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白菜价
咱平头百姓攒点钱不容易,真就这么一下子咂进去一万,可转眼就缩水了八千,没有人不心疼!
近日笔者获悉,大中促销已经正式启动,元旦期间,国产品牌均价在8000元以上的液晶电视,将纷纷滑落到6000元左右,而合资平板彩电降幅会更大,普遍降价1000―8000元,平均降幅高达31%。8000元,如果换成29寸CRT可以买四台啊!事实上,回首近几年平板走过的路,无处不是身价爆跌的记忆,国内液晶电视的发展历史,几乎就是一部降价史:自2003年2月,康佳生产出中国首台42英寸液晶电视,售价高达20万元;2004年3月9日,夏普37英寸大屏幕液晶彩电价格由50000元左右下调至35000元左右;2005年4月21日,创维集团宣布,40英寸液晶电视价格分别降至19999元;2005年10月11日,37英寸液晶电视跌入12000元以内;42英寸液晶电视售价逼近15000元关口,而到2006年11月,40英寸的合资液晶电视已跌入万元……!诚然,价格下调是平板技术日趋成熟的必然结果,也是消费者愿意看到的,但速度如此之快,降幅如此之大,却不能不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它对已购者的心理冲击是凄惨的,对待购者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而另一方面,虽然小尺寸的平板电视价格已经趋于平稳,但“十一”台湾屏的出现,又将整个平板陷入了诚信危机。让消费者不得不追问:身价爆跌的背后是真正的实惠,还是真正的滥竽充数?据数据显示,2006年10月至2006年11月,42英寸、40英寸、37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分别有20美元、30美元、5美元的下降,下降趋势的确比较明显,但和2000元以上的整机跌幅依然有着不能不称之为“巨大”的差距!如果是品质缩水的结果,那么消费者有理由等待;如果是几番身价爆跌后,商家仍有如此大的利润空间,那么消费者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再等待一下呢?
点评:刚买的商品转眼就身价爆跌,这样的遭遇想必当前的消费者已经见得多了,见得多了也就麻木了,毕竟总不因为怕贬值而耽搁使用吧?可问题是,目前很多消费者买了平板以后还不能马上观看到高清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采购不是给使用价值卖单,而是给期望价值卖单。既然是期望,那为什么不能让这个期望时间再长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