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数字标准终纳融合方案 市场“钱”景广阔

来源:IT时代周刊 更新日期:2006-07-11 作者:王琦玲

  关于国家数字地面传输标准将在6月30日出台的消息,已经流传了近两个月。眼看着日期临近,业界却等来了标准出台再度延后的消息。

  6月20日,在上海电视节的国际数字电视论坛上,《IT时代周刊》从参与制定数字电视标准的广电总局科技委高级顾问章之俭先生处获悉,融合方案中的第一部分测试已经结束,第二部分测试将在7月份进行,预计标准最早出台要到8月份。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最初日程表,数字地面标准的推出应该是在2003年年底。此后,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司曾明确提出在2004年年底出台。到了2005年,剩余三家标准方案竞争方之一的清华大学也曾宣称,标准在2005年春节前后一定会推出。然而,当岁月的指针已经向2006年下半年挺进时,左右着国内整个数字电视产业进程的地面标准仍旧悬而未决。

融合的尴尬

  地面传输标准久拖未决,与参与竞争的清华方案(DMB-T技术)和上海交通大学方案(ADTB-T技术)的相持不下不无关系。而二者这场自2001年起就展开的学术之争和利益博弈,将不得不最终走向技术融合。

  清华方案是多载波技术, 交大方案是单载波技术,学术界对于这两种完全不同技术体系的融合颇有异议,但融合却始终是政府的意愿。如今,身为信息产业部数字电视标准化工作协调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杨知行将所谓的融合标准暂命为“CDMB-T”,这是将清华的DMB-T、上海交大的ADTB-T和广播科学研究院的TiMi方案三者相融合的结合体。

  早在2001年,国家部委就曾经有专家提出过技术融合的方案,要求联手研发。由于当时几大方案都有待完善,导致这个提议的搁浅。2003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邬贺铨组织专门的工作小组,开展方案融合工作。目的正是为了均衡清华和交大两大阵营利益。而仅在1年多以前,杨知行曾向记者表示不赞同融合标准。

  毕竟融合之途大势所趋。2006年4月27日,国家广电总局叫停移动数字电视,发布了《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规范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试验的通知》(后简称“通知”),目的正在于为地面传输融合标准铺路。

  章之俭告诉本刊记者,“采用融合标准,意味着广电系统所有的传输和接收设备可能采用两套。由此带来的设备成本的提高,初步估计至少有30%的增幅,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额外费用’最终将转嫁至消费者头上。所以,我一直在呼吁要简化设备。”

  上海复旦微纳电子有限公司高层人士也表示,“基于融合标准的芯片造价将不可避免地比欧洲标准DVB-T方案的芯片成本要高出一截。而无论是基于融合标准芯片的机顶盒还是一体机,造价都将相应提高。”他同样认为最终承担这笔费用的是广大消费者。

  作为地面传输标准的有力争夺者,面对技术融合均显无奈和不甘。在国际数字论坛上,主办方微妙地将清华的杨知行教授与上海交大方案的相关负责人孙军教授的座位安排在一起。然而,双方不仅没有按照指定位置就座,而且在结束发言后都匆匆离开了会场。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2006年3、4月份,广电总局就已经结束了分别基于清华设备和上海交大设备的相关测试工作,但由于上海交大再度修改了自有方案而导致重新测试。此前章之俭提及的在7月进行的融合方案第二阶段测试正是基于上海交大设备的测试。

  据上海复旦微纳电子有限公司高层透露,未来的融合标准将会建立一个专利池,将三方相关专利放置进去,国家根据三方在融合标准中所占比重给予一定的利益回馈。就目前来看,融合标准主要是以清华方案为主。这也解释了上海交大对方案进行反复修改的用意。

  清华方案目前拥有3项国家基础性专利(已获批),一项美国专利,这无疑增强了地面标准的含金量。国外厂商要生产相应的设备和产品,必须向中国缴纳专利费。

  “作为科研院校,方案被确定为国家标准是件扬名的事,名气对高校而言也是看得很重的。”复旦微纳电子有限公司高层这样评价。即便是融合标准已经确定,双方仍旧在为融合中各自的利益比重进行着较量。

