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美价廉,台湾面板赶超日韩
三星、LG. Philips、友达、奇美和夏普是目前全球五大液晶面板生产厂,这五家生产的液晶电视面板约占全球总供应量的9成。一直以来,三星面板以优良的性能而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台湾面板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电视生产企业开始采用更加物美价廉的台湾面板。以国内的液晶面板市场竞争来说,主要集中在三星、LGL和以友达、奇美之间,在近几年以来,台湾液晶面板厂商技术发展非常快,目前在技术品质与日韩液晶屏已经是不相上下,但由于台湾液晶屏的性价比更有竞争力,目前日韩主流品牌SONY、LG、松下、三星、东芝、JVC等几乎都从台湾外购液晶屏,采购台湾液晶屏的比重约60%。国内的主流平板电视品牌也都大批量采用台湾屏,尽管国内品牌的另外的面板供货商为韩国,但台湾的液晶面板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了更多企业的青睐。
今年7月友达光电7.5代液晶面板厂产出第一批42寸液晶面板 |
目前台湾生产液晶面板的企业还是比较多,但主要还是以友达和奇美为代表。自从去年开始,奇美就开始全力主攻32英寸液晶面板市场,现在已经一举超越韩国三星、LPL与日商夏普等大厂,成为全球面板大厂在32英寸的销货冠军。在40英寸以上市场,奇美主要竞争对手是韩国的三星电子,以及LG和飞利浦合资建立的LPL,奇美电子今年4月同步激活2座6代厂与8代厂的TFT-LCD面板兴建计划,7.5代TFT厂原规划3万片玻璃基板将扩增10万片以上。奇美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面板上的成本控制不错,虽然奇美的面板出货量和三星电子、LPL差不多,但奇美的毛利率与营业利润率却远远高于前两者,这也使得奇美可以在市场上开出更低廉的价格,更具竞争优势。
友达合并广辉电子以后成为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生产厂,目前友达7.5代线已经产出42英寸液晶面板,不仅显示了友达制程技术已更臻成熟,而且标志着友达7.5代线全面投产的准备工作基本已经完成,预计今年第四季量产,至年底前可达月产能1万片基板,满产能规划可达6万片玻璃基板。友达7.5代厂投入40英寸面板生产,玻璃基板的利用率可达85~86%,与7代线切割40寸面板利用率达92%相较稍低,但通过其它材料如背光模块等成本的再降低,拉近与日韩品牌40寸面板的成本落差。加上32英寸到37英寸级别的液晶面板的价格竞争力,日韩品牌目前在40英寸以下的液晶面板上已经很难和台湾企业竞争。
在国内一方面是台湾面板的崛起,韩国三星和LG.飞利浦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一直占有的统治地位已经遇到挑战;另一方面,日韩面板厂商在液晶电视市场,特别是在液晶电视需求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中国市场,更是受到国内彩电企业的多方围剿。同样的情况也在欧洲和北美上演,欧美本土竞争对手的复苏,使得日韩在这些领域中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蚕食。在近期欧洲权威测评机构对液晶电视品质全方位的评比中,拥有上游面板制造资源的日韩品牌输给了非面板制造商的本土品牌。种种不利因素使得日韩企业不得不逐渐放弃40英寸以下的液晶面板市场,将重心向更大尺寸的液晶面板转移。
在全球大屏幕液晶面板市场,台湾面板制造商正在蚕食日韩的市场份额。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台湾液晶面板制造商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了日韩:市场份额方面,台湾面板为52.2%,韩国面板为37.4%;在面板销售额方面,台湾厂商是57.8亿美元,而韩国和日本厂商则分别为54.2亿美元和12.9亿美元;供货数量方面,台湾面板为2940万片,韩国面板为2410万片,日本面板则只有440万片。无论是销售量、市场份额还是销售额,台湾面板都超过了日韩品牌。台湾液晶面板制造商不仅提供了价格较低的产品,而且加紧向终端品牌的渗透,继中华映管控股厦华后,友达和奇美近日也相继表示,将在大陆打造自己的液晶品牌。
LG飞利浦开发的100英寸的TFT液晶面板 |
对友达和奇美来说,恐怕野心不仅仅是要挑战日韩面板的统治地位,而是要超过并且拉大与日韩面板生产商距离。业内人士也认为,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国台湾将成为全球液晶面板市场的霸主。对日韩企业来说,还有的唯一可凭借的优势就是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终端品牌,不管是三星、LG还是夏普、索尼都是如此。不过以现在的形势看来,面板企业向下游渗透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台湾企业迟早会进入终端市场,借助优势的面板资源将品牌打入全球市场。此举不仅可以及时获得终端市场的反馈,从而调整上游的生产,同时还可以扩大对业内家电企业的辐射,以获得更大的采购量,看来日韩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面对现在这种不利的局面,要想获得竞争优势,日韩企业必须改变它们的方法,应重点放在企业创新、削减低利润产品并转型生产各种附加值高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上,这点已经从日韩厂商将重点转向40英寸以上大屏得到了印证。