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离传统的电视销售旺季尚存时日,但一些平板电视厂家却早已耐不住寂寞,纷纷提前拉开市场竞争的大幕。竞争的焦点多集中于降价和推广新品。许多品牌42英寸液晶电视的价格已经跌破万元,就连市场主销的32英寸液晶电视的价格也有所下调。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还推出系列新品,等离子新品有复苏的迹象。显然,企业的这一行为在博得眼球的同时,也体现其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对此,笔者以为,这体现出平板电视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积累和沉淀后,将于今后两年全面迎来爆发式、快增长的新时代。除了国内企业将因此获得来自经营利润和市场规模的同步提升之外,诸多外资企业也将借助平板电视这一跳板,在市场容量巨大的中国市场上分一杯羹。
近三年来,我国电视领域的平板化浪潮全面铺开,国内众多为价格战而拖累的厂家也因此获得二次发展的春天。由于平板电视受制于技术门槛高、产业链不完善、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短期内难以规模化量产,创造规模化效益。因此,一些厂家在发展之初,多将平板视为潜在发展对象。随着市场竞争步入纵深,特别是平板电视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以海信、厦华、TCL为代表的国内巨头们,利用熟悉的本土化营销、完善的市场网络布局、较高的品牌影响力,率先在国内市场上展开了新一轮的平板化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企业利用熟练的价格竞争手段,短期内迅速规避了自身在平板上游核心技术上缺乏的弊端,实现了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最大化。长期来看,尽管价格策略会造成我国厂家在平板领域的竞争力趋弱、可持续发展褪色等问题,但是,短期来看,在我国厂家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研发体系和队伍的背景下,就轻易地放弃价格竞争优势,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操作风险。因此,近几年来,我国厂家之所以能够在平板电视领域继续保持着领先的竞争优势,得益于价格策略的巧妙运用,从而给国外竞争对手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如果国内企业以此为契机,不断扩大在平板领域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并逐步在中下游市场上建立起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那么,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就能够拥有与上游技术供应商进行谈判和讨价还价的筹码,折射出我国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这也成为近段时间以来,为什么一旦国内企业率先掀起价格战,外资企业就不得不积极应对的根源所在。
除了以价格战打开市场竞争的突破口之外,国内厂家还不能忘练好内功,即加快新品的研发和推出的速度。除了液晶新品之外,不少企业还推出了等离子新品,并进行了外观的创新和改进,同时还融入了一系列附加值功能,不忘从产品附加值角度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亮点。
当国外等离子厂家纷纷发布销售中报,显示全面盈利之际,国内众多企业坚持液晶一枝独秀式的发展战略,不仅增加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还造成了对等离子产品市场份额争夺的空缺。因此,国内厂家此次的提前行动,还被看作是一种无声的叹息和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