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1:王先生一直想买一台液晶电视,一天看到广告,原价5000元的液晶电视商场特价机才3000多元,一大早赶到商场被告知,限量3台早已卖完。
场景2:标价1.9万元的等离子,齐先生讲价砍了3000元下来,以为占了大便宜,后来才知道1.1万元就能买到,直呼上当。
以上场景,不是电视剧中的情节,而是发生在许多市民身边的真实事件。每年新春佳节是传统家电消费旺季,各种“忽悠”手法往往瞄准那些对选购家电经验不足的市民。经过多年观察,业内人士总结了家电促销中常见的陷阱。
优惠子虚乌有
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一次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价格。但有的商家在开展甩卖、特卖等优惠活动中,常常以供应商提供的建议零售价,或者是把以往的最高价格作为本次降价销售商品的原价,有些甚至更是随意胡乱标原价。
以某款42寸等离子为例,假如其促销前的实际销售价格为10000元,而活动时则标价为12000元,参加促销活动返利1200元后,此时实际售价为10800元,超过了活动前的实际销售价格,原以为省了1200元优惠,实际上却亏了800元。
特价暗藏杀机
对多数工薪阶层而言,“特价”的诱惑几乎难以抵抗。不过,有知情者透露,特价往往只是一个诱人的口号,即使买到了,也要当心其品质的潜在危害。
该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价格超低的特价机,只有少部分是商场为了吸引顾客注意力,“赔本赚吆喝”,这些特价机一般品质还是比较可靠的,但是其数量是相当有限的。然而,如今每个卖场几乎每周都宣称有大量特价机,甚至不限量销售,这就值得怀疑了。
一知名空调企业销售负责人透露,很多时候,为了减少库存积压,收回资金,厂家都会采取特价处理的方式促销那些积压得很久快要过时的产品。像去年国家能效标准实施以后,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快将积压的不达标的产品出手,很多厂家就采取了特价促销的方式。
我市一家电卖场促销员私下透露,部分特价机是返修产品,就是销售出去后出现问题被消费者退回来的,这类产品一般经过维修后还能够正常使用。
真相绝口不提
许多市民都有这样的习惯,购买家电前,不喜欢自己了解相关常识,以为听商场促销员介绍就行了。业内人士提醒,由于促销员的收入与销售业绩紧密相关,但真相与其利益冲突时,希望促销员主动告诉你真相,无疑是不太现实。
以热水器为例,业内人士都知道,不仅喷淋、管道、支架等附件购买和安装会产生费用,而且有些热水器品牌的安装还包括打孔、人工等费用。为了了解促销员们将会如何介绍这些细节,记者以顾客身份来到几个家电卖场热水器柜台,面对是否“安装不再收费”的问题,几大热水器品牌促销人员均给出肯定答复。一知名热水器品牌的促销人员甚至一边向记者“热情”推荐存在安全隐患的烟道式热水器,并称“管道都配好了”。当记者追问是否可以装上后就可以使用时,该促销员才承认 “管道只有1米多,可能长度不够还是要自己购买”。
知情者透露,为了促销需要,不仅是热水器,几乎所有家电商品促销都不同程度存在类似现象,只要不利于本品牌销售,商场销售人员往往采取顾客不问就不主动介绍的态度,要不就含混其辞,不熟内情的消费者很容易吃“哑巴亏”。
如何防止被“忽悠”
买家电如何被避免被“忽悠”?部分业内人士给出以下建议:
提前准备:有了买家电的打算时,应当提前了解相关信息。通过专业人士、媒体、网站等渠道,掌握产品大致价格、性能、消费者投诉等情况,并通过已购买该产品的人,了解该产品实际使用表现,看看与自己的期望值有无出入。此外,到哪里购买也很重要,选择诚信度高、口碑好、售后服务有保障的卖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后顾之忧。
货比三家:无论是对于赠送礼品的商品还是降价促销的商品,消费者务必货比三家。首先,不同卖场的促销政策不同,甚至不同的促销员手中掌握的促销权限不同,对于价格较高的家电大件,很可能最终成交金额有较大出入;其次,由于不同卖场或不同品牌促销员立场不同,对同一产品的优缺点表述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从这样的信息差异中,消费者更容易综合判断,而不是偏听一家之言。
买自己需要的产品:选购产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需要的产品,而不是看着那些表面便宜的产品;同时,也要避免一时冲动,轻信商家宣传,把一些实用性不大、过时或低端技术产品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