业界引颈期待

  距离2008年仅有1年半的时间,关乎北京数字奥运承诺的兑现,地面标准必须推出。

  搭建数字信息平台,实现数字电视的转播,地面传输不可或缺(数字电视的传输一共有三类,一是有线传输,二是卫星传输,三是地面传输)。由于国家政策法规所限,卫星传输市场等待开禁。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又因为接入用户设备端改造的高额成本和盈利模式的尚未清晰,而显得举步维艰。2005年,广电系统大力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并有意将这一年称为“数字电视的破局之年”,然而,经过一年的努力,原本计划到年底突破3000万用户的宏伟目标未能实现。有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底,广电系统的全国有线电视数字用户仅为400万。

  与有线传输市场的情况相反,尽管地面传输标准尚未出台,相关的盈利模式却已十分清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中国的一二级城市已经十分普遍的移动电视。最早发现移动数字电视运营商机的是上海。2002年,第一次试验商用欧洲DVB-T标准,依靠城市里的公交车播放数字电视赚取广告费,结果大获成功。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定祥曾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基于欧洲标准的相关设备比较便宜,能够在短期收回成本,所以尽管国内有两大方案,但是在标准尚未出台前,我们更愿意选择欧洲标准。”上海的经验很快向全国范围内推广,同样出于成本的控制,各地的移动数字电视运营商选择了欧洲标准。

  相形之下,两大方案基于标准之争,虽然也开展了技术产业化,但更多属于跑马圈地的性质。在业务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及欧洲标准。为了防止欧洲标准继续扩张版图从而成为事实标准,4月底广电总局发布叫停移动数字电视的《通知》时明确,广电总局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技术试验的基础上,正组织制定地面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暂行技术要求,近期将颁布。这为推出中国自主的地面传输标准埋下伏笔。

  据厦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苏钟人分析,地面传输对产业的意义更大。无线,作为国家地面广播的开放标准,它的全面推广才标志着整个行业向数字电视方向转移。一旦标准确立,未来在市场上销售的所有的电视机将可能必须要能接受地面信号。这给终端市场带来的前景将是巨大的。

  上海交大孙军教授也认为,目前国内有线电视用户约有1亿,而地面(无线)电视用户却有3.5亿,占整体用户的70%,在这一市场,用户们收看到的节目不足5套,而且图像模糊。使用地面数字传输,实现大面积的有效覆盖,这将极大地扩充中国的数字电视用户。

市场“钱”景广阔

  对于广电系统内部而言,急切期待着地面数字传输标准的出台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数字电视运营平台,上海文广旗下的互动电视有限公司拥有20个频道的数字电视和1个高清频道。该公司副总经理高悦坦言,由于有线电视数字化遭遇各地为政局面,各地机顶盒、技术指标不同,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有线数字化需要技术推动。

  有线数字化更需要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助推。而地面传输标准的出台,是带动数字电视产业的真正原动力。伴随而来的是频道数字化,一个模拟频道转化为多个数字频道,从而解放更多的频道资源。多方面因素促使数字电视市场日臻成熟。

  苏钟人就认为,标准出台还将推动数字电视的研发、制造和运营,厂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尤其是无线数字传输将填补国内中西部地区,以及中国农村地区有线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这将极大地带动数字电视机销量的进一步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地面传输标准的出台,提供的最大商机还在于移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开展,尽管融合标准有可能带来设备成本的提高,但是数字电视可以通过合理的频段实现业务的漫游,全国形成一张统一的网,有利于通过规模经济实现盈利。

  根据复旦微纳电子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将在地面传输标准的基础上,很快制定相关的手机电视标准,就好像基于欧洲地面传输标准的DVB-T基础上的手机电视传输标准DVB-H,国内也会相应的CDMB-H(暂命名)标准。

  技术标准一旦确立,广电系统将不可避免进驻传统的电信领域。广电和移动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竞争冤家。

  业界在满心期待着由数字地面传输标准的出台可能带来的产业变化,不过这一切在现在而言,均是假设。2008年大限将至,苦盼了3年,但愿,这项牵动了国内数字电视产业的标准不会让业界再空等一场。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