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液晶屏(LCD)的生产线是等离子屏(PDP)生产线的10倍,这直接导致等离子电视在全球市场的衰退。”针对全球等离子电视市场占有率逐年减少的现状,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副总经理叶平如是说。
瓶颈:技术、资源双重受限
2006年,中国等离子电视市场一直没有走出低谷,销量仅增长44%,与之相比,液晶电视的销量却增长约250%。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市场局面,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更深层的原因?等离子电视如何突破困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专家陆刃波指出:“中国等离子电视市场要重获新生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等离子屏资源短缺问题,二是跨越等离子技术门槛。”
与拥有丰富屏资源的液晶电视相比,等离子电视整机厂商缺乏广泛、充足的屏资源供给,因为资源都掌握在日韩少数企业手中。目前,全球只有4家等离子屏制造商——松下、先锋、LG、三星。这4家企业鲜有额外的屏提供给其他厂商,处于寡头垄断的地位,因而,等离子屏的价格比液晶屏价格稳定,不会出现价格竞争。
同时,等离子生产线的技术优势都牢牢掌握在日韩企业手里。陆刃波指出,日本企业向来患有“技术垄断症”,日本制造的产品技术含量高是公认的,但日本厂商把产品销往中国时,却死抱着技术垄断的信条不放,只要可能对自己产生一点影响的技术绝不出口给中国。这种做法使国内彩电企业缺乏发展等离子电视的动力,既压制了国电彩电企业,也压制了整个国内等离子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日立数字映像(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绪方浩一认为:“产业链太小并不利于整体市场的发展。等离子面板生产厂家闭关自守,使电视厂商在平板电视兴起之初全体攻击等离子,导致等离子电视市场逐步恶化。”
机遇:大屏趋势明显
对于等离子电视的技术与成像效果,中国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功能和性能标准工作组组长刘全恩给予了肯定:“从目前的技术特点来看,当屏幕达到40英寸以上,等离子的显像效果远高于液晶,但这一技术特点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重视。”
大屏幕,正是等离子电视发展的机遇。
据赛诺调查分析,在全球大屏幕电视市场中,等离子电视仍占绝对优势,2006年1-6月等离子电视的市场比重为47%,而液晶电视比重仅为17%。其实,平板电视市场一直朝着大屏幕市场在发展,中国电子商会消费者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共同发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城市消费者平板电视消费需求调研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显示:大尺寸需求趋势明显,预期购买40英寸以上平板电视的比例接近40%,其中等离子电视中50英寸以上的销售比例达到了10%。这种趋势对于等离子电视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一直坚守等离子电视的厂商也把大屏幕电视押注在等离子上。
松下公司为了促进等离子电视的销售,在自己的产品线上,采用液晶技术的平板电视仅生产23-32英寸的品种,而37-65英寸大尺寸平板电视则采用等离子技术。
策略:重树企业信心
2006年,数家国内彩电企业先后放弃了等离子电视,发力液晶产业以赢得企业的生存机会。除了少数的几家如长虹、海信等国内企业还坚持两条腿走路之外,其他国内彩电企业已经把重点完全转移到了液晶电视的生产和营销上。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没有了对等离子产业的巨大投入,市场环境似乎轻松了很多,他们在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时更为灵活,可以什么挣钱就做什么。这是目前国内彩电企业普遍的做法,尤其是刚刚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专攻液晶电视的战略比较普遍。但是,长远考虑,液晶市场如今可以说是群雄逐鹿,经过淘汰期之后,最后的平板电视市场将各归其主,形成稳定的格局。究竟有多少专攻液晶的企业能走过液晶这座独木桥?
陆刃波认为,在竞争较少的等离子电视市场,中国彩电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新的机遇,“关键是跨越技术门槛,打破屏资源垄断的局面。例如长虹投资60亿元建设等离子生产线,主要量产50英寸以上等离子屏,就给国内彩电企业在购买屏资源上更多的选择”。
但仅仅突破资源困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下游彩电企业的加入,等离子生产链条还是不完整。“想在国内的平板电视市场扭转等离子的整体局势,除了几家外资企业的努力之外,上游企业也应从消费者和一些对等离子失去信心的企业入手,激发企业对等离子电视开发的兴趣,给行业以新的刺激。”陆刃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