TE全球首席运营官认为,上游面板商进军下游,将大大考验厂家的资源整合能力,在液晶电视时代,转型时期市场状况瞬息万变,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和横向联合能力日益重要,与不同企业结盟或展开多层次合作,如进行联合开发或制造等,不仅可大大降低成本,还可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目前液晶电视面板产能大幅提升、价格不断下滑的趋势下,上游关键零组件供货来源的稳定性、低廉的采购成本以及下游坚实的客户基础,成为竞争力的关键,而占整机七成成本的液晶面板更是重中之重。2005年,台湾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约为1170万片,已经占全球液晶面板总出货量的60%以上,原先日韩的优势已经被打破。和日韩企业相比,台湾液晶厂家的优势在于产业链,上游、下游的供应体系已经非常完整,而且由于大量笔记本和显示器代工,本地化的采购量非常大。加上重心偏向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已经逐渐显露出来,开始一步步蚕食日韩企业原有市场。
台湾奇美光电(CMO)液晶面板 |
以前台湾企业由于产品尺寸的不完整,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沿用老的生产线,使得台湾的的液晶面板仅仅在小部分尺寸上可以和日韩面板竞争,这也使得国内的电视生产厂不得不采购外资企业的面板。但近几年以来,台湾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新一代的生产线都开始逐步建成投产,除了上面提到的友达7.5代线以外,奇美在生产线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到目前为止,奇美所有已生产、正在兴建以及预计要投入的生产线,总共包括有3.5代、4代、5代、5.5代、6代、7.5代以及8代线,奇美在产线的规划与布局上,堪称是全球最完整且最齐备的TFT-LCD面板厂之一。产品类型的完善,技术水平的提高,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使得国内面板采购重心开始偏向台湾。
就让我们来看看国内几大彩电生产厂商对目前液晶供求关系的看法。创维集团认为产品品质是最重要指标,选择在各个方面能保障我们需求的供应商。海信集团的看法是,液晶面板采购会逐渐向我国台湾省倾斜,但韩国面板厂在40英寸以上面板的优势则是我国台湾面板厂暂时无法企及的。长虹则是从服务、价格、速度三方面考虑,这点来说,无论是长期合作、供应速度,还是价格水平,台湾面板都稍有优势。海尔采购小尺寸液晶面板以我国企业为主,大尺寸则以韩国为主。康佳则认为台湾企业在内地投资增长使得其吸引力大增。看来,虽然各自的看法和理由不同,不得不承认至少在国内市场上台湾面板已经成了各企业的首选,而日韩面板则主要在40英寸以上的大屏上发力。
但当台湾面板厂商在内地扩大产能的时候,韩国和日本面板厂商已经开始了升级到7代或更新生产线的进程,三星和LG飞利浦的第7代和7.5代工厂都已经提前实现量产,夏普的8代线则在建设之中。虽然奇美和友达也在建或建成了7.5代线和8代线,但要么是还没有实现量产,要么则是还没有完成,而且这些生产线生产的大屏液晶面板占总产量的比重还很低。随着液晶电视的发展,以后液晶电视屏幕尺寸肯定会向40英寸以上的大屏靠拢,今年7月47英寸液晶跌破16000元就是一个信号,如果现在台湾面板仅仅把目光盯在40英寸以下的市场,将来的存活空间将变得很小。
虽然40英寸以上大屏液晶面板占总的供货量的比重还不是很高,但是相比之下,其利润远远高于小尺寸的液晶面板。而且随着日韩国厂商生产大型面板的最新生产线投产,采取调降出货价格,以刺激需求的策略将引起小尺寸面板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到目前为止,40英寸液晶电视面板的价格已从年初的930美元下跌至835美元,加上下半年50英寸以上液晶面板生产线将正式加入到大屏幕征战之中。这个领域的激烈竞争也对40英寸以下面板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价格上大屏幕面板进一步缩小了和40英寸以下面板的价格差距,也使得面板价格也随之走低,利润进一步压缩。
三星第二条第7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今年投产,下半年开始每月可生产9万块基板,每个基板可生产8个40英寸面板
以目前市场上主流的32英寸液晶电视来说,32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持续表现走低的态势,根据全球市场的调查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32英寸液晶电视机用面板的平均售价已经降到了400美元以下,很快37英寸价格可能降到520美元,逼近一级厂商的生产成本,而且今年年内都不太可能会出现价格反弹。液晶屏并不是所谓的核心技术,它也只是核心专利技术的集成,台湾面板厂也要受到上游康宁、电气销子等玻璃基板商,以及3M这样的偏光片垄断企业的技术和价格的制约。
新生产线的底成本压力在5代、6代线上集中体现出来,不仅是日韩企业,台湾面板企业也同样面临困境。LG飞利浦已经开始考虑调整产业结构,对利润空间大大缩小的5代、6代线进行减产,预计将减产10%左右,而友达光电和奇美也将减产10%~15%。专家预计到2008年,三星-索尼和夏普的8代线将开始量产,LG-飞利浦、友达光电、奇美的7代线产量将和现在的6代线差不多,届时5代、6代线的利润空间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因此对于台湾面板厂商来说,现在的辉煌不代表今后,在维持现有市场的情况下,积极推进新生产线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未雨绸缪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