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已经过半。回顾国内平板电视市场,依然是一片繁荣景象:整体市场保持着200%的市场增长率。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平板电视厂家“销售量大,销售额小”的矛盾依然 突出。专家指出,国内厂家靠规模求效益的发展阶段应尽快缩短。
平板销量突破200万台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和中国电子商会家电课题组联合推出《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需求状况研究第一季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组预测,2006年上半年,中国平板电视销售量超过200万台,同比增长200%。
2006年1-6月份,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家庭拥有率分别达到了5%和3.5%,城市家庭购买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尺寸主要分布在32寸以上和42寸以上,消费者越来越趋向于大尺寸的平板电视,并且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对产品品质和功能上要求的提高。尤其对价格并不敏感的消费者,如新婚夫妇和乔迁新居的购买者,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产品的品牌、外观等非彩电核心技术。
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也导致上游产业出货量激增。2006年一季度,液晶、等离子面板出货量分别增至4200万片、1000万片,同比增长了100.6%、40%。
平板优势逐渐削弱从平板电视销售量及销售额来分析,2006上半年液晶电视市场发展迅速。不过,国产品牌“销售量大、销售额小”的状况始终未曾改变。
由于国内平板电视企业大力开拓液晶电视市场,与外资平板电视企业相比,销售量仍占有一定优势。《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创维、海信、厦华三家企业液晶电视销售量之和占据整体市场的35%,但是销售额之和仅为总销售额的28%,与市场规模不成正比。反观外资品牌,尽管今年以来价格迅速下跌,但仍然保持“量大、额大;量小、额小”的正比销售规律。尽管国内企业在液晶电视领域仍有优势,但实际上,国产品牌统领平板电视天下的局势已经发生变化。今年以来,在国内一级城市,国产品牌与合资品牌在平板市场已经开始平分秋色。
专家指出,2006上半年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促进了中外平板电视企业在产品数量和技术上的发展,各个企业通过技术较量扩大了市场的规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但是,不可避免的价格战并没有给国内平板电视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厂商实际获利甚少。现阶段热闹的降价销售其实是依靠传统CRT电视的销售在一直支撑着。国产平板电视企业颇高的市场占有率却只有如此低的销售额比重,这种靠规模来求得效益的发展阶段应尽快缩短。
等离子市场开始下滑《报告》指出,上半年,等离子电视在平板电视市场的销售呈明显下降趋势,市场占有率还不足液晶电视的1/7。形势所逼,连一直走等离子路线的松下和日立也不得不向液晶电视靠拢。
业界分析,等离子失利的根源是日立、松下等掌握等离子电视制造技术的厂商在技术上的保守,以及为防止中国企业掌握等离子电视制造技术而采取的严密防范措施。虽然目前松下和日立两大等离子厂商在中国的上海和福建都建有等离子电视生产基地,但这种投资也是只限于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需求,而在更多的核心技术上产品的研发制造上,全部在日本本土完成。对于正处在平板电视需求快速增长阶段的中国平板电视市场来说,等离子的发展应依靠众多电视厂家的共同推广,否则这样的市场战略必将会导致企业失去更多的商机,最终的结果将是日立、松下等离子企业在中国平板电视的竞争中被液晶电视所取代。
专家预测,2006年平板电视市场有以下几方面的趋势:首先价格竞争升级为价值竞争,简单的价格战升级,消费者将会更加关注的是产品品质、服务以及功能多样化。其次,品牌格局将逐步稳定,现阶段参加平板竞争的达40多家企业,2006年品牌将进入淘汰阶段。另外,“大平板”市场形成,“大平板”概念将在接下来的时间形成规模性需求。彩电市场步入平板化、数字高清化、3C融合阶段。