了。
分析这款手机的降价曲线,你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三部曲”:最新产品;高价直降——一般产品;价格缓降——淘汰产品。
不管是手机、电视,还是电冰箱、洗衣机,但凡一款新品上市,最初的价格往往高不可及。此阶段对生产商和流通商来说,都是暴利阶段,也是他们的主要利润源;但暴利往往不能持久,于是新品就不停降价,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从而达到规模效应,实现薄利多销的目的。这个频繁降价的阶段,构成了“降价广告”的主体,实现了绝大部分的销额,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觉得“天天降价”的原因所在。当更新的产品即将推出,已经赚足了的老款产品,生命周期也行将结束,此时它的价格就会降到成本(包括流通成本)的临界点以上。因为没有多少利润,厂家已不再生产,商家也只卖存货,降价也到此为止。
回过头来再说消费者的感受。新品刚推出时,产品自然是好,可是价格也高,一般人都会“等一等”;而当即将淘汰时,价格是低了,可是功能款式落伍,一般人也不会太勉强自己。于是,中间阶段就成了绝大多数顾客的选择。那么,这个中间阶段的价格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还是以手机为例。大多数普通手机的成本(包括流通成本)一般在1500元左右,加上厂商利润,市场卖价一般在2000元左右。因此,不论你什么时候买,你看中的市场主流产品,价格总是停留在2000元左右。
成熟的市场中,厂家和商家在制定价格时,既不会长期追求暴利,当然也绝不会做赔本生意,因此“成本+合理的利润”,就成了永恒的价格。而相对固定的成本,加上相对固定的合理利润,结果只能是相对固定的价格。这就是你总感觉不到广告中所说的那种“跳水”般降价的原因。
事实上,降价只是“价格”向“价值”的回归。远高于“价值”的价格,厂商获得的是暴利;接近“价值”的价格,厂商获得的是正常利润;而跌破“价值”的“跳水”价,则大多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